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是持续 30+ 年的长跑,能力提升、交流学习、视野拓宽、人脉积累都是需要持续做的事情。有时候,你获得一份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职人社面向有自驱力的职场人群,
构建围绕个人职业经历和能力的内容社交平台。
社区成员独特的职业经历、真实的职场经验,启迪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会每天推送一个社区里的精选答案,希望能给予你一些启发,也欢迎你到产品里和他们交流。
Peloton 以 80 亿美金的估值 IPO,作为中国最像 Peloton、且拥有同样投资人的创业公司,SPAX 创始人穆裔坤在职人社平台进行了简单分享,他介绍了家庭健身市场的现状,以及中美两地的差异。
穆裔坤
SPAX · 创始人
截图来自穆裔坤
个人主页
职人社产品经理黄海均提问:
相比 Peloton 面向的美国家庭健身市场,中国这一市场有哪些差异?
以下是穆裔坤的回答,
点击这里
直接进入小程序查看全文,或评论互动。
家庭健身市场,是健身市场的子集。对比中美健身市场,经常会拿出来的 2 个维度:
这个问题针对的是家庭健身市场的差异,我提供几个不同的角度。
#1 不同社会文化,用户的需求不同
这是非常 key 的,落实在产品上,就是 retention。在美国的环境下,fitness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 Program 的设计和专业供给,不需要解决或者不会把用户无法坚持的问题放在优先级很高的地位上来解决,整个社会 pressure 都是要健身,curriculum 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给你专业的方案,有专业的教练。
而中国面对的情况首先是要留住用户,如何帮他战胜枯燥、痛苦,怎样才能留住用户来喘气、受累?
#2 group class 的发展阶段不同
中国最近 1-2 年火热的团课工作室,实际上在美国已经近 20 年的发展历史,最近由于 peloton 而被大家知晓的 soulcycle,创建于 2006 年,只有 70 多家店,创立于 2010 年的 orange theory 是 soulcycle 的 10 倍,如果我们把创立于 2000 年 crossfit 也看做 group class 的话,他的门店数是 soulcycle 的 200 倍。
而中国以团操为主的健身房数量比这个小的多,发展最好的超级猩猩现在不过 50 家店,并且集中在一线城市。这个的结果就是两国用户的接受度和理解力不同,例如:为什么跑步机需要课程,为什么划船需要课程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满大街只有莱美和 zumba,没有其他内容的团课。而已经接触过,或者了解过 soulcycle 的用户购买一台 peloton 相对顺理成章,peleton 早期的 idea 就源于「大家这么忙,为什么不把 soulcycle 带回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peloton 的 showroom 的选址,例如 palo alto 那一家。
#3 教练的供给差异巨大
这个与中国本身野蛮发展的经济历程有关、也与健身房商业模式有关:教练的核心收入靠销售提成而不是专业能力、健身房变成金融游戏动辄卷款跑路,更可怕的是 3 个月速成的教练对用户身体带来的伤害。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体验过教练服务的用户很少,另外一方面专业度高的教练供给也很少,我们可以想一下,社会上对健身教练的认知是怎样的。
#4 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带来的需求满足程度
peloton 的S1 中说,他们重点客户是「35岁以下的消费者和家庭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人」,事实上,early adopter 甚至 early majority 很多是年收入 10 万美金以上的中产阶级,住在郊区周围附近没有 gym,这些人有特定的内容服务需求,希望在家里方便的健身。
#5 The power of 「made in China」
这一点说的是市场竞争力量,peloton 创立于 2012 年,至今没有模仿者,flywheel 是业务拓展,不算完全模仿,无法想象中国会这样。中国健身器材高速发展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现在市场头部玩家,几乎全是淘品牌。
他们之前可能是做电钻的、可能是做暖气片的,之前的前店后厂现在进化成前天猫后厂,他们拥有极致的供应链,选择了低价打市场,换来了销量的高速发展,失去的是品牌和利润空间(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想买一台跑步机预算多少,知晓哪些知名品牌)。中国创业者如果要走 peloton 的道路,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硬件的毛利率是否能支撑软件和服务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