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人的毁灭以死亡做宣告,死亡被人思考、回避又必须触摸。你害怕死亡吗?作为一个常人迟早要到来的终点,你怎么看待它?会不会在某个梦醒时分,想起死亡?在今天,如何对待死者是理解死亡和生命的钥匙,可是,这把钥匙却很少得到我们的重视。
《等待复活》是一本直面死亡的书,它处理的对象是基督教文化中的“死亡”,而钥匙是深受基督教文化感染的一些早期欧洲墓葬。书中重点提及的“圣卡里斯托墓窖”和“圣司提反堂的圣徒墓”,都与基督教文化紧密相关。
这本书并非大部头,语言流畅有闲趣,虽然处理的题材在国内较生僻,但尝试回应的问题其实与常人息息相关。跨过文化的藩篱,以什么方式死去?人世是否有复活?从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等待复活》的作者吴功青与徐诗凌,他们都曾在意大利生活,也皆为历史学博士。机缘巧合,我曾阅读过两位作者的作品,第一次知道吴功青是他对电影《狗镇》的评价,而《帝国、教会与上帝》一文于我心有戚戚。这些年,他继续把精心放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哲学(以教父哲学为主)、文艺复兴哲学(但丁、皮科和马基雅维利)、近代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研究上,《等待复活》涉及的部分恰好就是他的拿手领域。而徐诗凌则是国内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她善于比较基督教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异同,《中国式自杀:悖谬与出路——读《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中,她说:
“在基督教的理解中,人与所有人的关系都被切断,人首先与最高者存在根本的关联,进而才与其他造物发生关系。基于这种理解,才有了赤裸裸的“自然状态”。中国文化则保留了每个人生而既有的家庭关系,并以之为人的根本生活处境。每个人都在与全家人过日子的过程中,展开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重大生命事件,并遭遇其间的幸与不幸。”
《中国式自杀》与《等待复活》面对的是不同的话题,但作者的思考基础其实都含有基督教文化的影子。
那么,谈死亡的书并不少,我们为什么要读《等待复活》?
首先,此书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在西方墓葬研究的空缺。中国拥有研究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往往从宏观角度入手,以一些大词或典型事件作为分析西方文化传统的切入点。和这些前人著作相比,《等待复活》的切入点虽然冷门却十分巧妙。恰如本书宣传语所说:
“早期欧洲人的墓葬是把握西方墓葬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入手点。一方面,早期欧洲墓葬既脱胎于罗马人的墓葬习俗,又与后者的观念有根本不同,如何理解二者的关联在理解西方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早期欧洲人的墓葬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灵魂、身体以及复活等根本问题的理解,是我们进入早期西方文化传统的一把钥匙。”
所以,《等待复活》谈的是墓葬,能够给予读者启发的却不只是墓葬,他对我们,特别是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提供重要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