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班主任家园  ·  “年味”主题作文20篇,写作必备!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2 天前  
一叶目开  ·  新时代的育儿方向——有点学历的韦小宝 ·  4 天前  
一叶目开  ·  新时代的育儿方向——有点学历的韦小宝 ·  4 天前  
班主任家园  ·  大年初五丨迎财神,祝你蛇年大吉,财源滚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恐惧感”是如何把精英家长变蠢的?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9-28 09:29

正文


精英阶层既怕孩子掉下来,又怕在同阶层的人群里失了体面。而当这样的恐惧上升到一定程度,他们便失去了理智和正常的判断...


本文作者:特雷西;来源:公众号“爸爸真棒”(ID: babazhenbang),“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今年国际化教育圈第一瓜,轰动全美、也让中国家长震惊不已的“名校招生舞弊案”最近又吃出了新高度——


9月16日,一位华人妈妈被捕,她砸了40万美金,把自己从未踢过职业足球的儿子,以足球运动员的身份送入了UCLA。没错,正是通过那个臭名昭著的中介辛格。


▲截图自澎湃新闻微博


到目前为止,这起案件的涉案总值已超过2500万美元(约1.7亿人民币)。家长们向号称“颇有门路”的中介辛格提供资金,用于修改孩子的简历,在SAT考试中作弊,买通运动队教练……从而把孩子送入心仪的名校。


让人吃惊的是,涉案的30多名家长大多是美国的名流富豪,其中包括了美国投资公司Dragon Global创始人罗伯特·桑格里洛,律师行业大佬戈登·卡普兰以及好莱坞明星菲丽西提·霍夫曼和洛莉·路格林等等……


还有一位,中国某知名制药公司董事长,也豪掷650万美金把女儿送进了斯坦福。


▲“颇有门路”的威廉姆·瑞克·辛格(图片来自网站Insider)


舞弊案一爆,众多吃瓜群众纷纷表示不解——按说涉案的家长都已经是跻身精英阶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子女大多其实还算不错,如果按部就班地上学,他们一般也能申请到很好的大学,而因为父母的身份人脉,这些孩子的起点和前程也早已超越了大多数人……


这样一群完全能“躺赢”的人,怎么居然会乖乖地按照黑中介的套路,像“大傻子”一样任凭摆布,去走风险极高的歪门邪道,最后毁了孩子和自己的前程呢?


其实,在教育圈呆久了,就会发现:家长失去理智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家长之所以被骗

是因为内心恐惧


前不久,一位业内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咱祖国某省有位富豪,前几年想要把孩子送到拥有顶尖国际教育资源的大城市上学。他也没做什么调研,听说A校特别好,就下定决心,无论花费任何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去A校。


然后,有个黑中介听说了富豪的需求,就拍着胸脯向他保证,说自己有“特别靠谱”的门路,只是打通关卡比较贵,需要50万“买路费”。


富豪二话不说就把钱打给了中介,结果在A校公布录取名单的前一天,中介告诉富豪:“门路出了问题,A校是去不了了,钱就不退了,可以把孩子搞到同同级别的B校。


富豪觉得有点蹊跷,把这事儿告诉了这位业内的朋友,朋友发现B校根本没有招满,以富豪孩子的水平,不走任何门路,不用花费一分钱,被B校录取也完全没有问题。


你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类似的故事日复一日地发生着,而黑中介们的套路无非也就那么几个——


1、说你孩子不行;

2、说这个社会十分黑暗;

3、我有靠谱门路;

4、你要多多花钱。


说到底,这和如今烂大街的电话诈骗没什么区别:


  • 你的银行卡被盗刷了(制造恐惧)——我能帮你把钱追回来(提供方案);

  • 你儿子被公安控制了(制造恐惧)——我能帮你把他捞出来(提供方案)。


那为什么这样并不高明的套路还能屡试不爽,上当受骗的对象还居然不是“傻白甜”,而是那些在商海里拼搏多年,无论眼界还是见识,都理应比一般人强上许多的精英们呢?



越精英,越恐惧

回到舞弊案,《华尔街日报》在跟进案件报道的时候,用了一个词——“恐惧感”,十分贴切地描述了作弊家长们的心态。


黑中介辛格就是不停地使用“贬低孩子,恐吓家长,人为制造焦虑和恐惧”这套模版化操作,就是能够屡试不爽,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辛格曾在一个面向高中生家长的讲座上警告听众:“即使拥有最优秀履历的孩子也不足以满足精英名校的要求。


再比如,辛格有一位客户——伊利诺伊州的企业高管埃里克. 韦伯,他的女儿运动能力出众,成绩也很棒,然而辛格警告他说:“即使你有全A的成绩和良好的履历,你可能还是无法被某些学校录取。” 


看到埃里克脸上流露出恐惧的表情以后,辛格就提议他把女儿伪装成赛艇队选手。


来自内华达的一位首席执行官曾经聘请辛格为女儿提供咨询服务,女儿在高中排名第二,还有良好的活动和社会服务记录。但辛格却不屑一顾地说:“你谈不上与众不同。


执行官女儿大受打击,她告诉记者:“辛格的说法让我一蹶不振,也让我的父母成为惊弓之鸟……辛格不会放过你的任何一点不安全感,他让你感觉自己一文不值,只有完全依靠他才有机会上大学。


▲截图自华尔街日报


很多家长都觉得,辛格非常善于利用申请学生和家庭的恐惧感,他会吓唬他们,说如果没有出类拔萃之处或者特殊机遇,孩子在申请名校的时候将处于竞争劣势。吓唬完家长以后,辛格再抛出一个令人难以拒绝的诱惑——我能保证你们被录取。


一位名叫丹·拉森的家长向媒体回忆说:“我当时就这样想——哇,我从前以为自己的小孩做得还不错,现在我知道还不够好。我得坐下来和辛格聊聊。


辛格承认:自己只是给了家长最需要的东西,他把公司包装成大学录取的宗师,堂而皇之地利用其称之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带来的恐惧感,把家长玩弄于鼓掌之上。


在一段制作于2011年的真人秀节目中,他称家长们“已经失去控制”。当充满竞争意识的爸妈们在一个周六晚宴聚会上互相交流孩子大学申请的笔记之后,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致电辛格,让他的手机“在周末清晨响个不停”。


在一则发表于加利福尼亚时尚杂志的广告上,辛格的公司写道:“请勿袖手旁观,你的儿子或女儿可能被梦想的大学拒之门外。


不找辛格,孩子就会被梦校拒之门外吗?


媒体披露了几位拒绝了辛格作弊提议的家长的名字,他们的孩子最终都被理想中的好学校录取了。



家长的恐惧来自何方?

无论任何阶层,恐惧感普遍存在。普通人担心自家孩子无法“阶层跃升”,精英阶层既怕孩子掉下来,又怕在同阶层的人群里失了体面。


而当这样的恐惧上升到一定程度,所有人都会失去理智和正常的判断。为什么今天社会上会有那么多“恐惧到失去理智的家长”呢?在我看来,无非是受了这样几个影响:


1、江湖传说


江湖传说这个东西,实在是非常害人的一个存在。


比如,当初我初中毕业,很想报考重点高中F中学。但是在向周围人咨询的时候,10个人里有9个会告诉我:


“如果没有三好生/特长生的十几二十分加分,单靠自己考,没人能考进那所学校!“听说F中特别魔鬼,那里的孩子都要学习到晚上一两点不睡觉!


结果呢,等我真的考进F中,四处打听了一圈,才发现获得加分的孩子固然有,但大部分同学还是靠着自己考进来的。


我又发现虽然晚自习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但学校规定晚上9点半必须熄灯,睡得晚了宿管大叔/阿姨还会敲门大吼!哪有什么天天半夜两点不睡觉的神话。


可是,你说实话有人信吗?


考进F中之后几年,总有好些亲戚朋友向我“取经”,当我告诉他们实情的时候,一些人的脸上总会浮现那种“你拼命悄悄用功还不告诉我们,难道是怕武功秘籍泄露吗”的表情。


所以,煽动恐惧何其简单,平息恐惧又何等困难!


说到这里,估计又会有很多家长说:“你上高中是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竞争哪有现在那么激烈?


那我就举另外一个例子好了。


最近,哈佛发布“新生调查报告”最新版,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谣言和现实的差距”。


比如,江湖传说“哈佛新生有一半是富二代”,然而实际上,哈佛有接近60%的新生需要助学金的资助。


再比如,江湖传说“哈佛图书馆凌晨四点半灯火通明”,但实际上约四成哈佛学生平均每天只学习4个小时,不要说学到凌晨,就连一天学习7个小时的都属于极少数人。


另外关于名校的传说还包括“私立学校毕业才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可在哈佛新生中,明明有超过60%的人来自于公立学校……


▲超过80%的学生在高中时期每周学习时间少于30小时,

即平均每天4小时左右(图片来自哈佛报告)


2、信息爆炸


如今的信息爆炸也让很多家长更多地陷入焦虑之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同龄人成绩水平的认知,也就局限在我们班同学,单位同事孩子以及邻居家孩子身上……几十个孩子,比较来比较去,我的父母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牛娃虽然有,但毕竟只是少数。


可如今的互联网,突然一下子就把所有牛娃的事迹都变成了你身边的事情:某某孩子幼儿园就认识3000个汉字,某某孩子小学一年级自主阅读哈利波特,某某4岁背诵300首唐诗……


你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孩子,但是你可以看他们的视频啊;你就算没有看过他们的视频,单从办公室同事的嘴里听到这样的事迹,也足够你为自家孩子的“迟钝”担心一整天了。


事实又是如何呢?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陶哲轩,7岁上高中,9岁上大学。可人家的智商是230。智商这么高的人全世界有几个呢?


根据人类智商曲线分布图,如果你的智商是100,你就超过了一半的同类,智商130以上,就超过了98%的同类。


▲人类智商曲线分布图


也就是说,陶哲轩在智商“一个顶俩”的情况下,才能在7岁的时候学完初中课程,那么如今“遍地开花”的小神童,究竟有几个是真的,有几个是靠吐血一样的死记硬背给“撑出来”的,又有几个是大人夸大其词给吹出来的呢?


即便真有这样的小神童,其实咱们也不用怕的,因为人类的极限在那里摆着,特别聪明的人,100个人里顶多一两个,你的孩子在正常条件下,压根儿就不需要和他们去竞争——


即使真的去争了,那咱就算累死了也争不过啊。比如,如果我和陶哲轩一起竞争大学数学教授的职位,就算我狂砸500万被聘用了,我有那个能力去给学生们去讲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和解析数论吗(话说这几个词都什么意思)?


我与其和他去争那个短长,还不如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多写几篇好的教育文章呢。


3、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久前,我的一个朋友给我发消息,她说:“特雷西,看了你的朋友圈,我感觉自己很焦虑。


我问:“为啥?


她说:“你发了一个你儿子数学竞赛得奖的朋友圈,我就在想,我也要让我家孩子去上数学竞赛班;你发了一条你家孩子上gifted项目的帖子,我就想,也要让我家孩子试试上这个项目……如果他们达不到我的期望,我就特别焦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