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中介在整个交易流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挑选中介需要考虑其评论、从业时间、精气神以及是否自己也在广州购房等因素。
在看房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查地铁距离、摸清主流面积段、看清楼栋分布、查小学配套等,以便更有效率地看房。
踩盘绝对不只是随便逛逛,需要带着问题和目的去。看房时间、物业管理、小区周边配套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看房不是光看热闹,需要多问问题并了解这些个问题对判断房源的影响。特别是与产品力相关的内容,如容积率、楼龄、梯户比等。
买房是一件系统工程,除了产品力和地段配套等因素外,价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候知道哪些户型住起来更舒服并不能保证买到好房,还需要考虑业主的放卖情况和价格是否性价比。
大家好,我是橙子。
一个已经帮
300+位粉丝在广州安家,解决各种买房贷款难题的朋友。
希望和大家建立长期关系,并且都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
上篇文章:
降价200万,价格腰斩的天朗明居,跌出了买入点
我和大家介绍了天朗明居小区的整体情况和产品。
当然,不论是好户型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户型,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买入价格,如果价格超过合理价格,那再好的户型和楼层也是不值得买入的。
所以,我们对一套二手房是不是值得买的判断,不光是踏进这套房的那一刻,掌握他的户型产品怎么样,还要第一时间明确这套房的价格是不是有性价比。
这就需要构建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不仅是这个板块应该处在一个什么价格区间,还要掌握这个小区在整个板块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更要知道小区内部,不同产品的分化是怎么样的。
这种判断说的简单一点,其实就是房感。当然,练就一个好房感,没什么秘诀,更多还是靠足够的看房量慢慢积攒出来的。
我自己应该前前后后看了
3000多套房。可能有小伙伴很吃惊,说3000套房是怎么看的,其实很正常,这3000套也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毕竟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每天陪着客户在广州各个小区里穿梭,在每套房里驻足,在十几万套二手房里找到一套最匹配小伙伴需求的房子。
我从
16年买到首套房之后,就养成了一个定期看房的习惯。无他,纯粹是兴趣爱好。
我印象里,我们买房踩盘次数最多的小伙伴,不算看的新房,只算二手房,大概看了有
160多套,前前后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当然,我们也有小伙伴看了两回房,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房子。
其实选房子,是一个很讲缘分的事情。众里寻她千百度,要在万家灯火找到属于你的那套房,还真不是条条框框就能限定的。
有时候一套房,在你打开门,进入房间那一瞬间的感受,就直接决定了这套房适不适合自己。
当然了,大部分小伙伴不可能像我们有这么多看房踩盘的经验,有时候房子看了很多,结果反而越看越迷茫。
所以我今天就把踩盘多年的经验做一个汇总分享给大家,虽然不是什么九阳真经,包解百题。但大家在看房的时候,相当于手上拿了一个罗盘,至少在看房的旅程中不会迷路了。
很多小伙伴忽视了这一点,其实这点反而是最重要的。
因为你选择的中介不仅是带你看房,接下来很有可能整个交易流程都是由他来处理的。
如果一个人在看房阶段都不足够用心,那后见的谈判砍价阶段,你也很难相信他会真心实意帮你把价格和交易条件争取到最优。
我
20年年初买一套房,就遇到中介完全站在业主一方,搞得我很被动,加上那个时候我也是小白,并不懂谈判桌上的各种门道。
我记得当时中介坐下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业主是我的朋友,她说如果要砍价,她今天都不来现场的。”
就这一句话,直接把现场的基调定下来了。
那个时候身边没有人替我们说话,我们就直接陷入了被动,整个谈判节奏完全被业主带着走。最后,那套房我们总共谈下来
1000块钱。
是的,你没看错,只谈下来
1000块钱。
那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个中介是不是靠谱,总不能等到谈判桌上的时候才判断啊。
其实我们在看房的时候,通过一些技巧,就基本能判断这个中介是不是靠谱了。所以我们看房的过程,既是看房,也是对中介的筛选。
现在这方面贝壳做的很好,
在门店的界面,点击成交评价,可以看到对有成交记录的中介评价,点击中介头像可查阅个人履历。
如果是像我们这样的房产自媒体服务公司,就更简单,直接在网上找找评价,甚至去
DeepSeek问问,就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一般我们还是对中介的从业时间有要求的。
至少得
2-3年,尤其在越秀、海珠西、新港西、天河北这些地方,干久了的中介是有沉淀的。
很多职业,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只有量堆积起来,才能产生质的变化。中介行业更是如此。
至少踩盘的数量要足够,才能有房感,知道什么是好房子什么是差房子,什么价格叫笋,什么价格卖贵了。能快速判断哪套房很快就会被卖掉,哪个业主的价格更好谈。
对楼盘的信息掌握其实很简单,拿本册子对着地图看一眼,就一目了然。但这些看不到软性的东西,才是最难的。
小伙伴可能说,好家伙,精气神都来了,是不是要讲玄学了。
其实不是的,一个中介能不能把服务做好,能不能帮你把买房这件事的每个环节都处理好,
得有精力有视野。
熟盘是基本功,但还得有开拓其他板块的劲头。
这得看他生活底气足不足,精力够不够
,
没精气神,行动力和记忆力都得打折。
这点其实不难看,一个人的状态全写在脸上,身体不会骗人,你瞅一眼就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顺便可以在聊天间隙,问问中介有没有在广州买房,甚至进一步问问买在哪里,就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
如果一个做了很多年的中介人员,自己都没有在广州买房,你想想他怎么能做到换位思考,又能对房产有多深入的了解。
这条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观察一下,看房一两次之后,中介会不会主动的和你沟通这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
他会不会主动问你的房票和贷款资质
。
第二,
会不会请你到店聊聊需求
。
第三,
现场会不会给你总结建议
。
这三点如果都做到了,那就能说明这个中介是非常用心认真的在帮你做事情,并且专业度也能够达标,有全局的意识。
谈判的时候,大概率也有能力做好控场,帮你争取利益。
如果这三点没做到,只是一味的给你推房源,甚至当你看上某一套房的时候,立刻就想约你出来和业主谈判。
那就一定要小心了。
你想想,都不清楚你的资质,都不确定贷款能不能敲定,就贸然让你和业主谈判,显然完全没有站在你们的角度替你们考虑问题。
在目前的这个市场行情下,我们一般在客户见到业主之前,至少会做一周的工作,这中间既要确认客户的贷款资质,要进一步确认客户的需求,还要通过很多方法去管理业主的预期。
这一系列工作都达到目标后,才会让客户和业主见面谈判。
其实看房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到现场可以提升不少效率,事半功倍。
不然到了现场两眼一抹黑,
反而
浪费时间。
现在网上关于各个楼盘的信息都很全面,即使不看这些消息,光是贝壳,都对每个盘有很详尽的分析。
当然,我们做准备工作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主次之分。
我一般建议
大家
提前看看贝壳软件,
然后打开地图看一下从小区步行到地铁口的距离。包括从这个地铁站通勤到自己办公地点的路线。
当然,如果不嫌废腿,在现场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走一遍,这样就能有一个更直接的感受。毕竟同样
1公里路,有些人走十分钟轻松就能完成,有些人就觉得道阻且长,不能接受了。
贝壳上有很详细的成交数据,这个小区哪些户型和面积段成交的比例更多,一目了然。
这里还有个小技巧,那就是拿近半年的成交总面积,除以这个小区的成交套数,基本就能判断这个小区的主流成交面积。
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个主流成交面积,是因为我们通过这个数据,就能判断小区的产品定位,到底是刚需,是刚改,还是改善。
例如小区的平均成交面积如果是
90m²以内,那这个小区必然属于刚需定位,那这就意味着太大的面积,就会存在流通性差,产品错配的情况,要回避这种大面积产品。
典型的如骏景花园,逸景翠园,一南一北两个康景物业的小区,都有这种情况。
又例如小区的平均成交面积如果是
100m²以上,那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小区的定位是改善了,这个时候就选择主流的三房两卫产品,就不用太担心。
这一步能让你提前筛掉明显不靠谱的房子,等真去看的时候就带着验证的心态。
中介
那里一般都
能要到
小区的
分布图,再加上贝壳的俯视
VR,基本够用。
例如兰亭盛荟二期的
11栋和12栋南向,正对着天河区法院和高速路出入口。
或者逸景翠园桂香居对面,也是
中海大境
11 栋北侧
的
福荫楼
,
那这些位置的房子一般都不建议考虑,如果非要买,也都是要折价才考虑的。
当然,对于噪声,采光这些因素对居住体验的影响,多少有点因人而异,还是要以现场体验为准。
我们一般都会给小伙伴一些对比,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
特别是同样在一个小区,为什么有些房子的价格看起来很便宜,却一直没有成交,就是因为这些房子在小区内比较,有很明显的瑕疵。
这就导致他看起来便宜的价格,实际上并不便宜。
顺便说一句,这
点也
能试试中介靠不靠谱
,当
你心里有排除项
之后
,他第二天带你去看这些雷区
的产品
,
却对
缺点
之字
不提,
基本上这次看完,可以和他说拜拜了
。
这个也很
简单,打开百度地图,定位小区,搜小学,
这样地图就会把
附近学校
全部显示
出来,一般离得最近的就是归属小学
。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百试百灵,也是有例外的。
想再精确点,就百度或妈网搜
“小区名+小学学位”,再核对学校招生地段。
或者再简单点,直接给我留言,我发你一份广州的各个小区对口学校的资料,并且这份资料还把学校的成绩水平做了一个说明。
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踩盘
绝对
不是随便逛逛,
就像我们去菜市场可能是瞎逛,但家里老人去菜市场那就是很有讲究的事情了。
什么
时候去、
买哪些菜,问哪些问题
,
里面都有门道。
一手房最好挑工作日上午去,人少,售楼部安静,
开玩笑的讲,
连演员都还没全到位,噪音少,你能看得更清楚。
而
二手房
,
下午
4点到晚上8点是黄金时段,小区大妈们开始遛弯儿,
小学学生也放学了,
业主也
基本上
出来活动
,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到小区的
生活气息。
带看完还能跟他们聊几句,
探探业主们居住的
真实感受。
晚上再转转,看
停车是不是紧张
,
车库里
停的是
宝马
还是
宝骏
,顺便
观察一下
厨房
的
亮灯率,
这个小区的
入住率高不高一目了然。
另外,周末看房不仅可以约到一些平时不太方便看到的房源,还能观察一下这个小区有没有其他客户在看房,对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
进小区时,保安会不会查中介身份、做记录
。
大堂楼道干不干净,有没有怪味,外立面旧不旧跟楼龄对不对得上
。
物业好坏直接影响房价,溢价折价差个
20%都不夸张。
如果觉得夸张,
想想珠江帝景
,或者骏景花园
要是换成万科
或者中海
物业
来管理,如今房价会怎么样,就能理解物业的重要性了。
看看
裙楼底商有
什么
,能不能满足你的日常需求
。
还有
商铺空着
的
多不多,中介扎堆不扎堆
。
如果
中介
门店
多
,
说明
小区的
转手率高,流动性八成没问题
,另外也说明房子也比较好放租
。
另外也
要
注意
看到变电站、高压线、骨灰房、垃圾站
这些不利因素。二手房好的一点就是确定性高,所见即所得。所以在看房的时候,要把这些不利因素都搞清楚。
另外,小区
旁边有空地的话,问问规划
有没有
,
虽然这种空地
利好
的可能性更大
,
但也有好注意会不会建成后遮挡视线,影响采光。以及
看兑现时间跟你打算持
有物业的时间
对不对得上。
我记得当时我有一个卖掉亚运城房子,置换的客户。
他和我说,当时买亚运城的时候,开发商说未来门口会通地铁,结果直到把房子卖了之后,地铁都没开通。
如今,亚运城的地铁已经开通了两条,只是那个小伙伴已经不住在亚运城了,从来没有一天享受到过地铁的便利性。
看房不是光看热闹,
不光要
多问几句,把底摸清楚,
还要知道问的这些问题会对自己判断产生什么影响。
特别是和
产品力
相关的一些内容:
容积率、楼龄、梯户比,
这些参数不光影响你的居住体验,也会影响这套房子的流通性。
过去,我觉得容积率最好是在
3.0以内。但现在的新房大部分都是超高层建筑,海珠一众容积率超过5.0,甚至超过6.0的蚊型盘。
所以这个标准,只能将就一下,
5.0以内都勉强可以接受吧。
当然,容积率也不是唯一标准,也要看楼层的高低,还要看楼间距和楼栋的分布。
像万科城市之光那种
20多层,因为楼间距过密,导致采光不佳的。我个人是不太能接受的。
楼龄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老城区的好地段,
21世纪初就卖得差不多了,想在中心六区捡漏,楼龄肯定得让步。不过别光盯着
当个小区的楼龄
,
还要看
板块
的
平均楼龄
怎么样
。
例如你在越秀找小区,那楼龄
20年以内的,都属于次新房。但如果是在外围增城、南沙这些区域,楼龄10年以上的小区,都属于楼龄比较老旧的了。
如果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进入停滞,城市进入存量阶段,城市中心不再迁移,那么好地段可以开发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楼龄的重要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减少。
当然了,在当下,我们追求住的更新,更漂亮,更体面,都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但我们在关注楼龄的同时,更要关注房子的居住属性和地段配套。
梯户比对于居住的体验很重要。可以在早晚高峰期,体验一下等电梯的体验。
如果一个小区,在平日里非高峰时段看房,都要等很久的电梯,那么早晚高峰期等电梯的时间一定不太乐观。
关于梯户比,我们可以直接计算。
一般是按照每层的户数
*总楼层/电梯数=梯户比。
举个例子,万科比较常见的
34层,2梯6户设计,那么梯户比就是33(一般1楼大堂是没有住户的)*6/2=99。
如果一栋楼的梯户比是
99,那早晚高峰等电梯一定是比较紧张的。
当然,很多新小区使用的电梯都是超高速电梯,电梯速度快了,运行的效率更高,也会一定程度缓解等电梯紧张的问题。
在看房的过程中,了解一下小区在售的面积段占比,户型占比,已经两房三房各占比多少。
我不太赞成那些房间数越多越好的说法。现在乃至将来,两房、三房和四房依然是市场的主流。
特别是二胎三胎那波高峰过去之后,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讲,四房当然最好,但三房绝对是够住的,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两房也依然存在市场。
踩完盘
之后,并不是看完就结束了。而是要及时的做总结。
我们买房,最终都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而做减法的前提,就是要清楚不同楼盘的优缺点。
所以我建议大家看完房,都可以准备一个在线文档。文档主要记录哪些内容呢?
其实不需要很复杂,包含这么几个因素就可以了。
首先是对小区的第一印象,一句话总结。其次,再加上产品力的描述。
举个例子,就拿天河金融城的天朗明居为例,记录大概是这样的:
小区维护的还算比较新,但是人车不分流,密度稍微和骏景花园比,稍微有点高。
S区是2002年交付,N区是2003-2004年,楼龄差别不大,但N区大堂会气派很多。
除了S9和N9两栋是两梯七户,其余楼栋均是两梯八户,层高在18-26层不等。
天朗的户型以两房为主,占比接近70%,所以还是以两房选择为主。
S1-S3低楼层对着中山大道和车陂路,有点吵。S8-S9的西向要对着检察院宿舍,要尽量跃过去,才不会受影响。
优先阳台和卧室对着花园的呢户型,避免那种有夹角,不放正的户型。
我们今天谈论的更多的还是从产品力的角度来踩盘。实际上买房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价格。
有时候我们当然知道哪些户型住起来更舒服,哪些楼层和朝向有更好的采光,但一切的前提首先是要有业主放卖,其次是业主的价格有性价比。
抛开价格谈户型,谈产品,都是一种理想状态,没有办法落地的。
所以,我一直在讲,买房是一件系统工程,而这件系统工程里,看房踩盘就是这项工程的地基,只有把地基打牢固,工程才能顺利竣工。
所以重视看房这件事本身,把看房这件事情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推进,相信你一定会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套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