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CG波士顿咨询
欢迎关注BCG大中华区的官方账号,获取领先的商业理念和前沿的管理思想。
51好读  ›  专栏  ›  BCG波士顿咨询

“商业+X”跨界想象力对谈·林国成:抛却对错框架,描绘自由与基因控制的边缘

BCG波士顿咨询  · 公众号  ·  · 2020-12-18 17:30

正文


系列导读



当今,人们处在一个科技风起云涌的时代。数据与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在科技的驱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活往往能在短短几年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长远、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由天性对外部事物的广泛感知和回应。


想象力的激发、落地和规模化需要在一系列不同的思维碰撞中产生。BCG亨德森智库开启“商业+X跨界想象力”系列对谈,与艺术、文化、公益慈善、音乐、建筑等非商业领域的大咖们开展了一系列以想象力为主题的跨界对谈,聚焦于从想象力的触发到行动,再到规模化的全过程,期待与各位读者共勉。



本期受访嘉宾: 林国成




林国成先生以其绝妙的钢笔水墨风景为人所熟知。青年时期,曾经做过许多年的背包客,漫游在祖国的山川林木之中,目前在北京和云南两地生活和创作。



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对东西方的艺术传统包容并蓄,表现出两种体系的交融与碰撞,充分汲取各家所长,精通于用墨水形态、标记和繁复的线条来捕捉 “气”,进而创造出复杂的体系。



其作品已被纳入北美、欧洲和亚洲众多私人收藏,包括广东美术馆;巴黎佛光山;Macdonald Stewart艺术中心—加拿大;梅洁楼—香港;怡情斋—香港;汇丰银行和美高梅集团等机构。


对谈实录



Q1

作为非美术专业领域的观众,我们从您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流动、生长、未完成”的状态,能否谈谈这种想象力的来源?

A

我曾经跟研究数学及互联网界的朋友都聊过这个话题,我也一直很感兴趣。我常给他们举一个例子,因为我是画线条的,我比较擅长是用线条画画。有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吴道子,它是用毛笔画线条的,通过每一笔的力量顿挫和转折来表达变化;欧洲非常厉害的一个用线条的大师就是丢勒,他是不断地用线条交织的方法来呈现一个变化。大家也是同样用一根线条,那为什么同样一根线条,出来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在动笔之前,彼此对这个世界的模型是什么呢?

向上滑动阅览

丢勒作品

林国成作品


我觉得可能有一个概念是必须理清楚的,就是说到底什么是想象力?比如说从我的创作上来讲,哪一部分是属于想象力的部分?


在艺术创作中,每个人都受自己身边文化环境的影响,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发挥想象力,其实只是特定文化下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你并没有真的去突破,一切都还处在 可预测的范围内。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去尝试一些很陌生的创作方法,来超越自己控制边缘的想象力。比如有时候创作一个画面,你不知道它最终会达成什么样子,整个过程让自己觉得很陌生,然后也觉得很困难。这一部分的体验是比较不同的,它有一种进入陌生领域的一个 不可知的,失控状态 ,然后运用已知的部分,已知的部分可能是我之前学到的技能知识,还有文化的一些沉淀,运用已知的部分去控制这个画面,让它变成一个和美相关的东西。像这样对于一个新领域的探索,我觉得是一个艺术创作最大的乐趣,因为你如果说能够踏入到一些比较陌生的领域,其实它会带给人一种兴奋感。


Q2

您刚才提到很享受面对未知的创作,它会给您带来兴奋感,但是它同时也给您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您是怎么来应对的呢?

A

当然这样的尝试会带来一些沮丧或者挫折感,因为你画起来好像自己费了特别大的力气,但是觉得达到的那种美感,好像跟你想的不一样。如果觉得怎么做都做不好的时候,可能会把它放一边,然后可能过两个月的时候再拿来看看,是不是觉得自己具备了把他们变好的能力,然后可能有时候会持续好几年,一直这样干下去。但是 每次的挫折当中都会积累一些所谓的经验也好,或者说一些控制的手段也好,我觉得有时候失败,它也是内在的,就是会形成自己内在基因的一部分。


Q3

您是如何将不同的思想来源(东西方交融、古今之变等)内化整合成为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和表达风格的?驱动力来自哪里?

A

我比较喜欢用“生长”这个词,因为生长是不需要被驱动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在早期的时候,你把这些元素或者基因,植入你的体内,它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外在推动力而自然发生的过程。


比如种花花草草,我觉得和创作很类似,你浇点水,花花草草自然就长成了它该有的样子。


举办画展的时候,观众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对于那些大尺寸的作品,如果画错了怎么办,因为钢笔是不可以掩盖,涂抹的。”我认为,一定要去掉“对错”的概念,因为生长是没有对错的,你没有见到过说哪一棵树长错了,它所有生长的结果都是可能的,都是对的。当你把“对错”去掉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一种很好的态度面对一个比较大的画面。我最大的一张画是5米多高,5米多宽。当你抛去了“对错”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比较从容,感觉绘画是每天生长一点点的一个态度。我们继续拿一棵树来做例子,它可能哪里受到了伤害,比如说结下了一个疤,它会长成树瘤,但这不是长错了。相反,它会长成一些独特的东西,预测不到的东西,产生一种异样的魅力。


白马过隙——林国成 (150cm x 440cm)


Q4

您刚才对于生长的分享,我们受益很多。其中您提到了需要抛去“对错”的概念,能否具体跟我们再分享一下,如何去抛去“对与错”,“是与非”,从而达到您这样从容的境界呢?

A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一句古诗叫“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感觉非常微妙,香气若有若无,在不太明亮的月光下弥漫。这句诗把中国文化的意境很好地表达了出来,而这种意境,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它是一种非常模糊的临界状态,似是而非,带着美感。想象香气在一种若明若暗的树林里流动,但又不是具体的物理性流动,兼具视觉、味觉和嗅觉。这种状态下,人是非常享受的。当进入这种创作境界,你会发现大部分时候还是在运用原有的技能储备,但又不是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下。 这种时刻,就是你在尝试打破当前的边界,去实现你能触达的完美层面。


月光舞——林国成


这种美感我觉得是难以言表的,也是无论“对与错”的,但你自己心里是明白的。


Q5

这也解释了我们在您的作品中感受到“流动”,“生长”,“不确定性”这种极富东方美感的韵味。请问您在创作中,是如何实现这种美学的?

A

我来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创作状态吧。其实我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作品,但是没有怎么拿出来给大家看。 谈到流动性,其实在一些看起来比较有流动性的创作之前,我也做了很多严谨的练习。 包括一些人物、景观结构等等。这些作品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要求精确精准的训练与创作。有时候我们经常会看武侠片里面讲“无招胜有招”。事实上,想达到无招的境界,依然要基于最基础的一些招式。如果没有基础而去追求无招,就是混乱,就属于彻底的一种失控状况。 回到流动性,它虽然说看起来好像一直在流淌,但事实上还是服务于一种内在的秩序,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这种临界态的状况,介于动或者不动之间的一个状态。


Q6

我们刚才的讨论一直是围绕您的作品。我们对于您个人的成长也是非常感兴趣。您如何衡量自己的成长?是不是也和您的作品一样,不去设定框架,而是追求在不确定性中成长呢?

A

我的成长或者说教育经历比较特别,我从事过很多行业。当过程序员,也在很多大学待过,去过很多地方。这样的 多元化经历给我自己种下很多种子,已经成为我内在的一部分。


我前段时间去了趟敦煌。因为敦煌非常特别,它其实是一个多样性混合的地方。比如著名的飞天造型可以牵扯到佛教、道教、伊斯兰、印度教,各种元素其实在那里形成一个混合,图像看着很简单,比如手持琵琶的造型,但它其实汇集了好几大文明的元素。在敦煌的经历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因为我是去参加一个徒步活动,在沙漠里面走了好几天,走了100多公里,因为我小时是在海边长大,所以我在沙漠里面走的时候就想,在古代,这些在内陆走沙漠的人,他对世界的边界是怎么理解的。他们会思考沙漠的那头是什么,而海边长大的人会想,海的那边是什么。因此大家对于世界边界的思考其实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让沙漠里的人去想象海洋的边界,这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也会想象出来很多奇怪的东西,而这其实非常有趣。 我个人很喜欢《山海经》,它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对世界开展想象,里面出现了很多很荒谬的事情。但其实每一件荒谬的事情都是对自己想象力边界的突破。 人也是一样,即便当下我们有了更好的信息传播手段,人们也可以很自由地在各地穿梭、旅游。海边的人可以亲身来体验沙漠,但是他在沙漠里面的体会或者想象依旧是不同于沙漠里的人的。而海边的人在沙漠的背景下,可以展开想象,可能会突破自己的想象力边界,会有一些好处。


Q7

我觉得您说的特别好,其实我们有很多商业界的朋友,他们也积极去体验跨界,拥抱多元化,去试图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但最终总是收获有限。听完您的分享,我感觉他们可能是错在“为了经历而经历”,或者说是带着问题来“跨界”,这种目的性带来了思想的束缚。他们没有留给自己时间、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吸收,去成长。请问您是否可以再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在不同环境实现个人成长的?

A

是的,或者说当一个人发觉有问题(需要去想象时),然后才意识到必须采取多样化手段来解决的时候,时间往往已经不够了。


其实每种东西,每一个环境,如果你尽量去找,它其实都是有乐趣和美感的。 我待过很多地方,有条件比较好的,也有条件不好的,有时候是主动去换地方,有时候是没有主动权,不得不换(笑)。在不同场景下,我都会去创作、去欣赏。


我主动离开喧嚣的上海,来到燕山脚下创作的时候,面对碧绿的山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也曾不得不在喧嚣的画室里工作。在那里,我经常一个人在前面作画,身后就坐了很多人在那里喝茶。那其实也没有影响我什么,反而会让我觉得很有烟火气,是一个很带美感的东西。


燕山景


我觉得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应该去感受不同的美和场景,去挖掘、去欣赏;去通过手、通过绘画的动作将其内化到图像里,那样记忆就会长一些。



小编心得

1

想象力来自偶然,来自未知,更来自每一天的生长;拥抱多元化去播下种子,在自己的能力边界进行创作,才能实现自我想象力的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