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防部发布  ·  中国与老挝将举行“和平列车-2024”人道主 ... ·  2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珠海航展意外惊喜!歼-15D“咆哮鲨”电子战 ...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俄乌交换阵亡者遗体:37具对563具!战损比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关注 | 军改当前,如何将“五多”挡在新体制的大门之外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12 12:01

正文

  “五多”,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五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变异,又时时透着“新鲜感”。


  早在1953年,军地工作中就出现了“五多”: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同年8月,毛主席在一份报告中就加重连队负担的“五多”问题批示:报告“所指出的问题,极为重要,是全军所共有的问题”。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五多”一般指的是:会议多、文电多、工作组多、检查评比多、上层活动多。近年来,随着反“四风”改作风深入推进,“五多”现象有所遏制,但还未得到根本性纠治。旧“五多”未除,新“五多”又生,导致基层忙乱、机关乱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兵对改革的“获得感”。


  一支军队的现代化转型,注定是一场浴火重生的艰难蜕变。当前,中国军队正在疾步走进“新体制时间”。新体制描绘出的壮丽图景,是中国军队从未有过的精干高效、指挥顺畅,也是全军官兵热切期盼的破旧立新、轻装上阵。习主席强调:“要加紧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加紧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尽快适应改革后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纠治“五多”当作改进指导服务的重中之重,瞄准根源用力、拿出硬性措施、务求根本解决,无论是老“五多”还是新“五多”,都将其挡在新体制的大门之外!


旧“五多”没完全摁住,新“五多”又产生

别以为换上马甲就认不出你

  前不久,记者到几个基层单位采访。谈起“五多”问题,官兵们在表达欣喜之余,又都感到有点无奈。


  欣喜的是,“五多”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治。


  以“接待上级工作组”为例,据某旅统计数据,2016年他们接待上级工作组的数量还不及往年的三分之一。官兵们普遍反映,公差勤务派遣更加有序了,自己支配的时间也明显增多了……


  无奈的是,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起一茬,“五多”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又开始改头换面,披着各式各样的“马甲”粉墨登场……


  近段时间,某部王指导员就被各种突如其来的通知折腾得焦头烂额。


  一天晚上连队刚熄灯,忙碌一天的他正准备休息,团军务股突然短信通知:“上报2016年士官休假情况,未休假或未休完假的注明原因,具体格式在军务股网盘。”


  真是“怕啥来啥”。第二天是周末,王指导员又接到宣传股电话:“从团政工网上下载关于官兵思想情况调查摸底的通知,并于下周一8点前上报相关情况。”


  网络发通知,短信催材料。王指导员指着记录各种文电通知的工作簿告诉记者:“有段时间网络文电特别多,‘红头文电’和‘传真电报’去掉电头编号后通过网络往下发,深夜和节假日也不例外。”


  对于王指导员反映的这些情况,官兵们形象地称之为老“五多”未去、新“五多”又来:不敢明目张胆叫公差,人情公差却多了;经领导审批下发的文电少了,绕过审批向基层索要材料的电话通知、短信通知却多了;正儿八经的会议少了,“化妆”而来的试点会、现场会、观摩会却多了……


  记者通过调研还发现,在不同单位的不同时期,新“五多”还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将其总结为“试点多、观摩多、座谈多、集训多、评比多”。有的单位总结为“视频会议多、征求意见多、索要公差多、上报情况多、交流发言多”。


  有的官兵说,我们对“五多”有“五怕”:一怕会议连环套,二怕材料催着要,三怕周末通知到,四怕题多背不了,五怕座谈冒了泡。在这“五怕”当中,老“五多”缀着新“五多”,新“五多”助推老“五多”,一个“多”带出几个“多”,任务与活动相伴,评比与检查相随,让基层官兵疲于应付、忙上加忙。


纠治“五多”,难就难在不好界定

没有哪一颗雨滴会承认是自己造成了洪灾

  “五多”问题,无论是领导机关还是基层官兵,都是人人喊打,为什么成了蒸不烂、煮不熟、砸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


  “纠治‘五多’问题,难就难在不好界定!”中部战区陆军某装甲旅旅长李铁一语中的。


  多与少,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没有明显的界线。“五多”到底怎么才算多、怎么才算少?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就像“没有一滴雨承认对洪水负责”一样,即使机关基层都认为出现了“五多”问题,也很难找到“肇事者”。


  调查中有官兵对记者说:搭上了信息化时代的快车,新“五多”叫做“旧‘五多’+”也未尝不可。与旧“五多”相比,新“五多”有着隐形化、小微化的特点,数量更大、频率更快,对基层建设造成的困扰和负担更加不容忽视。


  单纯用数量来区分“多”与“少”,有时本身就不合理。一位基层干部去年底参加了历时一周的演习复盘检讨会,但他并不觉得这个会多余,“对战斗力建设有意义的活动,再多也不嫌多;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再少也嫌多。”


  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超占住房等这些歪风,为什么能治得住?就是因为都能找到犯错的具体人、具体事、惩罚依据。“五多”问题之所以没得到根除,就是因为很难明确评判标准和惩罚依据,因此鲜有因为制造“五多”而被处罚的事例。


  调查中,基层官兵说,“五多”问题久治不愈,有统筹不够、安排不科学的问题,也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不正的原因。再往深处挖一挖,似乎还是没有挖到“病根”上:没有硬性规定,仅靠领导机关自觉“随意性大”;有了硬性规定,“一统就死”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年,一位机关参谋在基层任连长时经常见人就抱怨“五多”不好,但到了机关后,却凭着组织大项活动能力出色多次在领导面前“出彩头”,并提前晋职。


  这个有些讽刺的故事,却反映出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现实:“五多”本身是问题,人人骂“五多”、还整天围着“五多”转,这才是“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位基层指挥员向记者发问:面对同样一个安全检查,一个团依旧坚持进行训练,另一个团停下手头工作、有针对性准备,你说:两个团队在检查中谁受通报表扬的几率更大……


  这一发问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错位的评价体系,才是“五多”问题久治不绝的真正根源。当我们还在用材料撰写质量、下部队检查考核数量、组织试点观摩场面等来评价机关,用单一的考核数据、检查结果、背记情况等来评价基层,利益驱使下,机关怎能不造“五多”?基层怎能不迎合“五多”?


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方能斩断“五多”利益链

没有了“五多”羁绊才可以甩开膀子思战谋战

  “谁考不了满分,就处分谁”!


  2015年5月,本报曾在一篇新闻调查中报道了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满分故事”:某部机关接受上级军事理论考核,按规定,成绩超过90分就是优秀,可他们却要求所有人员必须考100分。原因很简单,兄弟单位几天前在考核中,取得参考官兵2人99分、其余全都满分的优异成绩。


  这种突击式、运动式“层层加码”的做法,换来的高分意义何在?未来战争有标准答案吗,把题库背得滚瓜烂熟就能打胜仗吗?


  “五多”问题到底如何才能根治?一位部队领导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五多”本身就不能代表战斗力,如果以它为主组建评价体系,很少有单位或者个人能够拒绝它;只有重塑“以对战斗力贡献率”为度量衡的评价体系,方能斩断“五多”利益链条。


  在中部战区陆军某装甲旅采访,记者似乎看到了一些成功探索的雏形。


  今年年底,该旅并没有像过去一样采取年终考核“一考定终身”的办法,而是将各营连在年度参加的阶段性考核、演习、拉动、岗位练兵比武等数十类活动中的表现,换算成相应分值比例,综合排名后进行评定。结果一公布,官兵人人服气。


  然而,即便如此,旅长李铁依旧有他的担忧:“分值比例的确立还没有参考依据,而且上级对我们的评价标准还没有转变。靠修正评价体系来纠治‘五多’,真正实行起来困难重重。”


  重塑评价体系,需要智慧。需要确立好评价规则,比如评价基层,军事训练肯定要占比大,但也要兼顾教育、管理等工作,评价机关干部也要兼顾其打仗能力和日常业务开展;需要设立好评价机构,使其能在确保公平公正、全面立体的前提下完成评价任务。


  重塑评价体系,需要勇气。习惯了夺红旗、争第一的我们,有没有勇气在明天即将参加比武的时候,今天依旧坚持组织与比武无关的短板课目训练?习惯了“事故定乾坤”的领导干部,有没有勇气让单位出了非责任事故的部属顺利晋升?

  记者坚信,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地,以及人民军队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五多”问题一定会成为“过去式”。那时候,官兵们可以大声喊出:“军人再也没有了‘五多’羁绊,可以甩开膀子思战谋战。”


声音

我们也是“五多”受害者

一位机关干部的诉说


  各级领导的讲话里、很多文章里,明里暗里都在说机关是“五多”的制造者。其实,我们机关干部也是“五多”问题的受害者。


  和机关相比,基层的“五多”问题有人管、有人治。原四总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里,对每周工作日基层干部无会日数量、基层每周晚上休息次数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但是,对机关的“五多”问题,却缺乏相应的明确规定。就拿我们单位来说吧,基层官兵除周末假日外,每周有两个晚上休息,机关干部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日,常常都要加班;有些会议,领导不敢让基层陪会,却理直气壮地让所有机关干部陪会,正常的业务工作只能晚上加班处理。


  “五多”问题让基层饱受其苦的同时,把机关干部折腾得也不轻。就拿准备会议材料来说吧,组织检查要写检查报告,组织集训要准备集训方案,经常要集中大家在投影仪下逐字逐句推敲。推材料,就避免不了熬更守夜、疲劳作战,加上烟熏火燎、浓茶泡面,时间长了身体真有点吃不消。而推出来的稿子看似“高大上”了,实则少了灵气棱角,多了大话空话。真心希望部队改革后,机关的“五多”能更少一些、改进文风能更进一步,让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钻打仗、练实功。


这样的“忙”,我们有些接受不了

一位军嫂的心里话


  我爱人是一名机关干事,今年35岁,去年年底,部队组织官兵体检,他竟然有两项指标不正常。听军医说,倒不是什么大病,但这是典型的亚健康,长期加班熬夜导致的。我从其他家属那一打听,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这些年,我看他总是很忙。尤其是进了机关后,无论是周末假日还是白天黑夜,他很少有闲着的时候。要么说是忙着拟制什么活动方案,要么又说在给哪位领导起草什么讲话等等。都说部队忙,但我没想到会忙到这种程度。


  我们军嫂不是反对加班,更不是想拖军人后腿。如果“忙”,是为保家卫国提高战斗力而忙,作为军嫂,我们都有支持丈夫工作的觉悟,甚至面对另一半的训练伤病也能坦然理解。但是,我们也了解到,目前还有些是为了“五多”而忙,不仅忙得没有太大意义,还让军人身体处于“亚健康”。这样的“忙”让我们感到有些接受不了,心里不是滋味。


  不仅如此,“五多”也让军人家庭逐步走向“亚健康”:因为腾不出足够的时间沟通交流,彼此脾气越来越暴躁了,相互为琐事吵架的时候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都迫切地希望,军队能够尽早真正下大力整治“五多”,让干部早日远离“亚健康”!


求减更求变,把“五多”关在新体制门外

一位部队领导的思考


  “五多”这个字眼颇有几分欺骗性,乍一看问题好像只是出在“多”上。因此,一些单位在纠治“五多”问题时,一种习惯思路是“做减法”。从长远看,这种思路和方法,效果立竿见影,但治标不治本、问题易反复。


  纠治“五多”,求减更须求变。按说,随着领导体制的改革、机构人员的精简、指挥层级的逐步合理,“五多”现象不说销声匿迹,至少也该大大减少。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它却依然纠而不治、治而不止呢?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加紧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的要求,作风转变跟不上体制转变、思维转型跟不上改革步伐,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检查落实检查,以及靠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等积弊陋习仍然大有市场,甚至出现以新“五多”纠治旧“五多”这样令人倍感无奈的情况。


  当前,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把“五多”彻底关在新体制门外,关键是要刮起“头脑风暴”。只有把依附于“五多”之上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从人的头脑中彻底扫除,以思维的转型推动新体制优势的充分释放,才能把机关和基层的精力从“五多”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为练兵打仗而忙。


(解放军报记者 周 远、通讯员 徐水桃采访整理)

刊于4月12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