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法院2021届名校优生培训班结业仪式在江苏法官培训学院举行,省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孙效增出席并讲话,省法院组织人事处、省法官培训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和全体培训班学员参加。
孙效增主任强调,年轻干警要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必须要
锚定人生坐标,扣好对党忠诚的扣子,做“一心向党志不移”的明白人;
必须要
锤炼过硬本领,打牢干事创业的底子,早日成长为既懂审判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
必须要
磨炼扎实作风,敢挑攻坚克难的担子,在苦干实干中创造一流业绩;
必须要
坚持修身律己,常照清正廉洁的镜子,始终保持年轻干部应有的清澈和纯粹。
孙效增主任勉励全体学员珍惜时代机遇,坚定信仰信念,矢志担当作为,争创一流业绩,努力在持续深化高质量司法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
着眼于全省审判事业长远发展,江苏法院于2020年首次启动名校优生招录计划,目前全省共招录4批次共147名名校优生,分布在省法院、南京海事法院和全省13家中院。2024年10月,2021届(首届)名校优生顺利完成“1年基层法院+1年基层法庭”的基层锻炼。
10月20日至11月8日,省法院举办江苏法院2021届名校优生培训班,来自省法院、南京海事法院和全省13家中院39名学员参加培训。省法院组织人事处会同省法官培训学院在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班级管理等方面精心筹划,为名校优生更好履职“充电蓄能”。
信仰之基、精神之钙、思想之舵,是新时代法院青年干警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和动力源泉。为帮助学员夯实理论根基、厚植家国情怀,本次培训班邀请多位专家作思想政治理论专题授课。
省委党校教授叶凌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深刻剖析并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省委党校教授黄建军以“改革”和“法治”为关键词,生动精准地解读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省法院民三庭庭长
吕娜
(时任省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全面分析了当前司法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并结合实例讲解,引导学员切实树牢“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理念,把“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做深做实。
培训期间,学员们一起观看经典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从对影片时代背景的好奇,到沉浸于剧情的波澜起伏,终被炽热的爱国情与真挚的战友谊深深触动,片中的理想与信念之光,穿越四十年的岁月,仍熠熠生辉,激励学员将忠诚与信仰镌刻在人生道路的每一步。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系统的深入学习,大家理论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坚定,将对党忠诚作为首要的政治品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同永不凋谢的高山花环,在新时代持续绽放耀眼光彩。
青年干警要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就必须有过硬的本领。为帮助学员们提升审判业务能力,本次培训班邀请法学名家、审判业务专家等为学员们精心授课。
南京大学朱庆育教授围绕我国民法典物权行为变动相关规定,环环相扣、步步推演,严谨的逻辑、缜密的思维让学员深受启发;南通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鸿以行政争议案例为切入点,对裁判思维和裁判方法展开论述,教导学员如何提高裁判文书说理水平,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无锡中院立案庭副庭长诸佳英、泰州高港法院副院长何芬分别向学员们传授矛盾纠纷化解方法、案件调解经验技巧。学员们边听边记,大家都觉得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为检验学习成果,参训学员分组开展实战化模拟法庭庭审和裁判文书写作,并邀请省法院刑一庭副庭长贾冰一、刑二庭副庭长凌霄、民二庭副庭长杨晓、民六庭副庭长刘悦梅现场观摩指导,从裁判文书的撰写逻辑、细节把控、庭审驾驭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和辅导。
面对资深法官们切中要害的点评和耐心真诚的指导,学员们深受触动——
“这次只是模拟庭审,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应对方式有待改进。”“法律关系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需要深入分析,这次模拟让我看到了差距。”
学员们清醒认识到,要有吃苦的决心和钻研的耐心,才能成长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优秀法官。
“坐下能判,提笔能写,开口能说”是新时代法院年轻干警的基本素养。
省法院法官管理处处长张俊勇围绕司法办案的流程节点,深入浅出地传授如何与当事人做好诉讼沟通工作的方法;省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王国亮从文字工作的重要性讲起,分享了青年干警如何提升综合文稿写作能力的经验;省法院法官管理处副处长张龑从司法调研的特点与意义出发,讲授了如何结合法院工作写好调研文章;省法院研究室综合信息组组长顾鸿昊结合法院工作信息的特点与要求,讲解了信息写作与报送的心得技巧;淮安市淮安区法院法官助理翟琪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如何做好新时代法治宣传工作。
学员们认真学习,深受启发,有的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审判业务一线,聚焦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文章。有的感慨“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作为司法干警,既要埋头办好案,更要抬头说好案,要养成主动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提炼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努力成长为能办案、善调研、懂宣传的复合型法官。
从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件民生小案,到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司法实践既包含一个个具体案件,又始终与国家大局息息相关。
为进一步提升学员眼界、拓宽工作视野,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吴正林解读剖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如何做好司法服务;省委党校教授王新军立足国际格局与国家立场,诠释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省委党校教授胡宗仁详细介绍现代领导能力的四个转变,引导青年干警找准自身定位、提升综合素养;江苏警官学院教授刘彬从具体案例入手讲解突发事件应对与风险防范化解;东南大学教授马向真为学员带来一堂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心理调适课。
培训期间,学员还参观了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感受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生动实践。
在先进制造业工厂,学员们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创新司法实践,开展新类型法律问题研究,积极回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司法保护需求,勇于在工作中推陈出新、破旧立新,为打造更多江苏司法经验和品牌贡献智慧。
本次培训班一大亮点是充分赋予学员自主管理职权,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团结友爱的团体氛围。
在南京市委党校讲师团戴芳、何良的组织下,学员们开展团队执行力训练,通过情景化教学凝聚共识。有的学员表示“戴老师的课打破了单向授课模式,我们不仅沉浸式学习了党史知识,还深刻领悟了‘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更好的团队’的具体内涵。”
在班会上,学员们交流自己的基层锻炼所见所思,分享在基层锻炼成长收获:“在基层法院执行局锻炼期间,我看到了人生百态,常常百感交集。”“我参与办理过一起船员劳务纠纷案,几次前往海事局、交通运输局调取材料,成功为17名船员要回了工资。”
在“相约2035”演讲比赛现场,学员们同台PK——“我想象着,2035年,司法办案能够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变得更高效、更专业!”“我相信,到2035年时,回望这14年的奋斗之路,一定收获满满!”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讲述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相同的成长经历,共同的奋斗目标,学员们结下深厚友谊,许下为江苏司法事业矢志拼搏奋斗的诺言:相约2035,不负青春韶华,携手共同前行。
文字:陈丹瑶 项先正(省法院)
方乐云(南京中院) 汪 涵(南京海事法院)
崔 政(徐州中院) 任虹燕(淮安中院)
编辑:夏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