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大中国赤字率越来越高,国债在我大中国的经济地位,现在也是越来越高了,已经到了无国债不成活的地步了。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我当然要深挖一把近二十年的国债数据,看看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直接上数据表:
从1999年到2002年,我大中国的国债规模算是温和增长,略高于财政赤字规模500亿左右。2003年到2006年,
我国对国债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
,国债规模超出财政赤字的规模,从2000亿逐渐提升到5000亿。2006年国债规模超出赤字规模5271亿,这个时候,就到了临界点。如果我们沿着负债财政的路走下去的话,那迟早要走到债务爆表的那一天,而如果我们能够改弦更张,趁着当时的赤字规模整体也还不大,能够精兵简政收缩行政开支的话,那么我大中国的经济局面,说不定与现在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然而历史跟中国开了一个玩笑。2007年之后世界经济突然进入了海啸模式,我大中国在2007年事实上还在财政上实现了1540亿的盈余,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金融海啸,我大中国政府还是选择了
借
债投资
模式,当年度的国债发行规模高达21883亿,算是史上第三高的规模,仅次于今年和2016年。此后一直到2012年,我大中国一直维持着远远超出财政赤字水平的国债发行规模,2012年我国的财政盈余规模达到了10066亿,但依然发行了13562亿的国债,去支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