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一场关乎技术、设计和商业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2017 年 WWDC 上,苹果终于推出了名为 HomePod 的智能音箱。至此,亚马逊、谷歌、微软和苹果全部正式发布了智能音箱产品。大洋彼岸的这场战事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2017 年 WWDC 上,苹果推出了名为 HomePod 的智能音箱。外观包括黑色和白色,看起来像一款更小的 Mac Pro。
为什么科技巨头不肯放过智能音箱的机会?自从亚马逊以 Echo 成功点燃这片市场并且一跃登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快车道后,人们已经意识到,智能音箱将会成为 AI 时代的第一个实体载体,而这场关于智能音箱的战役,也将成为大公司在智能时代实现突围的第一个战场。
当然,谁能开创这个市场,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守住这个市场。这注定是一场关乎技术、设计和商业等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目前入局的亚马逊、苹果和谷歌、微软拿出的应对策略和思路各不相同。我们试图梳理几家公司目前在智能音箱领域的不同路径,这背后是既是各家公司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过程,同时也折射了巨头对此事的不同认知和思考:
苹果
作为这个市场的后来者,苹果在 2017WWDC 上发布的 HomePod 符合苹果产品的一贯调性——高品质以及高价位。这款音箱搭载着 7 个扬声器,背后还装有一个低音喇叭。而在收音方面,HomePod 集成了 6 颗麦克风阵列,同时还被装上了「空间感知」(Spatial Awareness) 技术,以便用户在不同环境下都能体验到最佳音效,音箱采用的芯片则和苹果为手机准备的芯片相同,都是 A8 芯片。更重要的是,这款产品的售价为 349 美元,比 Google Home 和 Echo 的价格都要高。
Apple HomePod 定价 349 美元,今年 12 月将首先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发售。
对音箱配置的高品质要求,似乎说明 HomePod 非常强调产品作为一款「音箱」的功能和特点:在会后硅谷媒体的报道和体验中,大家普遍提到音箱的声音效果非常卓越。同时,苹果还在 WWDC 上强调了 HomePod 和 Apple Music 的深度融合,并且表示 HomePod 已经拥有了 4000 万首歌的曲库。
以上都是苹果在打造一款「音箱」上做出的努力,但是 HomePod 在「智能」方面似乎没有带给人们太多惊喜。HomePod 背后当然接入了 Siri,用户可以通过 Siri 控制 HomePod 完成最基本的天气查询、闹钟设置等任务,也可以通过连接 HomeKit 平台控制相关智能家居产品。当然根据苹果宣称,Siri 正在变得更加「聪明」,在语音交互方面也将会为用户带来更加自然的体验。但是由于苹果此次完全没有公布 HomePod 在智能家居开放平台上的其他动作,这难免让消费者感觉 HomePod 在基础功能上与 Echo、Google Home 基本没有区别,只不过它的品质更高。
苹果 CEO 蒂姆·库克在 WWDC 后接受彭博社记者采访时,也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提到苹果更加看中音箱的品质和音质的完美。事实上,作为市场的后来者,HomePod 投入研发的时间甚至早于 Echo 和 Google Home,但库克在这次采访中表示,对苹果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抢占先机」,而是需要做的「最好」。「我们不希望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以导致产品质量欠佳。」
这还是那个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锋芒毕露的苹果么?至少这一次,它正罕见的想要主动「放慢脚步」。
亚马逊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波智能音箱的商业竞速完全是由电商巨头亚马逊掀起的。正是 Echo 在市场上的初步成功,以及随后为亚马逊股价带来的利好,成为了科技圈最直接的刺激因素。
Echo 已经积累了超过 1 万个第三方技能,基本上是应用程序,让它可以做从订购披萨到叫出租车等等任何事情。
根据 CIRP、RBC Capital Market 数据,包括 Echo、EchoDot 和 Tap 在内的亚马逊智能音箱,目前已累计销售接近千万台,销售额达到 8 至 10 亿美元。亚马逊的 Echo 占据了这个市场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但 Echo 截至目前的成功甚至只是小概率事件。
但在 2014 年,Echo 在亚马逊神秘的 Lab126 实验室走出时,只是一款「实验性」产品。亚马逊给出的产品和市场定位也十分谨慎:亚马逊最初并不会为消费者过多强调 Echo 的「智能」概念,而是把它当做「升级」版的音箱,并且希望它能够触发人们在亚马逊网站上购物的欲望。
但从 2015 年开始亚马逊开始重新审视 Echo 的价值,并开始将所有资源都倾向给 Echo:2015 年开始,亚马逊除了在销售推广上不遗余力,也选择了在合适的时机将 Alexa 逐步开放,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就连许多第三方的接入都由亚马逊亲自操作完成。到 2016 年,Echo 一战成名,Alexa 上升为公司战略级业务。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对第三方的开放,Alexa 已经具备了超过一万种技能,而且开发者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中。
无论是麦克风序列技术、销售渠道、定价策略、战略节奏还是入局时间,都构成了现阶段亚马逊独一无二的优势。目前的定位和它能够提供的服务来看,Echo 更像是一个家庭装备的控制和通联中心。而 Alexa 也正在成为开放平台,并且对于第三方合作伙伴采取了更加慷慨的开放态度。目前不少第三方厂商的产品已经能够提供 Alexa 的全部功能,这无疑有助于提升 Alexa 的市场覆盖率和数据调用频率。源源不断的数据喂养,就是对一个 AI 产品长期健康发育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谷歌
和 Echo 不同,谷歌在去年年底推出的 Google Home 在一开始打出的是「家庭娱乐中心」的市场定位,这或许是为了避免和 Echo 的正面竞争。Google Home 在刚刚走向市场时,亮点功能之一是可以控制装有 Chromecast 内置插件或外置 Chromecast 转换器的电视机。
Google Home 的最新功能之一也是它最好的功能之一:它能识别出谁在说话,并相应地做出个性化的回应。
虽然单就目前的销售数据来看,Google Home 在市场上的覆盖率还不能于市场先行者 Echo 抗衡:据分析师统计,在总计约 3500 万台智能家居设备中,Assistant 占据了约 23% 的份额,而亚马逊的份额则高达 70% 左右。但是凭借 Google 深厚机器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开放经验,似乎在智能音箱市场甚至 AI 时代的竞争中迎头赶上的机会不小。
尽管 Alexa 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平台,并且连接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但与 Google Assistant 相比它能够辐射的能量似乎还远远不够。在今年的 Google IO 上,Google Assistant 宣布其覆盖设备已经超过一亿台,并且即将登录 iPhone。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这次 Google IO 宣布的进展来看,Google 已经开始把其最新的 AI 技术深层集成在 Assistant 之中,在集成领先语音能力的同时,Assistant 也深度集成了 Google Lens 的图像处理能力。而 Google Home 也增加了视觉反馈技术,这意味着 Google Home 的服务已经可以实现多个屏幕的联动。
这一切都说明,Google Assistant 也正在从一个语音助手升级为一个智能服务中心。Alexa 目前拥有比 Google Home 更多的技能,不过 Google 多年以来在搜索领域积累的算法和能力能否在智能音箱领域释放更多的能量,似乎还没有定论。
结语
在 AI 的第一场落地战争中,苹果、亚马逊和谷歌显然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对于同样开始在智能音箱方面角逐的中国公司来说,三家巨头的思考或许能够带来启示,但却无法照搬他们的经验和路径。或许,这个关于 AI 入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大概可以开始期待智能音箱故事在中国的进展和演化了。
编辑:王伟
文章转载自 顶楼Top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