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退休后,她们去留学 ·  7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第一批去漠河受罪的年轻人,后悔了 ·  7 小时前  
环球人物  ·  拜登进军好莱坞,牵出大佬背后的大佬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招新|这家报社在等你来!(一)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2-19 22:43

正文


一家属于青年的报社正期待着更多青年到来。

我们采访、写作、记录、传播,园子里的新闻和旧事、青年人的关怀与思索,都是我们笔端的方向。

从“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的宗旨出发,我们分出了不同的组别,希望包罗方方面面的声音。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将依次推送各组的自我介绍,如果某一组的视角切中了你的关注,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填写报名问卷。

希望在下一段趣味盎然的旅途中,有你并肩前行。

特稿


什么是特稿?

每学期招新,想来特稿组的人都不少,但明白特稿是怎么回事儿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人认为“特稿”是“特别的稿子”,有人说喜欢特稿,却连一篇特稿都没读过。得缘于这个略显神秘的名字,特稿带有某种先天的吸引力。

要给“特稿”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并不容易。普利策新闻奖对特稿写作的评奖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很多时候,写特稿就像在拍电影。在采访时,我们不断追问自己,你的眼前能看见采访对象描述的场景吗?衣着、神态、动作、语言、环境,任何边角的内容都可能成为稿子里最动人的叙述。我们戴着镣铐跳舞,在新闻真实性的“镣铐”之下,努力书写文学般“好看”的报道。好的特稿可遇不可求,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但凡某个环节出了些许纰漏,就很难写成一篇特稿。有时一个选题报上来,大家都以为能写特稿,采访结束后却发现事与愿违。在校园内,选题受限,写出特稿的机会越来越难发掘,我们也正在尝试突破局限,将视野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

特稿组经历过几次裁撤,算得上北青里变数最多的组别。由于稿件的操作周期较长,组里的出稿压力并没有其他组那么重。总编曾形容我们“没有见过哪个组选题会像这样聊天的”,但组里的选题却也往往诞生于这些闲言碎语中。这或许算得上特稿组的传统。“拖稿最长奖”大概是组里的另一项传统。记得还没来北青时,就曾目睹过奖状的芳容,上学期组里又收获证书一本。希望新学期你能和我们一起,打破这一传统。

在特稿组的日子一直都很愉快。虽然进组后说过最多的话是“我不会写特稿”,虽然在组里待到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对于特稿写作依然雾里看花,但对于特稿的执念和探索的快乐依然不减。如果有一天能听到“这个人会写特稿”这样的评价,那将是最开心的事。特稿组期待你的到来。

欢迎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加入特稿组
1.对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感兴趣
2.有较好的文字品味和审美能力
3.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足够的课余时间

特稿|人人往事
特稿|逐梦演艺圈

视界


世界这么大,你想不想去看看?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发现自己经常一扫而过的故事;发现这个世界在自己的目光所及之外依然精彩。这个世界很大,它需要我们的关怀,我们也需要用温柔而坚毅的目光,内视自我,凝望他人,关心社会,此方为我们视线所及之界。

我们应该知道,身边还有一些群体,他们的行为往往不被公众了解甚至被误解。于是,我们曾走进暴食症群体,探究她们食欲“失控”背后的故事,寻访心理专家,看到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状态。

我们应该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远离我们的圈子。这些人同样有自己的苦乐,他们或许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他们也一直在探寻属于自己的意义。于是,我们曾向东驱行数小时,前往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同心互惠商店。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商店老板小海和他的诗集。

我们应该知道,生活中不乏困难,在困境中,在头破血流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们又该如何考量,放弃还是坚持?于是,我们曾走进重读本科同学的世界,看到他们曾经的纠结与彷徨,看到他们对未来的坚毅,以及在这一切背后,他们的隐隐担忧。

我们应该知道,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无论过去还是将来的道路,都有千千万万。而我们将踏上哪一条,会不会后悔,又是否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这些,都值得回答。于是,我们曾试图融入三种网络游戏的校园玩家群体,发现有人乐在其中,有人收获情谊,有人却沉迷而难以自拔。

世界这么大,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过是在路上走走看看。那么,在行走的旅途中,如果你愿意对生活保持好奇,不断拓宽自己的视界,请加入我们。

欢迎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加入视界组
1.关心身边的人物与事物,能留心到周围事物的变迁,怀有好奇心与人文关怀
2.对舆论事件有敏感度,能捕捉到有价值的话题,有相对公正客观的态度
3.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视界|失控的食欲
视界|寒门贵子

人物

图片来自Ilker Karaman

我们与北大校园里的“人物”们打交道,力图用简单、平实的笔触积聚他们的温度,收集闪光的品格或是动人的故事。我们记录舞台上的璀璨夺目,也展现光环之下的真诚灵魂;我们分享「大」人物的平凡,也书写「小」人物的伟大。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与诸位分享了九位人物的故事。

他们之中,有步履蹒跚的老者。哲学系资深的翻译家,92岁高龄的汤侠声教授,与我们分享他的漫漫求学路,分享老北大的故事,也分享他平淡而不乏温情的老年生活。

他们之中,有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的师长。我们与数学家张益唐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重新认识了那位在树下乘凉时没有等到梅花鹿,却迎来了灵感的数学家。我们也有幸与毕明辉老师建立了友谊,亲身感受他以用词浅易、学科交叉的独特讲授和生动的故事构成的精彩课堂。他对我们说:“北大,是个有光的地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