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明源地产研究院
明源地产研究院被客户誉为“中国地产百强背后的管理大师”,深度致力于房地产行业的管理研究、咨询服务、专业培训、解决方案四大领域。 微信内容:政策解读、行业趋势、市场动态、名企战略、名人韬略、管理前沿、干货收藏、图说地产、大数据等方面。
51好读  ›  专栏  ›  明源地产研究院

很多城投,正在走进死胡同…

明源地产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07-10 07:37

正文


这几年,城投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化转型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各地城投都在探索自己的转型模式,试图找到一条新路,而且已有一些城投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但反过来看,城投与地方绑定多年,现在要全面独立化、市场化发展,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而且不同城投之间业务差异、主要转型难题都不一样,很难形成一套可快速复制的经验。


所以目前来看,还有许多城投没有立刻找到合适的转型方向,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阻碍了转型的进程。


转型心切导致盲目投资

无序扩张业务网络


过去,城投的主业是代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整理、政府投资管理、基建项目建设等等,但在市场化投资、经营方面的探索长期不足,可经营性资产的占比比较低,甚至低于10%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所以城投一直面临着自主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转型阶段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许多城投转型的第一步,就是扩大投资版图、涉足更多元的业务领域。


然而,由于转型心切,不少城投会急于铺开业务网络、扩张投资,缺少确立业务定位、塑造业务模式的过程。


在转型上太急功近利,会导致投资缺乏针对性、投资方向与主业缺少协同、投资风险把控不足、投入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等。


这样盲目地过度多元化,好一点的结果可能是增收不增利,坏一点的情况就是面临亏损、负债增加、现金流恶化等等问题。


而且过去同省、市内的不同城投,本来是各自为政、自己开发自己的项目,但如今共同面临转型问题时,如果不冷静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很容易就会陷入投资布局重叠、业务结构雷同的同质化竞争局面,不利于国有资本有效配置。助力国央企打造可知、可见、可控的资产管理体系,点此了解


所以,城投公司转型一定要先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身业务定位,谋定而动。谨慎完全脱离原有的主业,去自己不熟悉的产业领域大举投资。


可以考虑在原业务基础上去做业务网的延伸,比如探索城市综合服务、存量物业运营等等。如果要转型做产投,就先搭建好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构建投资标的与相关风险的识别能力。


总之,在转型的关键路口上,选择很可能比努力重要,城投公司一定不要打没有准备的仗。



缺少核心发展目标

没有适时向地方要资源


也有城投认为,既然要搞市场化转型,就一定要果断迅速地摆脱平台公司的定位,与地方政府“划清界限”,不应该再依靠地方政府的资源开展业务。


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误区。转型初期就与地方政府过于割裂,实际上是给城投公司的原有主业自我设限了。


对于多数城投来说,还未形成能稳定造血的市场化业务时,就忽略了主业的耕耘、不懂得适时借助政府资源,是有很大风险的。


因为城投的市场化转型有其两面性,不仅要求城投提升自主经营能力、扩大市场化业务规模,还要求其要重新理顺政企关系。城投在减少对政府依赖的同时,仍然要肩负起发展地方经济、完善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任务在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城投不可能百分百地与地方政府割裂开来。尤其是在开展城建主业的时候,如果不懂得适时借助政府的资源,那就会失去许多关键助力。


另一方面,不懂得借助资源,也会影响城投市场化探索的进程。不同地区的城投,需要根据本土的资源禀赋来开展转型探索。戳这里,了解国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比如仍处于城市化进程关键阶段的地区,各类基建项目会很多;又比如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城市,公共事业的经营与优化前景是很好的;还比如地方财政实力强的城市,会提供丰富的基金来支持产业投资……


这些与地方政府资源高度相关的机会,都需要城投去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


并购重组缺乏针对性

导致大而不强、合而不管


并购重组是城投转型壮大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所以成了许多地区推动城投转型首先会采用的转型方式。


理想情况下,重组可以快速集中多个城投公司的业务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和经营能力,实现“抱团取暖”。


然而,正是由于这个方法相对简单而转型需求又过于迫切,导致不少地区出现了缺乏针对性的、低效的、拼凑式的城投重组问题。


一些城投公司的可经营性资产、市场化业务本就少,内部还存在各类管理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捋顺的时候就盲目重组,会导致大而不强、合而不管的问题。


表面上是整合了,但整合后的主业定位是什么?不同业务和人员团队之间如何分工配合?集中起来的资产如何有效分类、运营,实现更高的经营效益?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


所以城投重组整合,不能只是单纯的合并,还需要开展细致的梳理工作,对重组而来的资产进行分类筛选或是剥离,确定业务发展方向。


比如对一些存量的低效、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合理的剥离和处置,或根据职能分工转出到有相关业务整合经营能力的国资平台去,做到业务聚焦。


然后还需要依据梳理后的资产状况、业务定位,统筹梳理人员队伍、业务分工和管理机制,确保重组后的城投公司能够有目标、有方向地运作起来。戳这里,了解国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忽视了机制改革的重要性

管理与专业能力不够完善


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城投过于聚焦于业务端的布局优化和扩张,却忽视了管理端的精细化改革,导致出现短时间内企业新增业务不少,但内部能力体系却跟不上的情况。


即使城投公司能在业务布局上规划得很好,可如果内部缺少相关的业务管理人才,或管理机制不适应业务需要,那很难承接得住,还会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


包括前面提到的重组整合,想要充分地发挥协同效应,也离不开良好运营管理体系的支撑。


所以实际上,管理机制的改革与专业能力的构建,是城投真正走向市场化的关键,也是基建。


过去,多数城投公司的管理机制是与市场化企业有差距的,对人员的权责划分与激励体系也不够完善。


但市场化转型的加速,对城投公司的体制、人才队伍、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挑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被解决,才能跟上节奏。


在这方面,城投至少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专业化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积极对标优质企业,不断改进制度流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力完善风控机制与数字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


二是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极大力度推进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过去城投公司的市场化招聘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越来越多新业务的引进、越来越深度参与市场化竞争,引进专业化人才帮助企业构建业务核心竞争力,是必须落实的重要事项。


更关键的是,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一定要设计好,让人才能够长期留在企业做出长久贡献。


对此,城投需要尽快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能级人才薪酬与激励制度,尤其是中长期激励机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