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余晟以为
我是这么以为的,当然你也可以那么以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亚广播电视台  ·  收到这类短信,速删! ·  昨天  
三亚广播电视台  ·  收到这类短信,速删! ·  昨天  
投行wen言wen  ·  1227投行新规学习笔记 ·  2 天前  
投行wen言wen  ·  1227投行新规学习笔记 ·  2 天前  
caoz的梦呓  ·  明明很努力,为什么拿不到好结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余晟以为

适者生存,谁是适者?

余晟以为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3-09 08:37

正文

图片摄于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它的认识过程跟我相同,但我确信这样的人不会少。对的,我说的就是进化论。我最早接触进化论,记得的就是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且信以为真了很多年,直到后来,才发现它竟然是错的。

先来看“物竞”。按照真正的进化论,生物的“竞争”,竞争的是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大家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而不是每个个体时时刻刻处心积虑、想方设法把对手贬低下去、批倒搞臭。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些同学成绩好,但刻意隐瞒自己看了的参考书,也不愿意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还用“适者生存”为自己辩护。后来我知道了,其实他们说的不是进化论,是假进化论。

再来看“天择”。中国文化里的“天”有一重特殊的意味,“天子”、“天命”都是典型代表。所以“天择”被很多人理解为“被上帝之手精确选中”,这也是不对的。按照真正的进化论,根本不存在什么人格化的“天”,“天”只是没有意志的大自然。“择”也是拟人化的想象,真实的情况是,生物无目的地朝各个方向变异,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结果看起来好像有人“精确选择”过一般。

以上两点,对一般真正读过进化论的人,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读的书再多点,就会发现问题不止于此,“适者生存”蕴含着更要命的问题。

“适者生存”似乎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谁是“适者”呢?看起来答案很明显:个体、种群。如果用我们身边人常说的话,就是“我”或者“我们”。这看起来是相当直白的,有什么问题吗?

是有问题的。20世纪有一本著名的科普书籍,《自私的基因》,刷新了我们对“适者”的认识。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真正要存续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我们”,我们只是基因不断延续的载体。也就是说,“适者”的“者”不是生物或者种群,而是基因。基因只不过是借助这样或者那样的生物体为跳板,延续存在下去。我们只不过是不同基因杂凑起来,暂时的栖身之地而已。

借助这个观点,很多之前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比如,生物体的利他行为。从传统角度说,生物是应该单纯利己避免利他的。但是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如果群体里普遍存在着“利他基因”,一切就很自然,因为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就是为了让这种利他基因继续存在下去、传播开来。这有点像《集结号》的故事,只是牺牲的选择并非出于上级的指令,而是来自基因决定的生物本能。

这个观点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如今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前几年我读到的《信息简史》(顺便大力推荐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里面又发展了这个观点,只是“适者”又下沉一层,成了基因承载的信息——信息希望不断存在下去,世间的一切都只是它们延续自身的手段。《信息简史》用这种观点解释了很多现象,也非常有意思。

这种观点是否完全合理,我并不想在本篇文章探讨。我想说的是,把“适者”从人下沉到更细的单位,这种视角是相当有意思的。如果我们把关注的重点从“适者个人”下沉到“适者因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不妨借用经济学家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个富商生了一堆傻儿子,富商临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坐吃山空,你们都得找个营生,现在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你们去开加油站吧。于是大家得了遗产都去开加油站,有人开在水边,有人开在沙漠,有人开在路边。结果最后水边和沙漠里的加油站都倒闭了,只有路边的一直开下来。又过了不久,来了一阵大暴雨,山谷里路边的加油站被淹没了,只有高地路边的加油站毫发无损。然后大家开始关注这个事情,出现了一大堆分析:他为何那么明智,早早把加油站开在高地的路边?

这个例子可能过于简单,但简单也有简单的好处,那就是容易把道理说清楚。在这个故事里,真正起作用只有两个“适者因素”,一个加油站靠路边,一个是开在高地上。所谓“明智”,可能只是幸运地同时承载了这两个适者因素而已。而且,“幸运”本身或许也可以算作适者因素。

由此推广开来,就可以发现很多热闹的分析报道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大家没能意识到适者个人不等于适者因素,而只是适者因素的承载体,所以往往给适者个人戴上那么多的光环,认为他说的话就是适者因素。当然,适者个人也可能对此完全不知情,理直气壮地认定自己就等于适者,或者是集适者因素之大成者,平添了几分指点江山的豪气。

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反过来看整个问题,会有更有意思的发现。

假设“我”就是基因,那么“我”的逻辑就是尽可能把基因传播存续下去,所以基因可能驱动某个个体去选择牺牲,这种能力想起来挺可怕。反过来,如果“我”就是我,我自己主动选择牺牲,其实无非是基因在作怪,对我的我和我的同类都未必有好处。只不过,基因的驱动力影响了我的意志,让我“以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我只不过是基因“不自觉的工具”而已。

有人说:人的世界不能这么简单,人是有自己意志,有主观能动性的。没错,人是有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世界也更复杂,从大自然模仿得也更多。人的意志或许不完全由基因决定,但“适者生存”也可能换一副面貌出现。这些适者因素影响人的认知,驱动人的行为,让人“以为”这是自己的意志,然后毅然决然地付出代价,甚至牺牲个体和种群,却不是最终的受益者。这样的现象,在人类社会广泛的存在着;这样的学问,有不少人正处心积虑的研究呢。比如常说的“历史规律”,就是另一个版本的“适者生存”嘛,它的潜台词是“今天的一切都是顺应了历史规律的,所以还得继续顺应下去”,然而真正的“适者”既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种文化,甚至某种利益集团呢。

我本来想展开谈这个话题,然而似乎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大概有某种“适者基因”在阻止我,所以不妨就此打住。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觉得世界不应该如此,解决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很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每次听到基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类所谓“历史规律”的论述和夸赞时,停下来认真想一想,他们说的“适者”到底是谁?我们真的清楚这些因素吗?是不是还有某些看不见的力量,今天吹捧你是“适者”,其实是为了明天让你心甘情愿成为“逝者”?


优秀人才不缺工作机会,只缺适合自己的好机会。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精力从海量机会中找到最适合的那个。

100offer 会对平台上的人才和企业进行严格筛选,让「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公司」相遇。

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 100offer,谈谈你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一周内,收到 5-10 个满足你要求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