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立音乐人的扶持帮助,是音乐产业对音乐的敬畏与爱护,是一个良性音乐产业成熟的标志。
文| Anson
时至今日如果还秉持“华语乐坛处在黑暗期”的想法,那只能说我们的“听众”太过悲观了。我们乐坛在变好在这一年感受尤为真切,无论是主流商业音乐或是独立音乐都摸索到了各自合适发展道路,“烂大街”已经不是这个时代评价音乐的标准了。
如今商业演出市场发展突飞猛进,原因无他,消费者要享受多维的综合艺术,听变成了其中一环,因此现在主流歌手专辑越来越向综合艺术体形态前进,相应地折射到主流商业歌手的商业制作专辑上有如下特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蔡依林刚刚结束的“PLAY”演唱会与她在2009年“单身情歌·万人舞台”演唱会的观赏性已是天壤之别,后者那种“清吧”式的表演,现在很难在大型售票演出现场看到了。
就算现在急需作品祭奠的新人歌手比如张碧晨等,也不会在专辑里放进去《凉凉》这样的歌,鹿晗等人更是“音乐制作”方面大搞“军备竞争”的先驱。
主流歌手对音乐传播性避之不及,是“红歌太难”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容主导向的独立音乐缺乏强势平台做出口。被人乐道的美国billboard的榜单新人新歌辈出,推介作用明显,似乎是他们市场的良药,其实不然。
类似billboard这些榜单或者网站只音乐成绩的展现,那么音乐真正取得成绩的地方在哪里呢?或者说这些新人新歌冒头的地方在哪?答案是流媒体提供的平台。上一年billboard上最火的歌The Chainsmokers《closer》12周冠,流媒体灌水功不可没。但在他们火之前已经在流媒体网络上耕耘多年,作品的传播,名气的打开均在流媒体上。除了新秀,准天王歌手The weeknd也经历了长期挂靠在流媒体的时期,才在除了三张Mixtape之后才转型商业歌手发行正式专辑。
国外在独立音乐人方面的模式非常简单,对所有独立音乐人开发门户,并辅以准确的推介,除此之外并不与音乐人产生太多联系。
反观国内音乐平台,现在都提出了关于独立音乐以及独立艺人扶持计划,操作上模仿国外,但是在成效上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大有“折戟沉沙”的事态,虽然各大平台在数字专辑方面捷报频出,但是平台新人新歌却显疲软,推介能力甚至不如主业不在于音乐的豆瓣。
其背后的四点原因是:第一点,流量优先,对新人新歌尝试动机不大。第二点,定位不清,误把秀场翻唱当独立音乐人。第三点,审编素养差,放入大量质素不达标作品令用户反感。第四点,推介失准,不能准确合理地利用由头做推介。基于这些原因所以现行学习欧美的模式并不合适,需要另辟蹊径,走一条特色的路线。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以活动形式做推介的模式是可行的。首先,以活动形式,聚拢效应更强,不管是作品或是评委听众,这样一来平台主动挑起了流量,也解决了专业问题。其次,活动可以比赛形式兑现推介成效,避免低素质作品流入市场。再次,用奖励兑现推介效应,避免给独立音乐人空头支票,最后,活动评选是对市场和音乐人的双重审度,可以鉴别市场方向,同时提升音乐人的后续发展。
所以,超过6000的音乐作品参赛,近1500首作品入选的寻光计划II正是上面这种模式的践行,说他是国内独立音乐的狂欢出口并不为过,因为除了生产者的参与外,超过600万的试听量,以及以这些作品为基础的用户歌单层出不穷,各色用户点评这些行为证实独立音乐市场的响应度。而且经渠道透漏,这次参赛作品中音乐高校学子比例增速迅猛,似乎成了年轻学院音乐人的“毕业汇报”的窗口。
寻光计划II作为国内独立音乐的一个盛事,其强大号召力源自于第一届寻光计划的成功。寻光计划第一届2014年启动,当时集结了程璧、金玟岐、左安西西、锐豆、邱比、声音玩具等国内独立音乐界的音乐人。两千多名独立音乐人参加了评选,最终13名获胜。总共制作出了16张唱片,15部MV,50场演出,累计获得近4亿音乐试听与MV视频播放量。
说到首届寻光计划的成功,有几点优势不可忽视,作为最早对音乐人开放的音乐平台,大部分较为知名的独立音乐人都和虾米拥有合作关系,在首届寻光计划中,就有多位较为知名的独立音乐人加入,保证了关注度与作品质量,但真正形成口碑的还在于通过寻光计划,让这些作品以更加符合市场的形式得以推广,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有当时的优秀音乐人程璧,通过后续包装,其作品的规范性完全符合主流商业唱片水准。而这种待遇被更多独立音乐人所关注,因此参加意愿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同时植根于音乐人挖掘的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等节目的终止,音乐人市场的存量得到积累,形成了“寻光计划II”强大的活动号召力,参赛人数之大可想而知。
对比寻光计划I当时有误打误撞有回馈“老顾客”的情况不同,寻光计划II更多的是有备而来。虽然有复杂的评选机制,但是评委和普通听众的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只需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歌曲就OK。
评选机制亮点颇多,首先普通用户参与度高,相比《中国好歌曲》这样以导师为主导机制,可以发现一些更有市场操作性的作品,因为导师考虑技术性问题较多,而用户只考虑“好听”,就比如赵雷可以用更复杂的《画》去参加《好歌曲》但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成都》却比较火。
另外有专业评委坐镇,也保证最起码的制作门槛,至少参赛的是合格的音乐作品,而不是Demo。笔者通过听TOP200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单听制作水平大都在行业水平上,虽然听到作品全貌有的会令人失望,至少不会出现一开始就听不下去的情况,说明选手的水平在提高,参赛态度也是端正的,反映出了选手对平台的认可。
除去评选机制合理之外,另外的一项亮点是类型化的参赛方式,可以分门别类地呈现出不同音乐形式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设置的类型有民谣、嘻哈、电音、流行、古风、二次元、摇滚等等。嘻哈和电子以及爵士这些类型的参赛作品在这次活动中的榜单成绩方面大放异彩,拥簇颇多,下个类型风口何在,现在还真的难以预料。
寻光计划相比独立音乐选秀的电视节目,没有时间限制,不用被迫一锅端,细致化分类也更有专业度,颇有些独立音乐格莱美的意思。另外歌迷经过个性化歌单制作,对活动本身是良好的二次传播,同时也是风格体系的梳理,毕竟虾米的资深用户,绝对是国内乐评体系的生力军,这点无可质疑,如果中国有PK4这样的乐评媒体,编辑部的各位必然来自于虾米的这些用户。
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作为国内音乐人扶持的强势品牌,它和国外对独立音乐人的运作区别很大。
通过上表可知虾米音乐一直向外宣称的扶持音乐人计划更多体现在对音乐人制作上的支持,以及提供类似国外独立厂牌的挂靠服务(这一点在国内不完整的唱片体系下显得尤为珍贵)。本次寻光计划的扶持范围无论辐射有多大或者多小,都体现了寻光计划在独立音乐人领域一份努力与诚心。
这次寻光计划II中留下好印象的歌曲不少,虽然还有再进步的空间,但强大作品生命力让人对乐坛更有信心。在刚刚结束的TOP10评选中,每首作品都有其独到特点,专家评委也给出选择理由。
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首POP作品《线形关系》,曲子写的流畅,但复杂程度要高于一般的国语作品,创作精细度更接近今年来的粤语优质作品水平,比如邓小巧的《水疗》(《烦可宁》国语版),而且出现了爵士的一些手法,和今年陈奕迅的国语单曲《披风》有异曲同工之处。和声和配唱方面也非常合格,既有魏如萱式的异色处理,又有香港urban的处理。制作方面电吉他营造了一个潮湿的霓虹空间,如果这首歌拍MV或许就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拍摄吧。这首只是众多优秀作品的一小部分,如果有时间笔者推荐可以去听听TOP200的歌单,会听到颇多亮点。
笔者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很开心能够见到国内indie音乐的发展,indie音乐和indie音乐人他们的市场价值不在商业成绩,在于其不受商业行为约束,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为音乐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像Grimes、Solange、Arca等他们作为顶级indie音乐人,他们未必能像流行巨星一般拥有财富,但却享受音乐产业的顶级礼遇。为独立音乐人的扶持帮助,是音乐产业对音乐的敬畏与爱护,是一个良性音乐产业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