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夜读|好运,会眷顾这四种人 ·  昨天  
第一财经  ·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来了 ·  3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万台! ·  4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万台!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朔朋友圈

让你感到幸福的三种力量

秦朔朋友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2-27 0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关于情绪、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等话题,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科学研究阐述了幸福感的来源和获取方式。文章提到了三个获得幸福的力量:专注力、表达力和判断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于情绪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并指出情绪对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关键观点2: 幸福感的来源

作者认为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人际关系的质量比物质财富更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关键观点3: 获得幸福的三个力量

作者提出了获得幸福的三个力量:专注力、表达力和判断力。专注力可以快速获取幸福感;表达力包括自我表达和近情表达,能帮我们走出情绪低谷;判断力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是非面前保护自己的幸福。


正文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鱼缸、金鱼、小女孩

我想写关于情绪的系列,不是因为我向来做这方面的研究;恰恰相反,我曾经认为“情绪”是不怎么重要的东西,但是当我遭受过来自他人情绪的猛烈攻击,又离开它的泥沼后,我对情绪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加上我偶然进入与脑科学、“情绪”研究相关的工作,得以更认真的心态走近它,了解它,确信它也是一门科学和功课。

上一篇《快乐真的这么不重要吗?谈人生力学》还是用我理性的方式,分析了快乐的重要性,和情绪对自己、周遭人的作用力。

但是,我想大家更关心的是——“所以呢?说快乐就能快乐吗?我还没有成功,没有财富自由,没有甜蜜的爱情,没有美满的家庭,我能快乐吗?”

我看到上一篇文章的评论里,也有读者认为获得财富和成就不就快乐了吗?

今天我想偷换一下概念。把“快乐”换成“幸福”。因为语言上的偏见,当我们说“快乐”似乎总是肤浅的、短暂的,而“幸福”更接近我们追求的那种稳定、深入的愉悦感。

我曾经有一个非常熟悉的工作伙伴,我们认识超过十年,在不同企业先后共事,有一天我们遇到一些分歧,她控诉我,我要求她冷静,她爆发一般告诉我:“你知道吗?要求别人在工作中保持情绪稳定也是一种职场霸凌。

我听到这样的宣言,感到无比震惊和困惑,这显然和我对职业精神的基本理解背道而驰。我拒绝了为这一场情绪自由宣言作回应的要求,但我的表情和表示“无语”本身,已经让这位同事火上浇油。

如果你看到这篇,我的同事,我想跟你说,我还是认为工作中保持情绪稳定是一个专业人士的基本责任,如果保持情绪稳定是一种挑战,那么让别人忍受自己的情绪爆发何尝不是。

但是作为朋友和社会伙伴,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情绪崩溃的权利和可能,包括我自己。

从罗伯特·瓦尔丁格、马克·舒尔茨的畅销书《美好生活》说起。作为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的第四任主任和副主任,两位博士从一个涉及三代人2000多名参与者的大队列入手,研究人们历经大萧条时期跨越80多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去寻找给人一生带来最多幸福感的原因,和影响人健康与长寿的因素。

他们发现那个最重要的幸福因子,不是金钱、名誉、成就与权力,而是“人际关系的质量”

作为一项研究,得出这样一个鲜明的结论是非常给人启发的。但是,在真实的人生旅程中,我们永远无法只抓住一根绳索。

譬如,仔细研读也会发现,关于金钱和幸福的关系,书中提到:“在美国,7.5万美金似乎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一旦家庭年收入超过7.5万美金,人们赚的钱与他们每天报告的快乐和欢笑就没有明显的关系了;对于年收入低于7.5万美金的家庭来说,更多的收入确实与更多的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也就是说,从整体而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人和物质、权力、财富、名望之间的关系,更能让人幸福;但是,前提是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体验。

假如我们就是不走运,陷入了一种物质和精神都无法达标的状态,从而丧失了幸福的感受。怎么办呢?

我想分享三个最简单获得的幸福力量。

第一个力量就是专注力。

为什么首先推荐专注力呢?因为这是无论什么性格什么年纪什么领域的人都可以快速获得的力量,只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不依赖任何外部因素。

在漫长人生中,如果我们拥有一两项可以长期耕耘的专长或者兴趣,我们的幸福感就会像航船拥有了压舱石。

我们去观察身边的学者群体,除非研究领域遭受外部压力和本身有特殊作业环境,一般而言都能在同龄人中处于比较丰盈和长寿的生命状态。

一个人情绪低迷的时候,往往会同时丧失向同伴求助的意愿。而且这时候你相当敏感,如果鼓起勇气求助于人,结果对方恰好也在情绪低潮中,或者大咧咧不能体会你的需求,反而让你雪上加霜。

但是当你感到孤独、沮丧的时候,往往可以远离喧嚣浮躁,是离专注力最近的时候。只要你找到一件可以专心致志的事情,哪怕是收拾一间屋子,观察一群蚂蚁,读一则故事,看一个喜剧节目……都能让你获得安宁。

“工作(专注)常常能使人心念集中,乃至全神贯注,也赋予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用你当下最乐意,又最容易触达的方式,给自己一段专注的时间,是重新获得幸福感的最快捷可控的方式。

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老师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进入了“福流”。

弗洛伊德说:“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和爱。”

在爱别人和获得爱之前,专注的工作能给我们创建心灵净土的同时,带来物质世界的秩序和充盈,也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副产品。

第二个力量是表达力。

擅用表达力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含义是自我表达,给自己营造一个可以发泄情绪或抚平情绪的空间,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

成年人每天面对的外部反馈和要求太多了,从身材长相、工作表现,到为人处事。躺不平又卷不动。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最了解最爱惜我们的人莫过于我们自己了。

在负能量积压的时候,不妨对着镜子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我很好,没什么大不了。”或者走到空旷无人的地方,像丢垃圾一样,吼一嗓子,把坏情绪统统丢掉。

就像许嵩歌里唱的:“拎着自己头发,直到双脚都离地……”就这样,主动让自己离开情绪低迷的沼泽地。

实际上,人来到世界本来没有那么多需求,也没有那么多期待,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既不想考名牌大学,也不想扬名立万,更没有改变世界、书写历史的抱负。

我们的自我期待大多都是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是人类五千年文化构建中形成的习俗、文明和体制在规训我们,引导我们在社会中获得角色、地位、名誉、财富……财富本身无穷无尽的量度和标志也无不是前人和他人定义。

而那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只想吃饱、穿暖、睡觉、排泄、获得拥抱。当我们内心的力量流失,最低的底线就是想象自己回到那个婴孩的状态,让自己吃饱、穿暖、睡觉、排泄、获得拥抱……

首先是自己给自己的拥抱,在此之上,我们每一项能力和收获都是额外的成就,慷慨地给自己喝彩就好。如果幸福的钥匙在自己手里,那么打开门,走进去。

另一个,是近情表达,对自己最亲密的亲人、朋友表达心声。

生活中,看过彼此的窘迫,也理解彼此的追求,可以称为“知己”。人生中的挑战,既会激发我们的潜能,也会诱导我们的表达欲,在表达中找到同频共振的伙伴,甚至伴侣,恰恰是“至暗时刻”带给我们的礼物。

但我一向不认为常常找朋友诉苦是一个真正合适的获得幸福的方式。一来友谊的“银行”不能只取不存,二来现在更普遍的情况是各家“银行”普遍“赤字”,“同业拆借”已经难以为继。

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其不幸,而不幸和不幸之间往往是无力感叠加后的轰鸣和沉默。

在精神健康诊疗领域确实有一种“团体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按照医师专业的规则和程序,病友之间的交流和鼓励可以互相温暖互相治愈。实际上,只有同病相怜的人才谈得上感同身受。

找到适合倾诉的对象,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一般而言,懂得构建表达的环境,向对的人以对的方式表达诉求,获得需求的正反馈,恰恰是构建关系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开头提到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一般场合,我们可以在得体、自然的原则下,主动对他人使用一些善意表达。“你很优雅”“你给我很多启发”“这很了不起”,等等。西方社交礼仪中鼓励人们称赞别人,并且结合细节称赞得越具体越好。

投桃报李,彼此都能听到悦耳的表达。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忠言逆耳”,似乎不说点难听的话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深刻和良苦用心。网络上还给说好话的人打标签,叫“讨好型人格”。

实际上,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正的磨难,而彼此言语上的挑剔和刻薄只会赶走唾手可得的小确幸。对他人释放善意有很多动因,最普遍适用的动因或许是构建一个让彼此都有幸福感的社会环境。

第三个力量是判断力。

判断力之一,该用于取舍。当今社会,我们精神之疲惫,最大原因在于信息的纷杂。太多的计划,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物质选项……让人眼花缭乱,心迷意乱。

就像在交叉小径的花园,如果我们希望遍历所有选择,那么有限时间只好忙忙碌碌。潇洒的人不是遇到的问题少,而是敢于放弃。放弃一些有毒的关系,放弃一些低效能的合作机会,放弃一些会让自己纠结懊悔的欲望。

知止,是智慧的开始,也是幸福的秘密锦囊。

判断力之二,该远离是非。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他人口中完美的人,有的是家长里短,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不把自己置身于是非之中,是行使判断力的首要原则。

不对他人是非妄下论断,是保持判断力的最低准则。在纷纷扰扰无法回避的是非面前,对和自身、和社会公共空间、和大是大非直接相关的议题,遵循事实为主、理性分析的原则,面对它,判断它,放下它,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幸福屏障。

我曾经在一个需要多种背景人才合作的企业工作,有两位同事明明工作配合不错,经常因为细枝末节的问题爆发口角之争,几次冲突下来,语重心长的职场道理无法起效,我只好给他们打了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你走在路上,一只狗冲你叫,你会叫回去,还是走开?”

他俩都笑了,此后就吵不起来了。他们明白,我没有辱骂和嘲讽的意思,只是当情绪爆发不可理喻的时候,谁是“小狗”,谁是“路人”,不妨自己对号入座,简单有效。

做过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真相和故事,事实和观点,有天壤之别。恰恰我们在一个真相和故事、事实和观点被刻意搅合在一起的时代,舆论场之复杂,超过我们普通人的鉴别力。在公共场域,有些人会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恰恰是没有办法中的好办法。

判断力之三,调度自己的心智

金字塔原则、重要和紧急事项的优先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大概是我们这一代职场人的通用框架。这些工作上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方法,在生活中也同样适用。这些都是保持心智纯澈的方法论,在“术”的层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