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全国最羞耻的景点,千万别传出东北!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4-01 19: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槽值小妹

来源:槽值(ID:caozhi123)


“盼望着,盼望着,假期快来了,可以尽情旅游的日子近了!”


春和景明,正是出行旅游好时候。诗意的季节里,各地都铆足了劲儿,争当“文旅界C位”。


有一个地区除外:东北。


不为别的,实在是外地朋友问 “东北除了冰雪大世界、长白山啥的,还有什么景点” 时, 东北人总感觉像被扼住了咽喉,一句话也说不出。


“我能推荐啥?我连我家所在的地名都说不出口,我问你我能推荐啥?”



如果看到东北人或者去过东北的人这样抱怨,不必揪心,不必讶异。


因为背后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地方不好玩,而是地名本身就是最大的“ 雷点 ”。


在其他地方外出踏青郊游,拍照、打卡、加定位,一气呵成。


在东北外出旅游踏青郊游,拍照、打卡, 一加定位,坏了——


这么山清水秀的地方,你说它叫 “光屁股山”



东北景点,你让我在朋友圈

丢尽了脸面


多少假期去东北玩耍的人,发朋友圈都根本不敢带定位。


别人家的景点名都叫“老君山”“橘子洲头”“泸沽湖”,处处是钟灵毓秀,听名字就已觉美不胜收。


而东北…… 空气是怡人的,地方是美丽的,描述是文艺的。


当地风景/恒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阳光洒在草地,蓝天与绿树相映,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东北小阿勒泰。”


但一加地名: 辽宁本溪·老秃顶子。


老秃顶子全称“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辽宁屋脊”


短短四个字,合则毫无美感,分则更是可怕。


每个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看到门票上赫然写着 “老秃顶子” ,都感觉自己像个新兵蛋子。


“家人们,东北这个地方,还是太复杂了。”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老秃顶子山


不必感慨,放眼整个辽宁,乃至整个东北,这种不像地名却是地名的操作,不过是小试牛刀。


别看三省在“黑吉辽”“辽吉黑”“吉黑辽”哪个更权威这事上吵了很多年, 在取名格式上,却达成了惊人的统一。


辽宁第一峰名叫 老秃顶子 ,黑龙江第一高峰紧随其后—— 大秃顶子


有两边邻居“珠玉在前”,吉林也不甘落后,分别在境内桦甸市哈达岭和舒兰市老爷岭,设下 大秃子 ,和 大秃顶子 遥相呼应。


一方水土养一方“秃顶子”,至此,在东北境内 三大“秃顶子”鼎立 格局正式形成。


黑龙江最高峰大秃顶子山,也是登山好去处,夏日植被覆盖,冬季白雪皑皑,下面还有 二秃顶子、三秃顶子


图/摄图网


“不是,为啥你们东北高峰都叫秃顶子啊!”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秃顶子山”多因顶部无树木,由蒿草覆盖,远望恰似光秃头顶,故得名。


你以为是抽象派,其实人家是写实派。


有人形容,看东北地名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开出什么,但开出什么又都是很正常的。


在老秃顶子、大秃顶子之间,吉林省还有个著名山区旅游地。


看照片只觉美不胜收,游客们称之为“东北自己的百慕大”。


图/抖音@悠游吉林


一加定位……再美的景色,再庞大的气象,也架不住这个地名:


干饭盆国家森林公园。


“这不是川西,也不是伊犁,这是吉林干饭盆。”


“特别好,有一种到这露营野炊都像是带两根烤肠去浇地的美感。”


有解密博主曾试图对这里做出解析—— “这个叫干饭盆的地方,据说和哀牢山一样神秘……”


有吉林朋友科普:“干”是一声/抖音@地理游侠


可惜,从名字上来说,“干饭盆”注定无法像“哀牢山”一样,从字面就透出威慑力。



“你这么说我就懂了,为什么东三省那么大,常听东北人谈起的景点却老是那几个。”


像著名世界级滑雪胜地 亚布力滑雪场 ,就是个典型例子


其他滑雪场的雪道名,各有千秋,灵动如“跳猫”,清新如“雪绒花”,大气如“‌A1罗曼蒂克大道‌”。


亚布力滑雪场雪道名,主打“来了就都别饿着走”,三条雪道分别是:


大锅盔、二锅盔、小锅盔。


“挺高端的地方,整得跟捡来的似的。”


给你一点二锅盔震撼/小红书


著名的 《智取威虎山》 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山区,但少有人听过它的原型地名:


大夹皮沟。


《智取大夹皮沟》


记得那是一个遥远的下午,我来到一座东北小岛,拍下美照后欣然配文: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旅游景点不重要,城市也不重要,和最好的朋友在没人认识的地方,拥有最大胆的自由才重要。”


感想是由衷的,氛围是抓人的,星空和海岸如梦似幻,再一看定位——


海鸭子拉屎。


网友: 谁再说不重要试试看呢?


其他地方的海岛:岱山岛、东极岛、桃花岛,浪漫又让人向往。


东北这一块的海岛: 大耗子岛、小耗子岛、棒槌岛、海鸭子拉屎。


岛都如此了,小山包也别闲着。


“你有峨眉山、黔灵山、雁荡山,但我拿出 老母猪山、蛤蟆山、阎王鼻子山 ,阁下又如何应对?”



曾有网友给出建议:可以找别的点宣传, 地名由来,引经据典,挖掘历史,溯源 传说。


只是在东北,效果差不多是一样的。


黑龙江有 “秃尾巴老李” 传说,辽宁人很信任灵验的 “歪脖老母” ,著名的鲅鱼圈区标志性建筑 “鲅鱼公主” 亦是心头好……


传说一名姓李的妇女,在河边洗衣时看到河中漂来一个桃子,她吃掉后生下黑龙。一次黑龙无意间露出尾巴,被妇女和丈夫看见,惊吓之中黑龙被砍断尾巴并逃走。但黑龙本性极好,听说东北有条江被白龙霸占,百姓苦不堪言,便和白龙大战,最终战胜白龙成为守护神,当地人便亲切的称其“秃尾巴老李”


很难不怀疑, 东北人的设定,是牺牲掉一定的普通话能力,以换来天才一般的取名能力。


并且这种怀疑,早有充分证据。


吉林也有的,像老鳖炕湿地公园/小红书@月半月半,已获授权



全国的取名鬼才都在东北,

谁支持,谁反对?


再大大方方一生的东北人,提到一些地名也会红着脸,一句话说不出。



“你家在东北哪儿啊,好玩吗?”

“啊我吗?我家在一圈马屁股山中间的 大酱缸 。”


“你放假去周边玩了吗?

我去了 老猪岭 ,还有 大屁股沟 小裤裆沟 哦。”


想去市里的话还有“裤裆街”哈/小红书@Vulgar,已获授权


前几天,吉林文旅主动出击,总结了东北境内最奇葩的地名。


除了长春 光屁股山 、白山 干饭盆 、延边 棒槌沟 ,其他提名选手分别是——


吉林一 拉溪 、四平 拐棒沟 、辽源 吓一跳山 、通化 怕老婆沟 、松原 獾子洞 、白城 二喇麻窝棚


传说清光绪二十五年,有一猎人来此狩猎,遇到一只病虎。相遇时,病虎突起单掌击断一棵柞树,猎人见此吓了一跳,弃虎而逃,此山故而得名


每一个名字,都给外地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东北人的取名思路,都是谁研究的呢?



其实,东北人起名的秘诀无它,唯手熟耳。


典型起名技巧,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类。


首先是 数字型 ,数字为主,其后又往往跟一系列相似的地形地貌出现。


大连有扎堆的四座岛屿,称为 大坨子岛、二坨子岛、三坨子岛、四坨子岛


代表“成堆或成块的东西”的“坨”字,一看就知道这岛不大且零散,这儿一坨,那儿还有一坨。



同理的有长白山 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 ,一直能数到 十五道沟


这一规律在东北特别常见,不只地名,在街道名,甚至动物名上,也有体现。


图/小红书@小北,已获授权


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又好记,只要识数就行。


图/小红书@饭饭,已获授权


相近的还有 概括型 取名:一些地方虽不以数字命名,但也体现地方的位置、大小、形成先后。


幺二龙、东二龙、西二龙 ,几个村子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


很有道理啊! /小红书评论区,下同


方言俗语型 ,则尤其能体现东北人起名的特点。


看到一处地方,用方言描述特征,就成了地名。


比如前面说的“老秃顶子”和“大秃顶子”,就来自于山峰形象,同理还有 大脑瓜山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只是不如东北来得直接,且如果现在重新取可能会叫“谢广坤山”


类似的还有“王半拉子山”,原本叫“大王山”,但是开山造路时炸掉半拉,于是干脆改名 王半拉子山



人名型 也不能被忽略,同样在东北地名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瞎子沟、老头山、李大人屯 ,很多时候就是某个人的名字、称呼、外号。


最后是 莫名其妙型 ,比如黑龙江大庆的 五大哈哈屯 ,没人知道这五大哈哈到底多么能哈哈。


以及叫 八面通 的,为什么实际是个山间盆地哪儿也不通,却又叫“八面通”。



“我们至今尚未知道,小蚊子沟这一片发生了什么。就像我们至今仍未知道,东北人取名天赋的尽头到底在哪儿。”



老天奶,到底谁教你们东北人

这么取名的?


东北人仿佛与生俱来的取名才华,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从历史而言,东北是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满、蒙和其他少数民族混杂居住。


各民族的语言习惯相互影响,也体现在地名上。


其中满语影响尤其大


比如“吉林”,就是来自满语“吉林乌拉”(音),意思是沿江一带,音译之后变成了吉林。


牡丹江和牡丹也没关系,满语名为“穆旦乌拉”(音),意思是“蜿蜒江流”。


很直接,就是按照地形地貌特征,取了地名,这也对东北现在的取名方式有所影响。


上面提到的干饭盆,有当地网友科普,原本意思是“死亡之谷”,猛兽与山神进餐的地方。


只不过现代转译过来,这才变成了“干饭盆”。



另外,提到东北历史,北大荒、闯关东等关键词也不能不提。


明末清初,东北由于战争破坏严重,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清军入关后,又长期对东北实行不同程度的封禁政策。


直到19世纪末,东北才得以解禁,开发更晚。


闯关东人口大迁移,也是一次对东北的重新发现与探索,许多地名便是在那时诞生的。


苦于生计的“流民”,不讲究什么诗意精致,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就有了地名。


比如叫“马架村”的地方,就是开荒过程中盖马棚住,盖了几个马棚就叫几马架,后来演变为地名。


不过随着时间演变,很多地方的名字也都已经有过调整更改/小红书评论区


在地大物博、地域偏北、农耕为主、多民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东北人也被养成了 直率、不拘小节、自带幽默属性 的个性。


看起来起的地名很俗,但俗得又很有道理,充满了一种 朴素的实用主义


就像大滑梯一样


看似随意但有深意,土到极致却又返璞归真。


那些经过漫长时间演变来的地名,记录了东北人的来时路,也彰显着东北人来自骨子里的生动。


而只说地名,当然还远远不够。


东北人无处安放的取名天赋,体现在方方面面。


“个宝个”意思是“保证每个都是好的”/小红书@选子,已获授权


且变化的只是取名对象,而并非东北人的取名原则,换句话说:


不是本地的,来了本地也免不了入乡随俗。


压扁可颂 ,扎根东北后改头换面,叫 丹麦锅巴


可爱 贝果 ,包装后重新出道,人称 窟窿眼烧饼


蓝莓 ,一开始以为是啥高端洋气水果,拿到手里一看:这不 “嘟实” 吗?


因为以前山上蓝莓多,哪里“都是”,所以直接取了谐音。



再如 格桑花 ,印象里总感觉这个名字应该跟“卓玛”并列,神秘浪漫。


但东北人一看就明白了——这不 扫帚梅 吗?(因为样子很适合做扫帚)


野菜起名就更有幽默感了: 老母猪哼哼 (牛蒡), 婆婆丁 (蒲公英)……



永远朴实无华,永远简单直接,但也带有东北独特的幽默。


这一点从《鹊刀门》等东北电视剧里面的人名也看得出来——


听着文艺的复姓,变成 上官秀琴、公孙丽蓉 以后,亲切得像隔壁大姨。


塑造角色,人名上能另辟蹊径, 攀高枝、楚留波 ,一听就知道人物特色。


连外国人名都如此上口……


从古到今,从艺术到乡土,东北人的取名才华,实在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所以,还能说啥?


如果你去东北旅游的话,千万不要被千奇百怪的名字唬住,更不要被东北人的取名艺术吓到。


就像 大秃顶子山 ,名字一般,景色绝了,就连那片“秃顶”,都是“高山植物的宝库和野生动物的摇篮”。


走进它,了解它,才能发现不羁的名字下,隐藏的真正内核。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