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仪馆与墓园整体鸟瞰 ©Arch Nango
△ 殡仪馆建筑鸟瞰 ©
Arch Nango
△ 告别广场与灵潭 ©
Arch Nango
△ 休息厅 ©赵赛
方案设计
佚人营造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五院
项
目地点
中国浙江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10510.18平方米
中国的城市建设在2000年前后开始进入到一个狂飙突进的发展过程,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形学格局经验等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中相对是弱势的。都市群落随着造城生产力一起发展,目光所及,一线到四五线城市都在提升竞争力。与此同时,百万村落大部分在高度上同步垂直生长,也有部分传统民居被拆去。
新城的最重要的设计设定,大多是中轴线化城市,以新的政府设施为起点,配备轴线二边的文化类地标建筑以及新的中央公园。伟大的轴线城市在中国是很有传统的,古典时期最终要的轴线城市便是北京中轴线,这条南北轴线心脏部分便是紫禁城及太和门前广场。随着五环的建设和严格的二环内文保限高要求,一个全新的“轴线北京”以及一个全新的“盆地北京城”同时诞生。
△ 墓地轴线:十三陵 图源网络
按我观察,这二个空间观,一个可能指向——从古典时期延续至今的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群的分布规则——
轴线结构
;一个可能指向——所有普通建筑向心式的分布规则——
同心圆结构
。二者紧密结合,共同营造磅礴复杂分层结构、分支结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城市建筑学贯穿到村落建筑学的空间文明,更影响着中国传统陵寝墓葬空间规划。
从“阳宅”到“阴宅”,中国古典时期用了和营造城市相同的一套空间模板去营建陵墓。如建于1409年—1644年的明代皇家陵寝及清十三陵均采用了人工干预度极高的轴线制,广植“仪树”人工林,遵循“龙、穴、砂、水、向”五大要素,并体现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向心布局。
△ 清末绘《明十三陵图》
图
源网
络
在传统江南地区,轴线与向心结构并存的古城遗构也有很多。譬如浙江宁波慈城,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开始形成一种古典与现代生活并存的拼贴主义。同理,同心圆结构的村落亦不少,典型如江苏溧阳的方里村,一个围绕“同”字形人工湖面营造的向心村落。
△ 向心聚落:方里村 ©赵赛
在水乡地区,我们观察到以水为轴的古镇的特征:在苏州黎里,多达百栋的天井住宅围绕一条东西方向人工运河水系南北展开,承担交通与生活的窈窕水路以及密集的分支使得村落的轴线变得很市井,谈不上端庄森严,水岸二边更不可能有行道“仪树”,反之大多是婀娜多姿的杂树取而代之。行文第一段提到的礼制森严的二种空间规训在江南地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之,
变得更加多样与自由
。可见,政治环境的松弛和丘陵水系地形的多变,形成了更多的
“适宜调节”式方法论
。
△ 黎里的建筑布局 供图:
佚人营造
在江南,经过气候、地方山水、生活习俗调节修正过的空间规制,保存最好的都在知名或不知名的村落里,这是我们多年的走访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横贯山水的空间规训在浙中南地区的个体及家族墓群规划、形制中依旧清晰可辨,半圆形的墓地形制在堪舆学的加持下形成丰富的“阴宅”遗产。明清时期遗留至今的傍水甚至浸水的半圆墓穴、占据阳坡的半圆覆土石墓穴、上下几层梯田式布局的家族墓穴群,无不使人动容:
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思想,使死亡成为日常生活的延续。
这些观察使我们确信:在浙中南山城里,如设计一个现代殡仪馆和墓区的规制,条件反射般的一种直觉,应该是
用村落的空间规训方式去处理
。
△ 山城里的“村落” ©Arch Nango
众所周知,在浙中南山区,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貌,民间称“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项目的选址是松古平原边古荡新城旁的荷月弯。场地呈东西走向,由连续的几个丘陵盆地构成,呈葫芦形的线形排布。选址入口处还有一个地质灾害整治政策下的移民村,大约几十户人家。村落是周围茂密的竹山与茶区。从村西进几百米就是殡仪馆选址,一个略狭长的山谷,再西进去就是墓区。
△ 墓葬区鸟瞰 ©Arch Nango
△ 殡仪馆建筑群鸟瞰 ©Arch Nango
几种村落式建筑布局被尝试放置在此山谷,便于我们判断。谷中天然细流曾一度被试图放大成为一根水轴,以便引导空间从殡仪馆到墓地,但山谷总体水量过小的事实使我们很快放弃此等想法。无他,经过土方平衡计算后,我们很快决定要设置一个庞大的挡土墙——通过一条巨大的挡土墙限定出村落与殡仪馆的边界后,一个天然的盆地形用地出现在眼帘。
△ 鸟瞰:殡仪馆与村落 ©赵赛
△ 北坡上看圆形剧场 ©Arch Nango
接下来毋庸置疑的动作就是在此选址上天然去生成一个
向心的村落空间
:守灵厅及告别厅围绕中间的水口布置,形成一个近万方的聚落。单体建筑大小不等,普通单体一般占地144平方米,最大的单体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即可以容纳三台焚烧炉的火化车间。从布局上来看,一系列具有不同高度马头墙的天井住宅如村落般被组织在向心轴线上,首环上组织体量形成核心:一系列重要的守灵厅及告别厅;其次第二环上依次布置一些重要配套功能:等候室、食堂、骨灰寄存堂、法医室、小卖部、管理用房等;在第三环上布置火化车间、职工宿舍等辅助建筑。
△ 轴线化到村落化 ©
佚人营造
△ 殡仪馆建筑的向心布局鸟瞰 ©Arch Nango
如涟漪般的空间秩序被安排在中央的
“圆形剧场”
周围,共同组成一个大型的
“圆形聚落”
。在周边茶园观看,高低的现浇混凝土马头墙层峦叠嶂,宛如一个世家大村,使人恍如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古村。这个同时满足“阳宅”以及“阴宅”空间设定的构思,在二层的屋顶花园达到最和谐的那幕——当从马头墙缝观看这些四面起拱的屋顶,瞬间察觉到一种大墓才拥有的恢弘尺度。向心排布并鳞次栉比的单体群营造出肃穆的自然花园氛围。
△ 左:向心聚落平面;右:殡仪馆的向心平面 ©
佚人营造
△ 模型照片:向心布局 ©
佚人营造
△ 俯瞰建筑与中心灵潭 ©Arch Nango
△ 灵潭夜景 ©Arch Nango
同心圆式空间规训里最后一环便是
内向式天井住宅
,以天井为核心组织日常生活。在江南各地,天井尺度各异,小至蟹眼,大至道场,形状多变。抽象出来的天空片段与繁复的木作形成互补,赋予地面一片生机勃勃的生活。
多次以天井为主题的现代住宅在我们过去几年的实践里被反复操练,这次需要用此基本形制来解决整个聚落的单体。告别厅选用了长方天井,最大井也出现在这里,采用了三进天井制式最高规格。有别于传统木作住宅,这里整个系统摒弃了木作,试图只留下相对抽象的混凝土建造。在告别厅的地面,我们曾一度想借鉴传统三合土地面做法,保证灵棺停放的地方可以与大地融为一体。灵棺停放的位置上正对天井的井口,仪式开始后可以绕着灵棺进行,也意味着围着天井运行仪轨。因此,告别仪式同时在建筑的“内部”和“外部”进行。
△ 左:民居剖面;右:告别厅剖面 ©
佚人营造
△ 新天井类型 ©
佚人营造
△ 模型照片:早期藻井模型 ©
佚人营造
△ 告别大厅 ©Arch Nango
△ 守灵厅 ©赵赛
粗旷而略冷调的木模排版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庄重性。有序排列的单体建筑之间也设置了各种光洞,这些光洞、设置室外的三面祭台以及腊梅丛共同构成“Ω”形缝隙空间。这些并不封闭的灰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后笔,我们一开始就试图去安排一些非常当代的艺术创作,去填充那些纪念式箱体之间的鲜活性。
其次,在部分重要的节点位置,一些八字开口的混凝土穹顶建筑有目的地穿插进来,塑造了一系列重要的亲属入口大堂、逝者灵车入口及遗物焚烧空间。这些位置的穹顶参考了中国早期墓葬里石质穹顶的做法,通过对混凝土叠涩的做法来达到同等的空间升华效果。在井口最中,高古奇设计神龛/牌位龛点缀在此,作为天地之间的连接体。
△ 焚烧处 ©赵赛
△ 露天祭台 ©赵赛
△
祭台局部 ©王灏
△ 仰望穹顶
©Arch Nango
城市化的燥热在疫情后似乎已经开始降温,关于空间遗产的再利用的讨论却越来越热,最直接的手段便是混凝土复刻(如:上海石库门现浇翻模复刻)。同样的手法在此圆形聚落上演,十几个混凝土式民居被建造出来,共同营造出圆形院落的空间包裹感。这是大众熟悉的
内向庭院
:从小就雕刻在内心的空间心理学被唤醒,集体记忆喷发的地方。
△ 上海新式石库门:另一种民居现代化 供图:
佚人营造
△ 入口广场 ©赵赛
△ 灵车入口 ©赵赛
△ 去屋顶花园的坡道 ©赵赛
四十年前,我曾外婆(宁波人叫阿太)高寿去世的时候,我约莫四五岁,被大人牵着在一个村的宁波三合院道场里参加仪式。我看到乌黑的棺材肃穆地放在中堂,三合土地面的中堂。仪式复杂,悲伤的大人拿着一种跟我身高一样的拄杖(竹作)一步一鞠躬地围着高大的棺材绕着圈,有妇女法师群在角落在念着超度的经。除了在屋里绕圈,隔天清晨大人们披麻戴孝,在爆竹声中起棺。乌压压的人群跟着上后山,到达一处晨光熹微的山坡后,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纪念仪式。
院子中绕圈的仪轨如今被复刻到了这个更大的圆形院子,空间上也更当代:进入殡仪馆入口处是一个四水归中的高大厅,半露天的水池中几只仙鹤装置引颈向上,表达驾鹤西去的悠然。亲属们在隔壁的告别厅(最大的告别厅约三进,单层500平方米)做对逝者最后的告别。在守灵厅,亲人们则可陪伴逝者几晚,一楼停放逝者,二楼则有卧室,可供亲人休息。
△ 入口水厅 ©赵赛
△ 归丛灵龛 ©Arch Nango
△ 四水归堂 ©有素摄影
△ 仙鹤装置 ©Arch Nango
中国人的院子理想使得殡仪馆不再冰冷
,进一步讲,在一个生机勃勃的院子里举办一个葬礼,在水口中的水中圆形剧场举办一个告别会,这样才是人生终点,一个体面的结束。
换句话说,在一个带有集体记忆的院子里,送别者、逝者、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了这个“生命剧场”的扮演者,不仅给逝者提供了尊重及仪式,也使生者在此日常般的空间获得了生命的自然性。
△ 圆形水口剧场 ©赵赛
△ 告别广场与灵潭 ©赵赛
△ 灵潭 ©
Arch Nango
△ 落水 ©赵赛
如可在送别亲人须臾间“游历山水”;如在悲伤须臾间看到陌上花开,告知可缓归;如在亲人扶持难行之际,可见对生命体验的各种现代艺术装置——用回收垃圾物再造的璀璨之物,耸立在竹林山下,生活的灯塔之光在内心被再次点燃。在这个美丽的山城,这样的地方,才称得上是
一个现代殡仪馆,一个带有“记忆结构”的“村落”
。这也是我们对江南村落建造规律的总结,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中心之一 ——
造村
。
△ 造一个带有“记忆结构”的“村落” ©Arch Nango
△ 员工宿舍 ©赵赛
△ 室外走道 ©赵赛
△ 休息厅 ©赵赛
每个村都有一个记忆结构,它可能是引人入胜的风景,也可能是令人难忘的场所,还可能是具有精神性的建筑本体。圆形聚落是一个无比古老的话题,从南方到江南,并无新意,但符合中国文化里对生命理解最重要的关键词——
轮回
。在荷山弯这个方圆之地,近万方的殡仪馆用一道100米长的大坝与拆迁村落并峙在一起,形成阴阳之歌。当站在大坝上,极目远眺,村落里的婚嫁锣鼓喧天,一排迎亲队伍喜气洋洋,转目看到一群悲伤的送别逝者的白色队伍从身边经过,此种的冲击一刹那使人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轮回。
△ 火葬场室内 ©赵赛
耸立在此的“村”,是一个掩映在高山杜鹃花与竹海连绵的引人入胜之地,也是一个充满生命仪式和循环再生大道之地。
在陪伴逝者同时,屋顶傲然的绿意在时刻提醒作为生者,切勿浪费生命;在绕水口巡礼时,高大的火化车间的细细高烟囱飘出村里人家般的袅袅炊烟,告知日常烟火生活的真谛;随着时间流转,那些天光云影渲染下的天井口里长满倒挂的迎春花、十字风车茉莉,婀娜的藤本盘缠而下,正对室内最重要的那些仪式场,此刻逝者升腾的灵魂如暮光中的灰尘,鱼鳞般闪耀拥抱绿色。我想,这便是此时此地宣告的生命本色,传递给每个经由这里的人。
此诚如《坛经》所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所谓顿悟生死,当下自在,莫过此地。”
△ 阴阳之墙 ©Arch Nango
△ 入口
灵龛装饰一
©Arch Nango
△
入
口
灵龛装饰二
©Arch Nango
△
灵龛装饰三
©Arch Nango
△
灵泉装置一、二
©赵赛
△ 中水回收系统 ©赵赛
施工现场 ▽
△ 施工现场航拍 ©赵赛
△ 施工现场照片 ©赵赛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
佚人营造
△ 首层平面图 ©
佚人营造
△ 一层平面图 ©
佚人营造
△ 屋顶平面图 ©
佚人营造
△ 剖面图 ©
佚人营造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五院
视觉
/ 徐凡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
佚人营造
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