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亿欧网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跨境理财通2.0落地一月 ... ·  21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腾讯2024年累计回购1120亿港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亿欧网

共享充电的宿命

亿欧网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28 22:01

正文

来源:亿欧

作者:许伟军

北京奥森公园附近的一家眉州东坡,静静地躺着两台共享充电柜,一台在餐厅前台,另一台在二楼的顾客等候区;三元桥附近的凤凰汇商城里,一家绿茶店就摆放了四台充电柜。

“您扫下二维码,下载APP,然后缴纳押金即可取走充电宝,1小时以内免费,超过1小时1元/小时”一位服务员耐心地跟亿欧介绍,“这套设备刚进来不久,已经有一些用户使用。”具体的数据对方则表示不方便透露。

近两个月来,共享充电就像烧焦了的火炭,提前烤热了这个原本温和的春季。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近乎疯狂。截止目前,国内已经有街电、来电、小电、Hi电等数十家共享充电公司。资本层面,IDG、腾讯、雷军系等纷纷入局,一场共享充电竞赛已经“鸣枪开跑”。

 20家公司,超过4亿融资 

共享充电受到大家关注,是从王刚和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宣布入局开始。3月31日,小电正式宣布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2016年年底,王刚和金沙江朱啸虎在公开场合透露投的那个神秘项目正是小电,这是两人自滴滴、ofo等知名项目后,又一次联手押宝共享经济。朱王俩人搭配,必然会将这个领域搅出不小的波澜。

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0家共享充电公司入局,融资总额超过4亿元,投资机构超过20家,详见下表:

国内共享充电公司统计

总体来说,共享充电主要有两种模式:“可借”和“不可借”。“可借”即以机柜+充电宝的形式,用户可以带走,在任意一个有机柜的地方归还即可;不可借即桌面形式,用户只能在借用地方充电,不能带走。

其实,无论是可借还是不可借的模式,都没有绝对好坏,这与共享打车刚出来时十分类似。以C2C模式的滴滴打车,走的是资源整合的路子,这种模式初期扩张市场更快。

以B2C模式的神州专车,是完全自营的方式,其优势是服务更完善,前期拓展市场可能较慢,但可能会更有后劲。总之,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目前还看不出谁能走到最后。

共享充电和共享充电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共享充电的未来是“基础设施”,而共享充电宝是传统租赁的嫁接。

 金矿? 

3月1日,全球行动通讯系统协会(GSMA)公布报告指出,到今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人。国内有8亿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产生十多亿次充电,其中有一亿多次充电发生在家里之外,中国目前已经有20多亿的存量充电宝。共享充电宝的潜在市场巨大。

近日,迅雷创始人程浩也亲自撰文,认为共享充电宝存在实际需求,目前低频,未来有机会高频。

小电CEO唐永波告诉亿欧,“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迭代,手机上的APP变得愈来愈多,再加上手机的CPU、GPU、闪存等功能愈来愈强大,耗电也愈来愈快,随时随地地充电成为刚性需求。另外,滴滴和OFO的成功反映了生活当中很多必需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来使用,共享的理念已经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如此看来,共享充电很可能会是继滴滴打车、共享单车之后的下一个金矿。但让投资人狠砸巨额资金的真正原因,并非共享充电的巨大潜在市场,而是千万级流量入口。

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表示:“线下流量价值重估的窗口已打开,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接近天花板,线上流量越来越昂贵,再造互联网超级APP成本和难度日益加大。与此同时,线下流量则一直处于相对分散且未被运营的状态,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机会。”

道生投资合伙人吴彬也表示:“互联网商业价值的根本就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得流量,在线上流量枯竭的今天,线下流量入口变得越来越重要,共享充电可能获取千万级用户。”

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也看好共享充电这件事:“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是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

互联网逐渐进入下半场,原来的流量红利几乎消耗殆尽,而共享充电很可能会是获取千万级流量的渠道之一,而且消费升级风口也已来临,共享充电或许能与之碰撞出新的产业形态。

德同资本邵俊接受亿欧采访时表示,互联互通的创新模式将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不再只是纯粹地卖硬件,而是更多地赋予硬件联网的生命力,将其变得互联互通,为制造业+智能化创造更多的模式与机遇。这时候需要一个高频刚需的载体,以此作为支点,来撬动互通互联的产业体系,而共享充电很可能会是这个支点之一。

当然,无论市场怎样、模式如何,最后都离不开变现、盈利,唐永波说,共享充电的盈利渠道很可能会从广告、支付和数据去做延伸,但任何的想象空间都先要有人用,有了用户场景再去做迭代。

唱衰?

纵观互联网的一次又一次创业浪潮,每一个新事物出来,有人认为是风潮,亦有人认为是噱头。

君联资本一位投资经理认为,智能共享充电不靠谱。共享充电的概念其实是打着以后自带充电宝会消失,手机内容需求是无限,手机的功耗是有限的概念,那么单位手机的使用时间会越来越低,每个人拿充电宝是反人性的。

其实共享充电宝是借着共享单车这阵风起来的,但共享单车不能类比到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好的自行车确实很贵,购买人群有限;其二是用户自己的车找不到地方停放,且不安全。共享单车其实是解决了停放和购买的痛点。但是共享充电宝买起来很简单,也不用停放,可以随身携带。

 携带充电宝是不是伪需求? 

举个例子,现在大部分的工作场所是有电脑的,那为什么大家还要背着电脑到处跑呢,为什么不去网吧呢?现在完全可以把资料放在云平台,也可以用其他的公用电脑办公,但是用户还是喜欢带着电脑,充电宝也是如此,都是有个人的强需求,不能因为稍重就不带。

充电宝的供应链也很重要。机蜜租赁CEO奚孟认为,纵观国内这几家做共享充电宝的公司,除了雷军系,其他公司并不专业。充电宝对于厂家来说,做得便宜不难,做得小、轻便也不难,但是要做到电池安全还是有难度的,它必须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验证。

商业变现的模式也存在质疑,因为随着市场发展,将来一定会押金免费,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免费,将来的变现方式很可能会是广告,而广告多了很可能会附带流氓软件,这就可能会威胁用户安全,比如发生信息盗取事件。

“共享充电宝的安全性是否过关很难把握,一是它自身硬件质量无法保证,二是现在通过数据线窃取手机数据、信息的事太多了。”一名扫描了二维码但最终放弃借走充电宝的用户说。

目前来看,国内这几家都没有很明确地表示将来的商业变现模式,虽然部分公司说通过租赁付费方式变现,但是充电宝放在商店本身也有租赁成本,假若盈利的钱还不够付利息(利息不能以银行的标准来算,而是按P2P的标准来算,大概在10%-12%),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

共享充电最大的冲击是技术迭代 

去年12月,华为中央研究院瓦特实验室在第57届日本电池大会上,宣布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实现重大研究突破,推出业界首个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

对于智能手机而言,采用了石墨烯技术的手机,充电速率要比普通手机提高40%,国外研究机构甚至通过石墨烯开发出20秒高速充电的手机锂电阴极材料。

想象一下,你出门前发现只有20%的电量了,如果你能花5分钟充到80%,你会在家充完再走还是出去碰运气?时间不是共享充电宝这类项目的朋友,因为快充技术发展会很快。

君联资本投资经理说:享充电只有5年的窗口期,未来可能整个行业都被枪毙了。”

 共享的时代 

不管共享充电是风口还是泡沫,其实从滴滴打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也许预示着共享经济悄然来临。

2016年12月,凯文·凯利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闭幕式上谈到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正在增长,这个毋庸赘言,而这个经济形态还仅仅处于初期,还有很多待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增加他们的价值。”

“我所说的共享不仅是指汽车,还有许多可以通过协同合作,去共享那些可以共享但还没有共享的东西,比如衣服、任务。通过共享能使我们整个群体变得更加强而有力,我们现在还只是在共享经济的开始,并不在峰值。”

2017年4月20日,在华润润加速和丰元资本联合举办的“2017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峰会”上,《浪潮之巅》、《智能时代》作者吴军博士也谈到共享经济:

“未来经济有什么特点?共享经济。过去所谓共享经济并没有调动出很多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整个产业做大。滴滴为什么能做成?因为他们把这个盘子从200万做到800万,把盘子做大了。”

“将来有了IoT,这个共享又不一样了。举个例子,IoT有一个重要的深度认证,我知道是我,我进了商场一照就知道来了,我就不需要掏钱包了。现在很简单,在世界各地,比如说租车,我订好车,他显示我的车在哪儿,我去了就可以,不用给他信用卡和驾照,出停车场的时候直接给他看一下就完了,这是方便的共享经济。以后旅游不只是汽车不用带,很多东西都不用带。”

眼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正在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在信息爆炸与产业变革的时代,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更加无缝的、高效创新的、裂变式的、人与人之间多层次的共享。

去年8月,马斯克早在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开幕式的时候就首次表达了自己对“共享车队”的想法。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将来有可能成为一辆Uber,车主可以通过“共享”自己的车增加收入,并且由你决定自己的特斯拉汽车由谁使用——五星车主或者家庭用户。

本文作者许伟军,亿欧专栏作者;微信:xuweijun24(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