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DG资本
不只是VC,还有趣味和陪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推理算力 ·  昨天  
IDG资本  ·  i-Weekends | ... ·  昨天  
IT桔子  ·  Liva ... ·  昨天  
创伙伴  ·  第二款免费红包封面:蛇年大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DG资本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IDG资本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0-10-25 21:23

正文



IDG君写 在前面:

“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成长,做那些并不让人 愉悦的事情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一个或许最为直达本质的答案是—— 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的方向发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统。

所以生命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这一趋势。 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

系统的这种自毁趋势,叫做「熵增」。 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么》中,提到了类似观点——“生命以负熵为生”。

一个人去学习去成长,就是为了对抗这种自毁趋势。

关于熵增的讨论已经比较多了,我们也都知道任正非和贝索斯是熵增理论的忠实拥趸。 但今天这篇文章不仅把熵增的概念讲述得比较清楚,还就“个体如何对抗熵增”提供了一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熵增:系统的宿命

要理解 “生命以负熵为生”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熵」,而要理解「熵」,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 大化。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没有物质和信息等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

而「熵」,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就像不同形态的水,当它是固态冰的时候,水分子会相对固定地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比较低;而当冰融化成水,变成液态的时候,水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而当我们把水煮沸,水变成水蒸气之后,水分子就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

如果有能量持续地输入,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的范围内,混乱程度有可能持续下降。

就像一个动物想要活着,就得持续不断地吃下去混乱度比较低、熵也比较低的食物,然后排泄出混乱度比较高,熵也比较高的粪便。这样一来,动物就等于是从环境中攫取了负的熵,从而能够降低自身的混乱度,维持生命现象的发生。


这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的“生命以负熵为生”——生命体能通过吸取能量,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维持生命现象。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炉子不添加柴火就会熄灭,一片绿洲没有雨水就会枯竭,一个人不吃饭喝水就会死亡……最终,一个孤立的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看做一个孤立的系统,那他就会倾向于自毁和衰竭,在这个趋势下,人的身体会趋于衰弱,精神会趋于混乱,人生会趋于无序。

这就是所谓的「熵增」。

要对抗熵增,要维持人这个系统的运作,就需要持续输入能量,除了物质(比如,吃穿住行),还有信息(比如,学习成长交流),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



开放与流动:
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

熵增是发生在封闭系统之内的,所以,避免和反抗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流动的开放系统。

这个开放系统的学名叫 “耗散结构” ,是一个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流动的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反抗熵增”,是因为在与外界的交换中,会使得整个系统产生耗散,同时产生负熵。这样,在抵消的过程中,系统就能从原来转向无序状态的趋势转变为有序状态。

而所谓的秩序,就是用负熵对抗内部熵。当获得负熵的速度大于内部产生熵的速度,整个系统就有可能走向有序。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耗散结构有个很经典的比喻——一个人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我们的生命系统,包括人类自身,所呈现的恰恰是这种动态的耗散结构。

而一个能够对抗熵增的系统,必须有两个关键特征:
  • 开放性: 这个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系统。孤立、封闭的系统,是无法产生负熵的。

  • 流动性: 这个系统必须不断地远离平衡,不能静止,不能沉寂;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这个理念,正是贯穿亚马逊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开放性」和「流动性」则在亚马逊这家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逊有两个非常看重的理念,一个是“自由现金流”,一个是“可选择权”。你会发现,这两个理念对应的概念都是流动,而 「流动性」就是反抗熵增的关键之一。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不在意囤积公司利润,更在意“自由现金流”,就是要不断地让钱流动起来。

同时,贝佐斯不断进军新的领域,甚至是看起来和公司主营业务相竞争的领域,比如最终成为AWS云服务的提供商,成为顶尖的科技公司。

此外,亚马逊的「开放性」,则体现在贝佐斯把公司内部的业务,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对外的服务——
有以用户为中心的Prime会员服务;
有开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服务;
有极具创新性可以长期产生收益的AWS云服务。

一旦对外,它就要面对市场竞争,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亚马逊发展成了一个对抗熵增的开放系统—— 一个个既独立又彼此链接着的精密机器,每个模块和接口都可以面对整个世界,独立生长与发展,与外界交换能量; 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围绕在一起,互相促进,飞快旋转,形成强大的“飞轮效应”。


正因为亚马逊从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出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流动与开放的体系,所以它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商业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持续壮大。


高手策略:
对抗熵增的成长之道

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就是让系统自带「开放」和「流动」的属性。

那对于个人而言,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底层逻辑来对对抗人生里的熵增呢?

1. 不断做负熵运动

对个人而言,真正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做负熵运动来对抗熵增的,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的内核,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

拥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他们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投入热情,教育,努力和坚持来发展自己的品质才能,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

于他们而言,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看起来聪明,也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关注的事情总是能不能从中学到东西,能力能不能变得更强,自己能不能继续成长。

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驱动下,这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拥抱新变化,认为错误和失败在所难免,所以总是敢于直面和克服挫折。

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熵增而走向死亡,但是如果他抱持着成长型心智模式,他就能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和流动的生命体,延缓这个自毁的趋势,让自己在更长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生命的真谛。

2. 开放系统,远离平衡

很多人都会满足于现状,这就是人性,但是为了对抗熵增,我们就不得不走出舒适区,从封闭走向开放。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Noel Tichy)曾提出了一个行为改变理论, 即把个人行为改变等级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这三个区间。

  • 舒适区

舒适就是没有压力、没有挑战、没有任何负担的一种状态。要做的事情都处于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不需要努力,也没有过多诉求。有的人甚至人为地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区,比如囤积知识和书籍,造成一种自己有所收获的假象。

  • 恐慌区

与舒适区相对的是恐慌区,在这个区间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心里总是感觉到困惑、焦虑, 但却不知道如何摆脱当下的困境。

  • 学习区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学习区,一面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因为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另一面身处其中的人虽然内心紧张甚至有点儿焦虑,但力图找到出路,愿意通过学习、思考和试错来解决面临的难题,一步步消除自己的恐慌感。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处于这三个区间中的一个。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想要一直待在舒适区里其实非常难。当你在舒适区待久了,各种危机和冲突就会暗暗滋生,而当你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应对当下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容易陷入恐慌区,无所适从。

为了获得对抗熵增的非平衡态,我们就要走出舒适区和恐慌区, 进入更有建设性的学习区。

要么让自己的舒适感变成紧迫感,要么让自己的焦虑感变成危机感,这种适当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会让我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努力提升认知,拓展能力圈,解决实际问题。

而个人的跃迁和成长,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3. 用心流对抗精神熵

人类的大脑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来去不停。

就像你闲着没事呆在家里,很多时候,你虽然拿上一本书来读,但却时不时地去打开手机刷消息,被各种信息搅得心神不宁。

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的内心往往如同翻腾的沸水一般,混乱无序,而各种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也会不断滋生蔓延起来。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著作《心流》中,把这种内心混乱无序的状况称之为「精神熵」。

对于我们的大脑系统,内在的念头越有秩序越有规律,精神熵就越低,反之,精神熵就越高。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混乱得跟垃圾场一般,那我们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为混乱和无序让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找东西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