2019年第一季度票房的回落,更多是关于“人”的因素。这样的危险信号,预示着前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粗放增长模式的红利被终结,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文/
庞宏波
人。
在互联网进入电影行业的初期,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人”。通过迅速扩盘的方式,让电影市场迅速膨胀。而如今,电影市场陷入“挣扎”,最大的难题也是人。
2019年第一季度总票房位186.15亿,同比下跌8%。但这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观影人次下跌、上座率下跌但票价却在上升。这意味着市场的“症结”已经超出了目前影市“自愈”的阶段,毕竟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电影从来没有遇到过“人”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第一季度影市票房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观影人次下跌,导致整个影市最大的增长“引擎”动力不足,在放映场次增加的情况下,导致整个大盘表现不佳。
2、进口片缺乏“中段影片”,虽然第一季度有两部破10亿的进口片,但是缺乏足够支撑整个大盘运行的“中段影片”,即2-6亿引进片数量减少。要知道,整个电影市场的“上半场”,除了春节档,大盘整体较冷。而这种冷热分明的档期,恰恰需要大量“中段影片”填充,但今年这种“领头羊“也失去了。
3、国产爆款对市场的支撑作用减少。虽然今年《流浪地球》将春节档单片票房拉入到了40亿俱乐部,但去年《捉妖记2》首日王、《唐人街探案2》档期王、《红海行动》后势逆袭。三部影片贴身肉搏,最终产出了两部30亿+和一部20亿+。但今年,春节档确定阵型时间较早,除了《流浪地球》其余作品表现平平。再加上一月份的“真空“,导致国产片的发挥也不如人意。
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窥探整个全年走势的“猫眼”。今年第一季度呈现出的市场特征,看上去依然焦虑满满。尤其是今年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成为了中国影市近几年从未真正遇到过的棘手问题。
缺“人”的Q1,危险悄然而至
中美角逐。
去年的同一时间点上,因为第一季度票房跨过200亿大关让整个市场陷入到了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事实上,单季度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的确对于影市来说是一个极为积极的信号。
但今年,基本上延续了去年下半年的萧条景象。整个一月份就陷入到了“片荒”状态,随之而来的春节档也没有将大盘提升多少,3月份虽然挤入了多部高质量佳片,但往往容易陷入业内自嗨,整个大众市场并不买账。
对比今年和去年的第一季度可以发现,观影人次、上座率的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国内市场较低的上座率,往往被看作是市场空白的“增长池”,但是如何提升上座率却是一个尚且没有答案的问题。
一月份电影市场的上座率仅为7.4%,三月份上座率为9.3%。但这两个月上映了91部电影,每个月各有一部10亿级的进口片。从影片最终的成绩来看,并不难看,但对于大盘的贡献似乎极其有限。
这,恰恰是今年影市呈现出的最大特点。
需要关注的是,根据根据美国2018MPAA报告数据显示,北美影院观影比重为75%,在72年前为77%。中国从2016年到2018年,影院观影比重从30%激增到了57%,但是去年电影市场观影人次增长已经明显放缓,观影人次达到了17.2亿人次,相比2017年增长了1亿,但是在增速上近位5.9%,前一年则是同比增长18.1%。
这多少可以看出,如今全球最大的两个票仓陷入“人荒”是一个定局。但是相比北美,中国影市在进入高速增长期后,似乎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人荒”的难题。
从一开始通过商业片“拉人”到现在通过口碑致胜的类型片“留人”,中国影市依然是建立在观影人次上升档基础上在做加减法。但真正的,当观影人次下跌后,如果重新与观众建立信任感,则是一个完全的空白。
要知道,第一阶段商业片“拉人”的阶段,国内影市的线上化率非常低,通过IP+流量明星的公式,通过低价票补的方式可以迅速实现从零到一。但现在,国内影市线上化率已经达到了84.5%,只有具有高口碑才能赢得市场空间的当下,意味着原有的“制胜公式”开始失灵。
所以,2019年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全新建立“模板”的一年。
进口片依赖症“致郁”
进口片依赖症。
在前几年,好莱坞爆米花在内地市场大杀四方。而今年,因为国产电影市场整体低迷的态势比较明显,所以更加依赖好莱坞电影。但有些时候,当你想靠的时候才发现并不可靠。
截止第一季度,共有《大黄蜂》、《惊奇队长》两部电影票房突破10亿,而且《阿丽塔》也逼近9亿,再加上台湾爱情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逆袭打爆至9.15亿,整个引进片市场优秀吗?其实很优秀,也基本完成了两部影片各自的“职责”。但是除了这两部,进口片的表现并不能让市场满意。
在近9亿《阿丽塔》之后,引进片票房最高的是《绿皮书》的4.73亿。这意味着5-8亿这个“中段量级”出现了严重断层。而1-5亿的进口片只有5部。
去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虽然没有破10亿的进口片,但是5-8亿票房的进口片有3部,1-5亿的进口片多达10部。
在破亿进口片数量这一项上,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少了4部。而在超低票房这一项上,单单低于100万票房的进口片就有3部。
这说明,第一季度进口片除了最顶尖的“超级爆款”外,整体水平非常平庸,某些层面已经完全脱离了两级分化,而这不恰恰也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市场的总体特征吗?
引进片在内地市场的票房表现,大有“本土化”的态势。接下来的一个季度,往往是进口片决出冠军的一个季度。显然看上去《复联4》提前“预定”来进口片票房冠军,但这又如何呢?
去年贺岁档前后,《毒液》和《海网》凭借着市场极度饥渴的大盘,彻底爆发。但今年,是否还会有如此良机?那么在整个好莱坞进入到2.0阶段,在国内缺乏足够市场基础的情况下,批片表现呈现出了“一九分化”的可怕态势。
这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极其“致郁”的。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今年电影市场能否成功“守擂”关键在于进口片的发挥,但从第一季度呈现出的态势来说:好莱坞超级爆款可以有小突破,绝大多数进口片发挥平庸,但超低票房批片开始出现。
这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国产爆款续航弱
续航。
2018年第一季度,其实开局形势并不比今年好多少。但是第一季度里,《前任3》的“续航”能力惊人,在1月份的前8天,日均票房破亿。而随后而来的《无问西东》杀出重围,拿下了7.54亿票房。
但由于去年贺岁档,国产片“被动放弃”,导致缺乏《前任3》这样的国产片领头羊顺利衔接。而整个一月份,国产片表现最好的是《“大”人物》,而合拍动画《白蛇:缘起》的表现也超出预期。
但两部影片加起来近8亿,其表现甚至还不如一部《前任3》的一月“扫尾”。而今年贺岁档,国产片选择如何“出牌”势必需要考虑整个一月份的“真空期”问题。
在最受关注的春节档,实际表现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整体上的质量提升有目共睹,但是由于今年春节前置,春节档爆款的支撑作用仅限2月。此外,基本上从第一天就能过看出春节档八大影片的走势,所以没有了硬碰硬的肉搏战,整个市场陷入到了一边倒的局面。
过快的“消耗”单片,虽然能够提升单片票房,但对于大盘来说则是一次“灾难”。
最终,不仅大盘增长微乎其微,对于非《流浪地球》和《熊出没·原始时代》的其他春节影片来说,实际表现都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