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淬火》6中,有个片段是关于我空军多机种实施体系对抗的场景:以预警机为核心,融合了战斗机、轰炸机、电抗机等诸多机种,并增加无人机作为远程侦察手段,扩大了态势感知范围。相对于传统的作战指挥体系,新体系生存力更高,控制范围更大。不过应该说,相对未来网络化空中作战体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下面聊聊个人的一孔之见。
传统体系:
以预警机为核心,各专业机种在预警机的感知范围内,由预警机直接指挥作战。在历史上(甚至到了今天),这种作战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没有建立起相应体系的空中对手来说,双方的作战效能就是天壤之别。
但是这一体系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作为核心的预警机。一旦预警机被敲掉,这个空域在一定时间内将无法进行有组织的作战。特别是现在的对空武器射程越来越远,预警机的生存力面临巨大的考验。俄乌战场上损失的大毛预警机,虽然还不能确认是误击还是北约战果,但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淬火》5中展现的歼20远程狙杀预警机战术,就是针对这种传统体系的。就视频所见的战斗过程来看,几乎是无解的,只能寄希望于对来袭导弹的干扰。所以在《淬火》6中,我们可以看到,预警机是配备了电战机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无人机增强体系:
相对于传统体系,无人机增强体系主要是利用无人机前出扩大态势感知范围,同时也增大了预警机自身的防御纵深,增大了对手狙杀预警机的难度,提高了自身生存力和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在《淬火》6中,我方利用无侦7前推侦察,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整个体系演变为下面的结构:
但是这样的体系有个通信瓶颈。前出无人机需要将获得的海量信息回传给预警机,目前就两个手段:短波/超短波通信,方便快捷,但通信距离受限;卫星通信(无侦7就有),不受距离限制,但占用卫星通信带宽。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合在不同场合使用。为了在更远距离上使用短波/超短波通信,需要用到通信中继机——之前俄乌战场被重创的那架伊尔22M其实就是干这个的。而兔子现在已经有了民用的无人通信中继机,从郑州水灾开始就频频出现于灾区上空提供通信保障。至于军用……
新的结构可以优化如下:
如此大大拓展了整个体系的感知和控制范围,生存力和安全性相应提高。
但系统的固有缺点依然存在:预警机依然是整个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蹱”,干掉了预警机整个体系同样瓦解。上面的优化,只是减少了这种可能性。而且,控制范围拓展后,海量信息全部向上汇总到预警机,经过决策后再层层向下发布作战指令,这个效率也不高,对预警机的C4I系统来说工作负荷几乎是成指数级上升。
所以,此前曾经设想过采用分布式结构的空中作战网络:预警机依然是体系核心,但增加一层或多层指挥控制节点(比如歼20S),通过通信中继机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如果下层控制节点损失,其下属作战飞机可以挂靠到邻近节点,不至于丧失指挥;即使预警机被打掉,整个体系的二级指挥节点还在,也还能维持作战,不至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