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核心期刊”评选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圈内外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作为长期在学术期刊编辑岗位工作的一员,也想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核心期刊”有比无好、
多头比寡头好
近年来,人们对“核心期刊”的负面作用及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批评较多。这既说明,“核心期刊”的评选、推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编辑、管理部门的注意;也反映出,人们盼望有一个公正、合理、完美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心情。
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批评过头,那就等于否定了。
以高考为例,谁都知道,用考生的一次考试成绩来判定他
/
她能否进入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专科学校,是很不科学的,应当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做全面考核才对。但是,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考生,不失为一个次优的办法。因为,它简单、易行,杜绝了“暗箱”操控,避免了人情干扰。
与高考类似,目前各家“核心期刊”研制报告的定期推出
,无论是四年一轮还是两年一轮,都是重新对学术期刊作一次评价、排序,也就等于,通过各自所设定的科目(量化指标)权重占比,对学术期刊的优劣作了一次技术性考核。
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如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的实际,科学地设定各项指标参数、权重,使评价机制更完善,更能体现学术期刊的现状,促使各类学术期刊优胜劣汰,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是倒退,又回到过去那种你好我好他也好、办刊人自娱自乐、缺乏竞争意识、水平高低由上级领导说了算的境况之中。
二、“核心期刊”在评价学术期刊中存在的问题
把“核心期刊”机制引入中国,并用它来对学术期刊进行客观评价,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暴
露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它的
“滞后性”
,一个是人为造成的
“泛滥性”
。
之所以说它“滞后”
,是因为,无论是
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还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使用的数据都是两年前的,所以,不管某一学术期刊现在的质量、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都得接受两年前的这个结果,而且一用就是四年。
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
CSSCI
)
相对要好一些,使用的是前一年的数据,但公布之后也要管两年。
所以,我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新成立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争取将时滞缩短;也希望学术界、期刊管理层,在评价学术期刊时,能将这四家的结果综合起来参考
。
这样“多头”结合所
作出的评判,可能效果会好一些,更接近实际,
也可以弥补“过去时”与“现在进行时”所造成的心理落差。
之所以说它“泛滥”
,是因为,“核心期刊”不断扩容,进入“核心期刊”的数量一版比一版多。这与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是不相符的。
我相信,既然某一学术期刊能够入选某家
“核心期刊”研制机构公布的名单
,肯定是有各种技术指标、数据做支撑的,但人们也会产生疑问:
如果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成了“核心”期刊,那么,“核心”二字,又该作何解释呢?
这就如同一个单位“评优”,目的是希望多数员工向那些少数优秀的模范员工学习,但如果评选结果是,大部分成员都进入“优秀”“模范”“先进”的行列中,那么,“评选”的意义又何在呢?难道说,是这个单位的领导无所事事,于是,突发奇想,找到一个名目,给各位员工“发糖果”“逗你玩”?
按照“核心期刊”研制部门对
“核心期刊”的定义:“某学科(或某领域
)
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转摘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那就应该是,数量比较少,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但现在的情况似乎不是这样,一些“核心期刊”研制机构公布的结果是:数量比较多,让人看不出代表性。
从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每次新版
“核心期刊”
修订前,一些质量/水平/数据下滑的学术期刊,内心惴惴不安,多方打探,多方做工作,造成“核心期刊”修订部门压力山大。因此,就连南京大学的“
CSSCI
”,也不得不在正版之外,于
2008
年又搞了一个“扩展版”。
但是,正如人们私下议论的,“物以稀为贵”,
如果连“核心期刊”研制部门也顶不住各方的压力,将“核心”的标准放宽、底线下移
,
那又何必搞什么“核心期刊”而费力不讨好呢
?
人们担心,久而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