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新京报 陈杰
编辑/王漠沙
腾讯图片&新京报 联合出品
长江源位于海拔5600多米的姜古迪如冰川,距离这里最近的一户人家是海拔5450米朗扎一家6口人,距离长江源大约80多公里的玛曲乡小学,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学校之一。
长江第一滴水流出的地方,海拔5600多米的姜古迪如冰川,由南北两大冰川构成,呈U型,中间夹着一座山梁。这里氧气含量接近平原地区的一半,水沸点不到83摄氏度。海拔5450米处,居住着藏族牧民朗扎一家6口,游牧期间,他们生活在55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他们是离姜古迪如冰川最近的一户。距离长江源80多公里的玛曲乡小学,是海拔最高的学校之一。
辖唐古拉山南北各5万平方公里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是全国建县制的最高海拔县之一,也是至今人类定居生活的最高海拔地区。这片区域常年低温,最低气温接近零下四十度,全年大部分是冰雪天气,冰冻期长达9个月。这里没有一棵树,草紧紧地贴着地皮,六月开始微绿,八月开始枯黄,白色才是这里的主人。
朗扎是老大,今年45岁,他和弟弟、两个妹妹还没有分家。朗扎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几十公里外的二村。和朗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他6岁的儿子朗卡珠扎,妹妹4岁的女儿拉辛桑布。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朗扎一家人是定居在安多县海拔最高的牧户。在朗扎家向外延伸的数十公里海拔逐步走底5400米到5300米的的广阔高山草甸上,生活着27户牧户80人。
朗扎一家冬季住的土坯房处于海拔5450米左右的地方。6月,当草泛起绿意的时候,他们开始搬往夏牧场搭建白色的帐篷,过着游牧的生活。这片相对丰美的草场海拔在5500米左右,它在北支冰川的前面数百米,那里可以俯瞰壮阔的冰川,和高达20多米的林立的冰塔林。虽然是6月,气温仍旧在零下十几度。
朗扎家一天的生活从取水开始。从6岁开始,朗扎每天都会跟着父亲去姜古迪如融化的冰川下取水。打上三个酥油,绑上哈达,敬天地后,用瓢掬水灌入桶中。朗扎说现在取水的路比小时候远,现在他带着6岁的儿子每天需要徒步大约一公里取水。冰川倒退了500米,留下满坡硌脚的乱石。作为长子,朗扎三四岁就被抱上马背,开始习惯日后的游牧生活。男性牧民必须掌握的技能还包括宰牲、揉皮子,交给女人做衣服做鞋。
除此之外,他还具备一种能力,就是辨别天气物候。每年当第一棵草的草根开始泛绿,观察夏牧场选址的时候也就到了,这是春天的信号,待草全部返绿就是夏天了。朗扎说今年夏天要到六月底了,因为暴风雪还在继续,六月可能还会发生雪灾。朗扎说,爷爷普布年轻时打猎中发现了这个地方,后来更多游牧民是从唐古拉山以南的腰恰到达唐古拉山以北的姜古迪如,散落在姜古迪如冰雪融化后流淌而形成的纳青玛河床四周。
朗扎一家使用的燃料是牦牛粪,牦牛吃的都是无任何污染的草,牛粪非常清洁,无异味。晒干后,就可以作为烧水、做饭和取暖的燃料。但因为氧气含量低,需要借助酒精才能点燃。
朗扎和弟弟迪达站在距离姜古迪如冰川大约2公里的用石头砌成的固定的家,因为游牧在外,棕熊会趁虚而入,拍烂朗扎家的门、窗,搬起老式彩电仍在地上,一熊掌把茶几和柜子击穿成洞。朗扎说这种场景从小见到大 “数不清”。 朗扎给狗熊肇事现场拍照,把损失财物报到村里,村里报到乡里,乡里报到县里林业局,然后等待保险公司的赔偿。
朗扎说这里大概九十年代就不能打猎了。玛曲乡现在有夏许美、玛鲁古塘两个野生动物管护站,专业管护员29人、协议野保员13人、精准扶贫生态岗位420人。而整个安多县这三级林业生态保护队伍共有6343人,超过全县人口八分之一。如今,朗扎和弟弟迪达、妹妹家秋3人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玛曲乡长江源生态保护队成员。
由于气候变暖,冰川退化,为减少人为干扰,保护长江源,安多县自去年实施全封闭管理。任何外来进入人员必须按照管理规定,通过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批复,获得合法手续才能进入。进入过程中,必须由乡政府安排人引导避开沼泽等危险路段,以及避开牧民草场和高山草甸,还会遇到玛曲乡长江源生态保护队成员把守的四个流动岗,每个流动岗都要核对身份证件,以确保阻截任何非法进入者。而朗扎的家,是保护长江源的最后一道防线。
朗扎6岁的儿子郎卡珠扎和4岁的外甥女拉辛桑布在自家牧区的草场,和牧羊犬一起玩耍,他们背后不远处是姜古迪如冰川。朗扎拥有2.5万多亩草场,分布范围从冰川数百米开始往外延伸。这一代方圆几公里只有朗扎一户,孩子没有其它邻居的玩伴,不过,到了7岁他们就可以到乡里的玛曲乡小学上学了。
玛曲乡距离长江源第一滴水来源的格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冰川大约80多公里,是距离长江源最近的行政机构。玛曲乡小学位于乡政府中心地带,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学校之一。学校围绕着一个标准篮球场而建,一面是围墙中间开有学校大门,三面分布着几排带有玻璃房的平房,分别是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室宿舍,食堂等。
早上6点,3年级10岁的学生达娃扎西,叠好被子,穿上藏袍,洗漱完,守在生活老师一早点燃的炉子边开始晨读。达娃扎西的家在玛曲乡五村杂那自然村,这个季节,他的爸爸赶着牦牛在游牧,妈妈在两百公里外的县城打工。玛曲乡年均气温零下三到四度,最低气温将近零下四十度,每年冰冻期长达9个月。学校取暖主要是用牛粪和煤。为避免空气污染,今年底,学校将改用电暖器。
8时许,不住校的113名同学陆续赶往学校上课。玛曲乡小学有一到三年级共四个班,其中一年级有两个班,139名学生来自玛曲乡分布在海拔5000米到5600多米的2.5万平方公里的牧区,最远的距离学校一百多公里。除了在校住宿的学生以外,其他的孩子居住在小学附近方圆两公里的生态移民安置房,或由政府补贴的出租房内,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
藏语课堂上,达娃扎西抄写着老师布置的藏语词句,字迹工整。西藏的小学,通常都设置有藏语和汉语课程。入学前,达娃扎西不会写一个藏语词句。现在他不仅可以很流利的写藏语词句,还能流利读写汉语课文的很多汉字。
达娃扎西和所有的学生一样,每学期可以获得政府358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天4元的营养改善费。
氧气稀薄,和非高海拔的平原地区学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体育课上,学校的体育课以民族舞蹈,趣味为主的游戏和短距离的跑步为主。最剧烈的运动就是打篮球,不过,对抗性显然不如平原地区。
在牧民印象里,姜古迪如就是雪山、冰川多、景色美, 1976年国家科考确定姜古迪如为长江正源之后,牧民才逐渐知道江源的地位,并加入到长江源保护的行列。2016年下半年,按照县里部署,玛曲乡开始实施“保护长江源生态全民行动”。玛曲乡小学成立了20人的生态环境卫士儿童团,达娃扎西是儿童团的大队长。周末的时候,他们会跟随乡里的长江源生态保护队员在乡里居民区捡拾居民任意丢弃的垃圾,并发放宣传单。
下课后,走读的孩子们聚集到学校门口,找到接自己的家人。西藏自治区将对氧气稀薄的海拔4700米以上区域,实施向海拔4700米以下区域搬迁,高海拔上的玛曲乡小学或许很快将成为历史,达娃扎西全家人的生存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姜古迪如冰川呈U字型的两个冰舌,其融雪流出的水,在下游三公里处汇合。今年,西藏自治区人大会上已明确江河源头和生态核心区尽量向县城和低海拔地区搬迁,以生态立县的安多县目前也正向西藏自治区积极申报生态整体搬迁。未来,以水保员、草保员、野保员、长江源头巡护员的模式留一部分青壮年在那一地带,把老人和孩子撤到低海拔的地方。未来,他们也许将永久告别游牧生活。
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