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素院
弘扬素食文化,维护生命健康!每天教你怎样做素食,做素食就是这么简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素院

学会做饭,就是学会谋生和谋爱!

素院  · 公众号  ·  · 2017-10-04 1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太太,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菜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


(1)

做饭是一项生存技能


日本有位癌症妈妈千惠,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不幸癌细胞扩散,生命进入倒计时。


这位坚强勇敢的母亲,想要在离世前,给女儿留下受用终生的遗产。思来想去,千惠决定教会女儿做饭, 因为学会了做饭,便意味着生存能力的形成。


阿花4岁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条围裙作为生日礼物,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切菜、煮汤。于是,还没有灶台高的小女孩踩着小凳子,颤颤巍巍拿起菜刀锅铲,用稚嫩的小手去摆弄锅碗瓢盆,调和油盐酱醋。



别的孩子还腻在父母怀里撒娇,阿花已经系着围裙,掌管起一家人的肠胃和心情。


妈妈自然是心疼的,但也只能狠下心,将女儿一把推进生活的磨砺和考验里。她说:


“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阿花做的菜


自食其力,被现在的许多父母简化为高分与高薪,一句“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不用管”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长大后独自生活的孩子们,常常将外卖吃成了家常便饭,肠胃问题层出不穷。可 照顾不好身体的人,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女孩阿花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


女儿还不到5岁,千惠便与世长辞。阿花的父亲郁郁寡欢消沉度日,却被女儿踮着脚尖做出的糙米饭和味噌汤拯救。父女俩相依为命,在丧妻丧母的疼痛中继续着悲喜交加的人生。


长大的阿花


阿花的一生不至于过得太糟糕,因为她不会委屈自己的心和胃,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任自己的怯懦和痛苦。


教会一个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和谋爱。


(2)

做饭是一种生活艺术


遇到过一些姑娘,总是谈做饭而色变。说起这个话题时,她们便摆弄起新作的美甲,骄傲地表示自己十指不沾阳春水,是个养尊处优被富养长大的女孩。


用心一放,整个果盘就生气盎然地美了起来。



师母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笑着告诉我们:“我很喜欢做饭,看着它们在我的手里变得秀色可餐,心里的满足和快乐简直无以言表。”


教授用欣赏和宠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连声说着,夫人辛苦了。


原来真的有一种女人,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花。


我们心生崇拜,再往下问,才知道师母主攻美学研究,对美食亦颇有心得。她当时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至今难忘。


她说:“女人做饭,不是为了讨好丈夫和家庭,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丽。因为做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能用一餐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玲珑心思的人,自然也懂得从生活重压里抽出身来,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3)

做饭是一份爱的给予


嫁给高先生不到一年,我胖了好几斤,原本孱弱的身体也在逐步好转。因为他费尽心思开发出了许多营养又美味的菜肴,大大刺激了我的胃口,也健壮了我的躯体。


他研究各种菜谱,结合我的身体状况改进加工。因为那些淀粉、脂肪与维生素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健康起来、美丽起来。


我觉得幸福,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嫁一个能为你做饭的男人。


因为饮食男女的血肉之躯,需要食物的供养。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便会自然而然想要给她最好的,把深情厚爱都藏进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你会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亲自操刀开火,把全天下的丰盛美好都端到她面前来。


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五味,热闹而温馨的香气扑鼻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


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 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


会做饭的你,待到为人父母,便知道怎样将那小小身躯养成强健筋骨;待到父母老去,也懂得怎样用饮食来抚慰他们的老弱伤病。


其实,爱到深处的最自然表达,不过是轻声问一句: “你饿不饿?要不我给你煮碗面?”

(4)

做饭是一场人生修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


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一根简单的竹笋让他奉为“素中仙”,称竹笋为“玉版和尚 ”、 尚”、“禅悦味”等。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 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


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捣鼓出了一道美食,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 我猜想,亲手烹制这些诱人美味时,苏子的一颗心该是静的,像水滴涌入大海,平静却宽厚无边。 因为,他已看到平淡生活中的温柔。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啊,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


如此,方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都活成诗和远方。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做饭。 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


哭着吃过饭的人可以走下去,哭着做过饭的人则可以走更远。因为不灭的信念与不死的梦想,依旧在内心闪闪发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学素食关注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