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景观邦
共享景观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通过因果建模的视角,提出使用 ... ·  5 天前  
南京发布  ·  国庆假期公路出行指南 ·  5 天前  
南京发布  ·  国庆假期公路出行指南 ·  5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探索OpenAI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景观邦

只画网格便获得ASLA的公园?

景观邦  · 公众号  ·  · 2017-05-01 22:15

正文

授权转载自:  蚂蚁景观(ID: antsla)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专注于景观吐槽的男人。


众所周知,小蚂哥是彼得沃克的脑残粉儿,以至于我的座右铭就是《看不见的花园》中的卷首语:始于兴趣,终于崇拜与热爱。


毫不夸张的说,沃克是最早把极简主义带到景观设计中的大师之一,可以算是极简主义之父了~回想哈格里夫斯是过程主义之父,奥姆斯特德是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史密森是大地艺术之父……貌似各门各派都有爹了。



看来我们这一代想混出爹确实不容易啊。书归正传,沃克和他的pwp事务所可谓是当今风景园林界的一股清流,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的将我们震撼一下。


▲911国家纪念广场的两束激光的惊鸿一瞥


不过要说到经典,还要说沃克早年的一个封爹之作:Burnett Park。伯纳特公园。


(你可能在无数个意向图中见过它了)



whattttt!Are you kiding me?

这不就是画网格吗~是个广场吧~公园节点在哪里呢?~牛逼大气的中心景观怎么看不到~


不过你要知道伯纳特公园曾经荣获了ASLA波士顿杰出设计奖。是一个一个被行业认可的作品,不过为什么今天的我们看不懂呢?


没关系,今天小蚂哥就和大家聊聊伯纳特公园。让我们还是把时间调回最初设计的时候1983年,那一年还没有小蚂哥,我估摸着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童鞋也都还没有出生。小蚂哥小的时候去公园,就是看看猴子,做做龙船(以下图来自郑州贴吧,为郑州碧沙岗公园)



相信很多小伙伴童年去公园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吧,是的中国公园的建设大部分是趋同的,猴山,龙舟,荡秋千似乎是标配。


造成这一现象和今天的千城一面是一样的——中国没有健全的设计体系,更别提景观设计了。


而这时美国的风景园林却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沃克在设计中有意识的致敬了欧洲皇家园林轴对称的几何风格


▲图为凡尔赛宫园林平面图,和伯纳特有着高度相似的设计语汇


准确点来说,沃克的致敬是有其自己完整的思考和逻辑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且听小蚂哥道来~


欧洲古典的建筑园林经常采用轴对称的布局,无非是彰显帝王的霸气或者宗教的权威,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唯心主义。


▲图为圣彼得大教堂中轴对称布局


而伯纳特公园的轴对称可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沃克将场地分割成了24块面积相等的场地,就像我们排版用到的网格一样。


▲排版经常用到的网格骨架


伯纳特公园由24块绿地构架基本的骨架


简而言之绿地之间就形成了道路,也是公园的主要通道。沃克在此基础上考虑了人流动线,为了更加方便人的通达性,在绿地模块的基础上,叠加了对角线,完全实现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行为诉求。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沃克费尽心机的网格其实是以人为本啊,为的是让人民少走两步,多一点时间享受生活,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



细心的童鞋会发现其中的三块绿地没有被划分,别急一会就会提到的。沃克在道路下又叠加了一圈喷泉,用规则的形态来打破整体形态的呆板,而这种设计导向的思考你在传统的园林中是看不到的。


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公园平面由三层系统叠加而成,而最为被人感知的道路系统在最上方。


公园的平面就已经成型了,几个大型的“米”字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景观,想想看80年代的中国景观,你就知道这种视觉效果在当时是多么的新潮了。




有些童鞋可能会问,这和广场有什么区别呢?看上去就是个大的广场啊。


这个问题可以用伯纳特公园的第二大特色来解释,广场一般不具有引导性,空间也是开敞的。而公园道路是具有引导性的,植物是塑造竖向空间的重要元素。

也就是说公园就是城市中的自然。翻译成人话就是植物种植是自由的~




从这张有些年头的平面图中你就能清楚的看到植物是成组团种植的,布局自然,没有对应网格。



这样以来,虽然道路是直线折线的,但由于植物的自然分布,不仅丰富了公园的立面层次,还顺带划分了空间。这可以说是伯纳特公园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之一了。



小蚂哥在几年前还专门做过这方面的分析,把规则的平面和自然种植的植物分层,至少划分出了5~6中不同的空间。



如果伯纳特在中国的话,可能又会有人过来吐糟:这公园没有节点~没有亮点,缺乏惊喜,没有坐的地儿~


首先必须承认,伯纳特公园之前在功能上确实有一些缺失。比如没有休息区,缺少座椅等等。但2010年沃克第三次重新设计,将公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提升。



改造主要为之前没有被道路切割的三块绿地,分别作为了儿童活动,巨石空间,林下广场。


儿童活动,熊孩子可以大展身手


巨石空间是一个小型的交流空间,颇有些唐纳喷泉的感觉。


林下广场散布了一些休闲座椅(抱歉图真的不好找,感谢谷歌街景)


再加上公园原本就有的一些雕塑,可以说所有公园应该有的都具备了。



比较遗憾的是,在2010年的改造中,原本的喷泉被拆除了。再也看不到如烛光般的喷泉在黄昏时的奇妙景色了。



下图可以看出门口的喷泉也变成了种植池,远处塑胶活动场依稀可见。



至于为什么没有中国公园中常见的景观柱,充满内涵的节点。这个只能解释为沃克是景观极简主义大师,“The object is the thing itself ”,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如是解释,物即其本身。和密斯范德罗的“Less is more”一样,他们不愿意做多余的设计,在他们理念中宁可将作品的一部分功能抹去,也要保证作品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额,就是功能第一啦~



猫途鹰上关于伯纳特有几个评论也能说明,伯纳特公园的成功来源与它的简单小巧。



那么这样一个经典,留给我们,或者说中国风景园林有什么启示呢?


小蚂哥认为是“过程”就像哈格里夫斯的过程主义,沃克的极简讲究的也是过程,从1983到2010的近30年中,公园不断调整不断的升级去适应社会变化产生出的新需求,设计不是画画,它没有画完的一天,设计更像是个软件,只有不断的更新升级,才能保持活力。当然每次的设计也需要我们留有余地,这余地是给自己的,更是给社会的~



——OVER——

全面   ︳ 前沿    热门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景观邦 ↑·


任何想法、建议、合作

更多福利内容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号:

2337569069

设计业务请联系邓先生:

15099989388

学习交流

☞ 景观邦交流⑤群:137437113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