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汇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各种资讯,包括开设历史地理学的院校介绍、历史地理学名家、历史地理学图书推介、讲座信息、会议资讯、学术信息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章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万有引力书系 | 《江南困局:晚明士大夫的危机时刻》出版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24-08-08 00:01

正文

书    名: 江南困局:晚明士大夫的危机时刻

作    者: 唐元鹏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品牌: 万有引力

出版时间: 2024年7月


内容简介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作者简介

唐元鹏 ,资深媒体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先后任职于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都市报》,曾担任《新周刊》编辑总监、副主编兼新媒体CEO。著有《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名家推荐

若想深入了解明朝历史,江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区域范例。江南不止是明代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地,更是科举最为发达、士大夫力量极其兴盛的地区。晚明江南士大夫危机的出现,地方秩序的颠倒,固然是士大夫鱼肉乡里所致,却又预示了当时的社会已经陷入困境,以暴力为呈现方式的社会流动随之而来。

——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江南是明帝国的经济命脉所在,是明帝国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唐元鹏兄这本《江南困局》通过解剖江南民间社会运作的历史细节,将那个表面斯文风流、内在仍以野蛮为底色的时代再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理解了江南困局,才能洞悉明帝国暮年陷入了怎样的泥潭。

——谌旭彬(历史作家、资深历史编辑)


一本生动的微观史,晚明社会的百态图。我们会看到,地理大发现对中国并非毫无影响,它促成了世俗力量的兴起,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秩序观,在晚明社会留下了一幅幅光怪陆离又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深思。

—— 郭建龙(历史作家)


本书行文如同江南的春潮,盛世的余晖仍然铺洒在江面,大水悄悄漫过许多人的口鼻,不想让自己绝望的人们,仍然可以假装那只是无关紧要的微澜。

——刘勃(历史作家、编剧)


明朝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状元郎在自己的家乡,被草民逼得家破人亡;一门四进士,祖宅被奴仆侵占,却无力讨回……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推荐阅读《江南困局》,在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总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强者可以横行乡里,弱者任人宰割。历史就是这样复杂,其过程和结局经常是出乎意料,并非“常识”就能告诉我们事件的本相。

——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被草民逼死的状元

第二章  一件扳倒熊廷弼的风化案

第三章  董其昌豪宅遭强拆

第四章  被千刀万剐的学霸

第五章  挖了宰相的祖坟

第六章  让钱谦益为难的女人

参考文献

后  记



书摘:

晚明江南,危机重重,文人的盛世何以为继?


除了皇帝,大明朝谁最大 ?


关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不会有一千种回答,答案有且只能有一个——士大夫。在大明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中,科举出身的孔孟弟子组成了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阶层。


在朝,他们为宰辅,为尚书,为御史,执掌帝国权柄,把握国家的方向。某种程度上,老朱家的皇帝不过是他们股掌之中的吉祥物而已。


在野,他们是舆论,是规则,是秩序,掌握着城镇乡间的风云变幻,甚至府、道、州、县各级官员离了他们都无法生存。


士大夫简称士,其中为官者,即缙绅——原意指古代官员将笏板插在腰带上,构成了士大夫集团的上层。缙绅团体在大明朝,是顶层集团中的顶端,是“深层国家”里的深海,是大明的筋骨甚至脊梁。


按道理说,这样一伙人,拥有这个时代最广泛、最扎实的“合法伤害权”,从来只有他们欺负别人,什么时候听说过,他们会遭遇来自底层的戕害 ?


这本小书,就是要告诉你“意料之外”的“外”。当明帝国走向历史未有之大变局时,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


朱元璋在总结王朝兴替时搞明白了一点:武将及世家大族是谋朝篡位的高危人群。所以,他为子孙剪除荆棘,去除开国功臣集团,又任用文官控制军队的后勤粮饷以制衡武将。


结果,经过上百年大浪淘沙,明朝的勋贵集团蜷缩在京城吃喝玩乐,退化成没有牙齿的老虎;而文官集团通过创造巡抚、总督、督师、经略等职位,成功地骑到了武将的头上,造成大明朝一品武将不如七品御史的畸形局面。


在成功赢得了天下权柄后,文官集团又进行内部洗牌,官员选用从明朝初年的荐举、荫庇、科举三管齐下,逐步演变成科举独大,科举之中又首推两榜进士、次推乡试举人的局面。


至此,大明皇帝终于可以安稳地坐在龙椅上,因为他知道,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他还知道,天下没有百年不败的缙绅世家。与皇帝分享权力的士大夫们,整体看起来似乎无比强大,但细看单个家族却是眼见他起高楼,也眼见他楼塌了。


明朝自明英宗朱祁镇以降近二百年,都在这样的权力模式下运行。金字塔顶端的皇帝,被庞大的文官集团包围,文官乃至其背后的士大夫集团,控制着从农到商各个领域,几乎将帝国所有资源收入囊中。


明朝是个巨大的农业帝国,士与民在拥有土地,耕种土地,利用土地产出的粮、绵、麻、桑上孜孜以求,土地构筑起亿兆生灵的生存法则。


士大夫阶层又因拥有免税免役的权利,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利益,企图逃税免役的百姓,包括小商人、小地主,都带着土地投寄进士大夫家里,为奴为仆,这也是明朝土地兼并的一种方式。这导致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阶层中的顶级缙绅家族拥有的资源急剧膨胀,像嘉靖宰辅徐阶的家族,就坐拥几十万亩良田。


凭借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缙绅集团在朝在野都高高在上、呼风唤雨。他们把持乡议,武断乡曲,以地方精英的身份维护着这个帝国的稳定,同时也维护着自己的利益。


但是,隆庆开海之后,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大明,那个在士大夫眼中平静安逸,而且他们自己可以只手遮天的古典乡土时代开始走向终结。


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以纺织业及其衍生的贸易为龙头,形成了陶瓷、丝绸、布匹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经济。以雇佣劳动、无产营生为主的商业城市,吸引了大批人群围绕此间,他们有雇工、奴仆、讼棍、闲人,还有“黑社会”。工、农、奴、商各自为生,开始摆脱田亩的桎梏。


白银资本以无以伦比的威力,冲击着以土地产出为命脉的农业社会。在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朝短短七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的千年根基发生了不易察觉的动摇。


“湖州自嘉靖初以前,古风犹在。”何为古风 ?就是为富且仁,照顾孤弱,为贫也安,勤奋持家,大家维持着宗族礼法下的城乡秩序。但隆庆之后,士大夫印象中的古风不再吹拂。


在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眼中,明清易代的甲申之变是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更多从政治、文化上思考这场变革。但他们都忽略了白银资本的力量,即隆万之间的“改革开放”为中华帝国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种冲击直接导致官员与在野缙绅集团共治地方的秩序开始崩溃,属于科举大族、簪缨世家的丰饶时代也就此落幕。


本书选取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六件祸事——“董范之变”“荆熊分袒”“火烧董家楼”“郑鄤凌迟”“夜掘周家坟”和“王氏复仇记”。


读者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江南这片大明命脉之地,自隆万以降风起云涌的社会动荡。无论是才高八斗的状元探花,还是名满天下的老艺术家,甚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顶级缙绅家族,在官、绅、士、民、奴各阶层的生死缠斗中,一步步走向属于他们的献忠时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