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锡博报生活  ·  这里!排队排队!人气飙升 ·  7 小时前  
度房苏州  ·  不变!最新一期LPR出炉... ·  2 天前  
度房苏州  ·  马上,苏州家装补贴即将重启! ·  4 天前  
幸福东台  ·  重点工程多个重要节点取得重大突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5):“核心期刊”评选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1-18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5)·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 ,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 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五篇 此文原本是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8年11月1日举办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提交的发言稿,后应该中心熊春兰编审之邀,经过补充修改,发表于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1期“ 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 ”专栏,第116—117页。

·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

编者按 :学术期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传播路径。改革开放30年来,学术期刊刊载和传播了一代代学者们的智慧硕果,为繁荣学术、传承文明,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网络信息传媒的飞速发展、期刊数量的增多,如何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成为学术期刊界共同关注和 讨论的热点话题。2008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举行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就我国学术期刊界面对的改革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核心期刊评选与学术影响力、学术期刊同质化与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途径,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影响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刊在此摘发4篇与会代表发言,以期引起学界、业界更深入的研讨,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核心期刊”评选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田卫平

如何看待“核心期刊”评选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圈内外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作为长期在学术期刊编辑岗位工作的一员,也想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核心期刊”有比无好、 多头比寡头好

近年来,人们对“核心期刊”的负面作用及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批评较多。这既说明,“核心期刊”的评选、推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编辑、管理部门的注意;也反映出,人们盼望有一个公正、合理、完美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心情。

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批评过头,那就等于否定了。

以高考为例,谁都知道,用考生的一次考试成绩来判定他 / 她能否进入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专科学校,是很不科学的,应当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做全面考核才对。但是,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考生,不失为一个次优的办法。因为,它简单、易行,杜绝了“暗箱”操控,避免了人情干扰。

与高考类似,目前各家“核心期刊”研制报告的定期推出 ,无论是四年一轮还是两年一轮,都是重新对学术期刊作一次评价、排序,也就等于,通过各自所设定的科目(量化指标)权重占比,对学术期刊的优劣作了一次技术性考核。

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如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的实际,科学地设定各项指标参数、权重,使评价机制更完善,更能体现学术期刊的现状,促使各类学术期刊优胜劣汰,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是倒退,又回到过去那种你好我好他也好、办刊人自娱自乐、缺乏竞争意识、水平高低由上级领导说了算的境况之中。


二、“核心期刊”在评价学术期刊中存在的问题

把“核心期刊”机制引入中国,并用它来对学术期刊进行客观评价,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露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它的 “滞后性” ,一个是人为造成的 “泛滥性”

之所以说它“滞后” ,是因为,无论是 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还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使用的数据都是两年前的,所以,不管某一学术期刊现在的质量、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都得接受两年前的这个结果,而且一用就是四年。 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CSSCI 相对要好一些,使用的是前一年的数据,但公布之后也要管两年。

所以,我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新成立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争取将时滞缩短;也希望学术界、期刊管理层,在评价学术期刊时,能将这四家的结果综合起来参考 这样“多头”结合所 作出的评判,可能效果会好一些,更接近实际, 也可以弥补“过去时”与“现在进行时”所造成的心理落差。

之所以说它“泛滥” ,是因为,“核心期刊”不断扩容,进入“核心期刊”的数量一版比一版多。这与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是不相符的。

我相信,既然某一学术期刊能够入选某家 “核心期刊”研制机构公布的名单 ,肯定是有各种技术指标、数据做支撑的,但人们也会产生疑问: 如果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成了“核心”期刊,那么,“核心”二字,又该作何解释呢? 这就如同一个单位“评优”,目的是希望多数员工向那些少数优秀的模范员工学习,但如果评选结果是,大部分成员都进入“优秀”“模范”“先进”的行列中,那么,“评选”的意义又何在呢?难道说,是这个单位的领导无所事事,于是,突发奇想,找到一个名目,给各位员工“发糖果”“逗你玩”?

按照“核心期刊”研制部门对 “核心期刊”的定义:“某学科(或某领域 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转摘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那就应该是,数量比较少,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但现在的情况似乎不是这样,一些“核心期刊”研制机构公布的结果是:数量比较多,让人看不出代表性。

从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每次新版 “核心期刊” 修订前,一些质量/水平/数据下滑的学术期刊,内心惴惴不安,多方打探,多方做工作,造成“核心期刊”修订部门压力山大。因此,就连南京大学的“ CSSCI ”,也不得不在正版之外,于 2008 年又搞了一个“扩展版”。

但是,正如人们私下议论的,“物以稀为贵”, 如果连“核心期刊”研制部门也顶不住各方的压力,将“核心”的标准放宽、底线下移 那又何必搞什么“核心期刊”而费力不讨好呢

人们担心,久而久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