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天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拯救自己,用艺术点亮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话区块链  ·  以太坊和Solana哪个更像当年的EOS? ·  15 小时前  
疯狂区块链  ·  如何才能不返贫?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今年楼市不会好的三大原因 ·  2 天前  
白话区块链  ·  为何本轮比特币牛市也如此艰难?还有机会吗? ·  3 天前  
疯狂区块链  ·  谁还在相信人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天一件艺术品

天主教圣城梵蒂冈的异教艺术

一天一件艺术品  · 公众号  ·  · 2019-05-07 06:23

正文

之前为新版 《创世:梵蒂冈绘画全品珍藏》准备的音频课程,一共有四课,今天发布第二课文字版,希望能让更多同学看到。

第一课: 为什么达芬奇的作品在梵蒂冈那么少?


※    ※    ※

1. 梵蒂冈博物馆的开端

在《创世:梵蒂冈绘画全品珍藏》的前言里提到:

梵蒂冈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收藏,是由他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里一直是艺术的圣地。

以下三张图片可以看出:梵蒂冈位于一个山坡之上,这个山坡在台伯河边,山坡的名字就体现了自身的诗意和创造力。

"Vatican City" by hchao217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Source: AirPano.com

古罗马人将这不显眼的小丘称为“梵蒂冈山坡(Mons Vanticanus)”,意指诗人和先知的居所,他们的文字称为“vanticinia”,被人字斟句酌,想要从中预测未来。古罗马学者瓦罗【注】认为:“vates”这个词源于“vi mentis”,意思是“心灵之力”,我们今天称之为“创造性想象(creatvie imagination)”,就是不拘泥于现有描述,在无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独立创造新事物、开辟新天地的过程。而艺术的创造力与想象密不可分。因此,梵蒂冈的名字,就预示着这个天主教的圣地,将成为艺术的繁盛之地。

【注:

马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Marcus Terentius Varro,公元前116年-公元前27年)是古罗马学者和作家,有74部著作,晚年完成的《论农业》,是唯一完整流传到现在的作品。他的《原理九书》,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后世从中学习如何编写博物学著作,并影响后来的老普林尼。瓦罗在书中将艺术分为9 种: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医学和建筑学。】

追溯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直接源于异教艺术。

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也就是《拉奥孔与儿子们》。1506年1月14日,它在圣母大殿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被发掘出来。教宗儒略二世派朱利亚诺·达·桑迦洛(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宗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并对公众展出。这就奠定了梵蒂冈博物馆成为有史以来第二古老的博物馆的地位,仅次于罗马成立于 1471 年的卡匹托尔博物馆,由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向罗马市民捐赠的一批古代雕塑作为开端。

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理的角度,都能说明梵蒂冈是艺术的繁盛之地,也就是说充满了多种多样、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艺术,绝不仅限于基督教的艺术。

在我翻译《创世》这本书的过程中,其中美轮美奂的非基督教艺术让我特别惊讶,同时又感到惊喜。接下来,我会结合图片,按照不同文化分类,介绍一些打动我的非基督教艺术品,然后聊聊它们所在的博物馆。希望将我的惊讶和惊喜传递给大家。

2. 阿兹特克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一部分,和梵蒂冈的基督教文化冲撞起来,让人浮想联翩。

梵蒂冈博物馆收藏了一些非常精彩的阿兹特克艺术收藏。首先是《博尔吉亚抄本》,图中为太阳神托纳季乌。

《博尔吉亚抄本》属于梵蒂冈使徒图书馆收藏中的珍本。这是米斯特克人【注】的绘图抄本,据说完成于十五世纪,早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它和其他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抄本一样,用连续的图像构成一条长带,而且两面都有。抄本长度超过十米,当时折叠成类似奏折状。这样一本“书”的内容包括多个预言,指向特定时间段,总体上是在预测命运,正如看中国古代某些甲骨文的作用。祭司们会基于阿兹特克的日历,使用这些“占卜书”判断吉凶,比如何时适于收割等。图中为第七十一页,描绘了太阳神托纳季乌【注】,他是阿兹特克极为重要的神祗。画中的他坐在王座建筑上,在喝一只鸟的血,那鸟被砍去头颅用作祭祀。主画面周围的方形框中有十三只“当日之鸟”,每一只对应玛雅历法中的一天,这是以十三天为一个计量单位的历法,用于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这些象形图的颜色鲜活生动,自从该抄本被枢机主教斯蒂法诺·博尔吉亚【注】发现之后,一直令人着迷。其中某些图像至今未被破译。

【注:

米斯特克人[Mixtec],曾居住于墨西哥南方的中美洲印第安人。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米斯特克”“云雾之地”。曾创造高度文化,有日历、象形文字、编年史和神殿庙宇。

托纳季乌[Tonatiuh],又译:透纳蒂乌,是阿兹特克的太阳神,其名字的意思为“日之运行”。

斯蒂法诺·博尔吉亚[Stefano Borgia](1731—1804),意大利高级教士、神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一件艺术品,其不能解释的部分,是它更迷人的所在。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让人心向往之。

《博尔吉亚抄本》所在的使徒图书馆,可跻身于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图书馆之列。馆中收藏的抄写和印刷文献,贯穿书籍的历史:从埃及的莎草纸,一直到现代的印刷和数字化作品。这里也是规模上数一数二的神学研究图书馆,供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和世俗学者使用。

梵蒂冈使徒图书馆的历史,可以回溯到一千五百年之前,起源于公元四、五世纪的教廷统治初期。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在一四七五年发出的教皇诏书:“展示在世上拓展天国者的辛劳”。其中,教皇规定:教廷图书馆要作为教皇国永久的研究机构,“从而传播信仰”,更重要的,是后面这一句:“亦要供学者和献身科学研究之人使用,并彰显他们的光荣。”

使徒图书馆最近一次新增书籍,发生在一九二三年,来自基吉图书馆【注】的馈赠,这是基吉贵族家族的图书馆。本次馈赠有一个条件:图书馆要向公众进一步开放。近年来,梵蒂冈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满足这个要求,他们开设现代阅读室,设立不断更新的展览计划,发行出版物,还使用了数字化方式。采取这些手段,更广大的受众得以接触梵蒂冈的图书宝库。

【注:

基吉图书馆[Biblioteca Chigiana]位于基吉家族的住地基吉宫[Palazzo Chigi]中,曾经存放17世纪枢机主教弗拉维奥·基吉的大量藏书,此地现在是意大利总理府邸。】

在梵蒂冈图书馆的网站上,将《博尔吉亚抄本》的每一页都扫描下来放在了网站上,细节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网址是:https://digi.vatlib.it/view/MSS_Borg.mess.1

另一件来自阿兹特克文化的艺术品,是羽蛇神。

远处看去,这件雕像如同一块有编织花纹的石头,实际上它代表羽蛇神,也就是“有羽毛的蛇”,采取了直立姿势。它蜷伏的外形如同水獭或豚鼠一般,皮肤上完全覆盖着羽毛。羽毛安排成宽阔的、彼此覆盖的带状,有水平的、垂直的,还有歪斜的,覆盖它的身体。它的头部外面的羽毛较短,让这神秘的动物有鹰一样的外形。蛇张开嘴,舌头分叉,末端如同百合花,向下伸出,令人望而生畏,这是很多阿兹特克神祗的特点。羽蛇神是风之神,它厚厚的羽毛也是证明,它有蛇一样的速度。这个雕像很程式化,外形很有表现力,应该属于阿兹特克艺术的古典时期。发现雕像的环境及其功能都无从知晓。它和其他来自万民福音传播部博尔吉亚博物馆【注】的展品一起进入梵蒂冈的民族学博物馆。

【注:

万民福音传播部博尔吉亚博物馆[Museo Borgiano di Propaganda Fide],该博物馆位于万民福音传播部宫殿中,为了纪念枢机主教斯蒂法诺·博尔吉亚,馆中藏品多来自世界各地传教士,后进入民族学博物馆。】

梵蒂冈拥有大量欧洲以外的收藏,很多还是与基督教无关的艺术品,很多游客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很多欧洲国家建立了世俗殖民地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可以视为此类博物馆的对应产物。今天,民族学博物馆必须面对不断增加的全球化挑战。博物馆中有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藏品,它们体现出当地文化在殖民开始前后的成熟、完善。

民族学博物馆最初安排在拉特兰宫之中。一九七三年,它成为最后一座从拉特兰宫迁到梵蒂冈的博物馆。重新布展期间,博物馆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决议考虑在内,该决议针对第三世界的传教工作,号召更加尊重当地文化。因此,与基督教无关的展品也得以展出。现在,博物馆存有超过六万一千件藏品,其中一万件来自非洲,一万件来自美洲,来自亚洲的有两万件,六千件来自大洋洲,此外还有一万五千件是史前文物。藏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永久展品。

以上是与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和博物馆。

3. 古埃及文化

第一件为《图雅王后巨像》。

这座图雅王后巨像来自底比斯【注】的拉美西姆【注】,是塞提一世法老【注】的王后。图雅是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注】的母亲,这件雕像就制作于该法老漫长的统治时期。图雅雕像使用黑色花岗石,因此看上去很有表现力,也证明了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艺术和建筑的蓬勃发展。王后采取直立姿势,面对观者,一只脚略微迈前。她穿着一件紧身长袍,描画出下面匀称、修长的身体。袍子在颈部和腕部有大量装饰,胸部的设计表明有华丽的黄金镶边。王后的长发顶部有皇家王冠,头发也笼着她的头和肩。她左臂弯起,抬到胸前,拿着一根短鞭,这是游牧时期的遗物,暗示法老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牧羊人。她的右手中,拿着一卷莎草纸,象征高贵。

【注:

底比斯[Thebes],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位于尼罗河上游,距开罗约531公里。罗马诗人荷马称其为“百门之城”。今尚存有大量文化古迹。

拉美西姆[Ramesseum],古迹名,在今埃及底比斯尼罗河西岸,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第三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陵庙遗址。

塞提一世[Seti I](约前1294—约前1279在位),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即位后重振埃及军队,以图收复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丧失的领土。在位时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宏伟建筑,包括卡纳克神庙[Karnak]。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约前1303—前1213),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约公元前1279年至约公元前1213年在位,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他也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修建诸多庞大土木工程。】

第二件为《安提诺斯雕像》。

安提诺斯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年轻男宠。传说中,安提诺斯十二岁左右时,哈德良遇到了这个漂亮的男孩儿,疯狂爱上了他,并让他一直陪伴左右。然而,男孩就在皇帝眼前溺死在尼罗河中。在其悲剧般地早亡之后,哈德良将安提诺斯指定为神。很短时间内,出现了众多安提诺斯的雕塑和胸像,用作不同的宗教仪式场合。

安提诺斯因为事故死后(其死因现无定论),哈德良皇帝无比悲痛,塩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中如此描述:“史学家们一致表示,接获此消息的哈德良像女人一般嚎啕大哭,没有人安慰得了他。”皇帝尽其所能缅怀安提诺乌斯,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把他的画像刻上奖章,帝国多处场所树起他的雕像,并有许多留到今天。哈德良还仿照亚历山大大帝纪念情人的方式,宣布安提诺乌斯为神,并在雅典等多个城镇建立了庙宇。今天的安提诺波利斯市(Antinopolis,位于今日的埃及南部)就是哈德良在安提诺乌斯溺水的地点所修建的城市。

上面这件安提诺斯雕塑,身着古埃及服饰,颇具埃及文化特色,身材强硕健美,有深思的表情。

这两件埃及文化的精品,放在格列高利埃及博物馆中。 一八三九年二月二日,格列高利埃及博物馆正式开幕,这一天也是格列高利十六世升任教皇宝座的周年纪念。有些批评家担心:在天主教教会的圣座周围,不适宜出现过多异教文化。格列高利十六世的回应是:研究埃及和其他近东文化,可以更深入理解圣经相关事件和基督教早期历史。后续几任教皇同意这个观点,鼓励博物馆扩张,现在占据了九个展厅。

公元第一和第二世纪,有些雕像和其他物品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罗马,在十八世纪的罗马遗址挖掘中被重新发现,从教皇的不同收藏中转移到了这里。最知名的遗址,包括蒂沃利的哈德良别墅,那是皇帝哈德良的乡村别墅,他特别喜爱埃及文化。

可以看出,这位教皇心胸宽广,不会拒绝非天主教的文化精品。

4. 伊特鲁里亚文化

格列高利十六世对文化充满了兴趣,因此,他还创办了格列高利伊特鲁里亚博物馆。

伊特鲁里亚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是伊特鲁里亚地区(今意大利半岛及科西嘉岛)于公元前12世纪至前1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文明,其活动范围为亚平宁半岛中北部。伊特拉斯坎语不属于印欧语系,但是目前对这个语言所知甚微,尚未能破读。拉丁文的字母来自伊特拉斯坎字母。

格列高利伊特鲁里亚博物馆主要包括伊特鲁里亚的艺术品,展现出主导意大利半岛的丰富文化,当时还是罗马帝国兴起之前。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挖掘和研究罗马古建筑;不过对伊特鲁里亚文化的兴趣从十九世纪刚刚开始。梵蒂冈在伊特鲁里亚的研究中承担关键角色,主要因为伊特鲁里亚南部地区就是教皇国的领地。枢机主教巴尔托洛梅奥·帕卡【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贡献良多。一八二零年,他颁布法令,约定梵蒂冈将如何挖掘伊特鲁里亚遗址,以及发现的艺术奇珍将如何处理。该法令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了格列高利伊特鲁里亚博物馆。

【注:

巴尔托洛梅奥·帕卡[Bartolomeo Pacca](1756—1844),意大利红衣主教、学者、政治家,曾任罗马教廷国务卿(Cardinal Secretary of State)。】

如今,以数量而言,该博物馆拥有梵蒂冈几乎最为庞大的收藏。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伊特鲁里亚艺术和文化的历史:从公元前九世纪到八世纪的维朗诺瓦文化,经过公元前七世纪的东方化时期和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古风和古典时期,发展到公元前四世纪开始的希腊化时期。东方化时期的名字,来源于伊特鲁里亚吸收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来自该时期地中海东部和近东地区,当时是伊特鲁里亚帝国的黄金时期。多样化的贸易接触带来的繁荣,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使用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金和铜等贵重金属,而不是维朗诺瓦使用的铁。铜也主导了古风和古典时期的雕塑,其中的写实手法丝毫不亚于希腊同期制作的雕塑作品。博物馆的大量器皿收藏也证明了与希腊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关收藏之一。这些容器造型多样、美丽异常,上面的场景来自神话、剧院、盛宴文化和日常生活,是百花齐放的伊特鲁里亚文化最鲜活的证明。

下面图中这个陶罐上的马的造型,让我想起盛唐时期的《昭陵六骏》浮雕,二者都充满力量和动感,非常动人。

此外,还有伊特鲁里亚文化的首饰,比如下面这件黄金制大扣衣针。扣衣针重一百三十七克,用在肩头,系紧主人的袍子。考虑到它华丽的外形和大小,应该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这件精巧的雷戈利尼—加拉西扣衣针,做工精细,技艺纯熟,卓尔不群。其上部包含一块接近椭圆形的饰板,中间以凸面纹工艺,从侧面刻画出五只行走的狮子,周围有两圈玫瑰冠弧形饰纹。内部和外部的线条用颗粒和冲模加以强调。横栏下面的垂饰上,装饰有数行焊上去的圆形雕刻鸭头,它们和其他动物母题一起,构成当时东方化风格的典型特点。

5. 希腊和罗马文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