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号:槽值(ID:caozhi163)作者:槽值小妹
贾玲,又被抵制了。
6月20日,运动品牌
Lululemon
在国内外全平台官宣“
贾玲成为新晋品牌大使
”,而几天前,她才官宣了
Prada品牌代言人。
消息一出,不乏支持的声音,从拿下34亿票房的《热辣滚烫》,到一年减重100斤后“一切都来得及”的呼喊,再到官宣代言不断。
贾玲,无疑今年最具关注度的女性之一。
但同时,随着舆论的发酵,围绕着贾玲的争论,也始终如影随影。
有人认为贾玲
“失去喜剧人的初心”
,有人剑指电影背刺观众
“贩卖身材焦虑”。
质疑也对准了最终选择了她的品牌:从此抵制,不会再买。
“现在好了,贾玲失去了一半的自己,lululemon恐怕也将失去许多消费者。”
自《热辣滚烫》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类似的攻击和质疑,就始终没中断过。
一开始,那一句
“贾玲失去了一半的自己”
,还大多
是
和贾玲的身材、样貌相关。
不是拿放大锐化后的贾玲对比照得出结论:
“减重的贾玲起码老了十几岁”“皮肤失去胶原蛋白感”……
就是甩出几张细节照片,论定贾玲的体重反弹,就在不久后的某一天。
原因是:
“减肥减得过于多了,反弹的概率也比一般人大。”
随着《热辣滚烫》不断刷爆热搜,质疑的问题核心也逐渐升级。
贾玲减掉的100斤
体重,无形中开始和她的喜剧演员和导演身份挂钩。
电影里的剧情,被评
“难以理解,主要矛盾不去解决,只想着减肥,就是自我欺骗”;
电影外,“不好笑了,喜感没了,福相也没了”
“过度炒作,花大价钱拍个真人秀”
的人身攻击不断涌来。
对于贾玲减重后的变化,更有人放出狠话:“
给我一个亿,我也能瘦下来。”
“胖胖的贾玲是独一无
二的,瘦瘦的贾玲是平平无奇的。”
关于
喜剧能力是不是脂溶性的、瘦子是否和搞笑无缘、人减肥后会被夺舍吗
这些问题,在没有经过研究证实前,或许见仁见智。
但《热辣滚烫》爆火后,社交平台上以此为起点,围绕贾玲的质疑和诘问从未停止。
有时是差不多以半个月为周期,以
“贾玲体重反弹了”“贾玲胖回去了”
为中心思想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
有时是以
“贾玲满脸疲惫”“贾玲眼里没光了”“贾玲还能拍好喜剧吗”
……为主旨的讨论,刷爆豆瓣、小红书讨论区。
贾玲进军好莱坞拍电影,跟吴彦祖的合照,被评价
“全脸都是皱纹”“反而变丑了”。
评论区愤而让贾玲反思的有:“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是否会考虑增肥回去?”
直接下定论唱衰的也有:
“她会胖回去的,这种体型不可能坚持得住。”
几乎每一次有贾玲有新动向的背后
,都有一个新的问题呼之欲出。
官宣Prada品牌代言人和lululemon新晋品牌大使时也不例外。
即使对于lululemon和贾玲的合作,到底是“品牌的一次下沉动作”,还是“对精英主义的推崇”还没有一个定论,但锁定话题的结论,大抵殊途同归:
“背刺不完美女
性的贾玲,太让人失望了,lululemon也是一样,总之不会再买。”
说来也怪,
作为一个运动品牌,lululemon的消费者/潜在消费者,选择它的原因不外乎:
一方面,是
lululemon
在满足人们穿着舒适需求的同时,推动健身、瑜伽演变成为了一种都市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是看中了它能代表经济富足、时间充裕、高度自律、自我提升的精英形象。
如今,品牌还是那个品牌,衣服还是那些衣服,只因
选择了真的因为自律、运动、自我管理而更健康的贾玲后,就被骂了?
所以,为什么更健康的自己,就不能是更好的自己?
身材焦虑和健康管理的概念,混在争议中夹杂不清;
“感受更好的自己”亦在
“胖胖的
自己,就不是更好的自己了吗”
前,成了等同诡辩的答案。
仿佛贾玲的体重不是体重,而是人们内心那一架天平上的砝码:
“减重100斤,拍女主角的
电影,就算是女性导演了吗?”
“你要是还是从前那个胖胖的喜剧演员,不就没这么多事了。”
这其实不是贾玲第一次陷入类似风波中。
2015年,贾玲和瞿颖在小品《喜乐街》中演唱的那首
《女神和女汉子》
引发争议。
起因是有网友认为其中提到的“女汉子”“矮胖”等标签涉嫌歧视,要求道歉。
而贾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难过又担忧:
“我觉得会把中国女性喜剧的路再给堵死。”
“我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S型,我的名字叫瞿颖;我有胳膊还有腿,还有鼻子也有嘴,我的名字叫贾玲”
事实上,在喜剧界始终存在这样一条潜规则:
美丽,天然与幽默对立。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女喜剧演员形象,大多离不开胖、老、丑形象。
“喜剧之所以
令人发笑,往往是因为当事人滑稽、笨拙、幽默的遭遇。”
而“胖”“丑”往往会消解攻击性和侵略性,让看起来更人畜无害,才能让观众产生“优越感”,才有可能“搞笑” 。
从“肥姐”沈殿霞,到在各大港片中以“丑角形象”出现的吴君如,再到年轻时就演起了“缺牙”老太太的宋丹丹,不外如是。
贾玲,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女笑星收获全网喜爱的那些年里,从相声,到小品,到综艺……
贾玲活跃在舞台上
、荧幕前,展示着胖胖的自己,也接住每一个玩笑。
只是,身为一名女喜剧演员,她在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在正视女性困境。
经历“女神和
女汉子”作品争议后,她意识到小品的表达局限,进而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表达方式。
2021年春节档黑马电影《你好,李焕英》,脱胎于同名小品。
一个没那么优秀,也没那么让父母省心的小孩,穿越到了1981年,并遇到了年轻时候的妈妈李焕英。
这一次,她决定让
妈妈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同于以往类似题材作品的“母亲”身份前置:
妈妈不仅是妈妈,更是她自己。
取材自贾玲和妈妈真实的故事,作品上映后广受好评,贾玲也凭这部作品,一跃成为当时的
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
《你好李焕英》让观众看到了她的毅力和坚守,和她作为女性的独特视角。
《热辣滚烫》,则从另一个
角度,切入了女性在成长和生活中遭遇的问题。
主人公乐莹(贾玲 饰)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宅在家中,难与社会建立正常连接。
每当她打起精神,为别人付出时,家人的伤害,亲人的背刺,爱人朋友的背叛总在磨灭她对生活的希望。
直到拳击馆的那一句
“你赢过吗,哪怕一次”
,成了黑暗中透进的一点亮光。
擂台上,乐莹
满脸是血,
一次次被击倒后爬起,终于赢了自己一次。
乐莹的人生
难题,从来不是靠减重100斤解决的,甚至体重从来都不是关键问题。
前男友(乔杉 饰)移情别恋,提出分手时说的不是“你看你现在越来越胖”;
而是乐莹性格变化太大(没有移情别恋正确的意思)。
追求爱情和昊坤(雷佳音 饰)同居到分手时,开始是因为乐莹的主动出击,
结束,则是两人对梦想的态度背道而驰。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减肥改变人生”的鸡血励志故事。
不如说是一个曾在生活中迷茫,而今终于让自己成为生活锚点,不再需要谁的肯定的普通
女性的故事。
恰如那一句台词——
“其实我挺喜欢拳击的,两个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起,
我以为想得到拥抱,只有对人好才行呢。”
对贾玲来说,《热辣滚烫》不是起点,甚至不是厚积薄发。
而是她作为女性、作为
演员,一直在做的专业的、漂亮的事。
就如同她很久以前,因为“原先禁锢在女性表演者身上的规矩很难打破”,而放弃执着多年的相声一样。
她一直
在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更有力的发声途径。
其中没有俯视、批判,也不需同情、戏谑,更与身材焦虑、审美焦虑无关。
回到许多人不解的那一个问题:贾玲,还能回来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或许要先弄清楚:
人们口口声声想要的那个贾玲,到底是什么样的?
此前,贾玲
作为导演
接受了鲁豫的采访。
采访结束后,鲁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说:
“贾玲没变,她只是做回了全部的自己。”
图源:@
贾玲微博
《热辣滚烫》路演的现场,她接梗、爆梗不断,随便一句话就炸翻全场。
有观众夸她唱歌好听,贾玲惊喜交加“真的假的,我有歌迷”,顺便提到自己录歌曲风格很特别,
“有一种天然的嘶吼感”。
传下去,贾玲未来或将作为嘶吼派歌手出道
做导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