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同的教育风格,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真正优秀的家庭,始于父母和孩子的阅读围坐,陷于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更离不开父母优秀的三观加持,终于父母与孩子彼此的共同成长。
真正优秀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终于成长。
只有始于陪伴,才能让孩子感知家的温度。
只有陷于教育,才能让孩子明白人情练达。
只有终于成长,才能让孩子勇敢稳步向前。
始于陪伴
有人说:
长大后才明白,世间所有的爱都是指向亲密,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分离。
上学的分离、工作的分离、结婚的分离,父母与子女之间,所爱隔山海。
从背上书包出门的那刻,推着行李箱离家的瞬间,穿上西装、披上嫁衣的一刹,长不过岁月,短不过白发,彼此的模样定格生命。
大多数父母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却常常舍本逐末忙得没时间陪孩子。
而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或许不是昂贵的玩具、优渥的生活,而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我的一个闺蜜经常把孩子扔在奶奶或姥姥家,自己很少带孩子。
一次周末,她去奶奶家看望孩子,却发现孩子和她亲近不起来。
当她看着孩子和奶奶互动时,心里莫名失落。
错过对孩子的陪伴,会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母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独一无二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哪怕只是简单和孩子一起嬉戏,或者给孩子讲睡前故事,都能给孩子带来肉眼可见的变化。
在《奇葩说》中,有个辩题是:“对父母陪孩子的时间进行计时,并且公示出来,你支持吗?”
刘擎教授很认可这种做法,觉得这样可以督促父母把陪伴变成必须做的事,避免被其他琐事占用时间。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一旦过期只能追悔莫及。
爱,始于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还需要陪伴的时候,多把时间分给孩子点吧,这份成长的礼物,错过就不会再来了。
有智慧的家长,早就明白:
陪伴,是教育的“源泉”,是孩子和家长良好关系的桥梁。
一方面,父母和孩子相处时要尽量专注,放下工作和手机,全身心投入其中;
另一方面,父母要修炼一副好脾气,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和表情,不被孩子气得抓狂。
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是一场自我修行。
陷于教育
如今,很多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全家人时时刻刻围绕着孩子转。
这样密不透风的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居高临下的错觉。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惯“坏”了,一旦走出家庭,势必自食恶果。
《规矩和爱》一书中的这段话,分享给大家: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曾看过这样一个“熊孩子”的故事。
有位姓廖的女士把车停在地下车库,不料,车身四面竟被刮花了好几处。
查看监控后,她才发现是个小孩拿刀弄的。
廖女士把车开去维修,4S店报价9600元,她向孩子父母协商赔2000元,对方却迟迟不肯转账。
她打电话给孩子父母,反而遭到父母狂怼,一口一句:“孩子小,不懂事。”
家长的态度,反映着孩子的教养。
三观正的父母,养不出“大恶之人"。
三观不正的父母,孩子也会“上梁不正,下梁歪”。
对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养活孩子,还要给孩子注入“正能量”,让孩子茁壮成长。
好的教育,一定是“讲规矩、明事理”的教育。
一味迁就孩子,终会害了孩子;
只有及时管教,孩子才会成器。
父母的“狠心”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良药,虽然苦口,却能让病痊愈。
终于成长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也有人说:“用行动来鼓励孩子,真棒!”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手执画笔,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比起成为一个完美父母,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要想和孩子一起成长。
首先,不能把希望完全倾注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人生不如意,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儿女能为自己争口气。
然而,这种高期待会让孩子不堪重负,也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要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父母希望的寄托。
其次,不能因为孩子而忘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只有父母安顿好自己的身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不会过于焦虑,把压力传染给孩子。
当你心无旁骛做好手头事时,孩子也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你。
陶行知先生曾说:
“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
从古至今,教育立人,唯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真的明白父母的苦心,让父母收获优秀的孩子。
家长切不可低估自己的“榜样”影响力,在用心的时候,也要用对方法才行。
最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人生节奏,为人父母,没必要在攀比中乱了节奏。
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短跑。
学会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
优秀,是每个人的追求。
优秀的家庭,是每个优秀的人的起点。
真正优秀的家庭,离不开陪伴、教育和成长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