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花YOUNG丰泽文旅之声  ·  丰泽公益培训班报名啦!可免费学油画、围棋、演 ...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2 天前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暖心知业|于宏波学长的分享会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4-18 21:38

正文



于宏波学长的分享会结束了~

真的是一场非常非常走心的分享会了!

没来的小伙伴是不是很遗憾呢?

没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以一问一答的形式

展现出本次分享会中的精华之精华~


怎样看待自己所做的科研和学术?

做学术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就对待科研和学术生涯的心态,学长有两句赠言:其一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其二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论断“沉思的生活是人最高的幸福”。学长认为,探索与发现所带来的乐与幸福是科研生涯的基调,并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另一句著名的论断“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的本性”来说明这一点。

学长将做科研的过程比作猜谜语——揭开谜语的谜底时那一瞬间的快乐同做科研时的Aha momement 是十分类似的。

其次,学长认为把自己的种种发现,以报告或科研论文的形式跟同行去分享,得到同行的认可,获得这种身份认同感也是一种乐趣。

最后,做科研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向先贤靠近的方式,学长说自己喜欢读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传记和回忆录,并向大家推荐了商务印书馆《碎金文从》和作家岳南的近著《南渡北归》。


学长的科研经历?

以及学长认为PHD应该学会什么?


学长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参与了实验室一位师兄关于汉字认知的脑电实验。由于这个研究的结果很有意思,周老师就建议学长可以拿这个题目去做一个脑成像实验。学长回忆说:“我其实也没有考虑很多,就觉得一个本科生可以做fMRI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也没有想这个题目我感不感兴趣或者有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单纯的把它当成一个学习科研、学习脑成像的机会。“

在读博士的最初一两年,学长是通过各种项目去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到博士一年级结束后攒了很多数据,工作量不知不觉也达到了能发文章的程度,就尝试着发了发文章。

“ 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内疚的心理和神经机制,这个主题的最终确定也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学长回忆到。学长的师兄有了一些想法,但是因为快要毕业而没有时间去做,学长就接手了这个实验 。一开始学长也没有看特别多的文献,主要是忙于编程、收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写文章。但在写文章的过程当中,学长顺藤摸瓜的看了很多这个主题的文献,然后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长说到:”如果我没有接他的这个项目,我就不会去看关于内疚的文章,也就不知道这个领域多么的有意思。“

最后,学长总结到:“我很认同的一种观点,就是PHD需要做真的科学,它不仅仅是一系列小的课题,也不仅仅是我们写几篇文章或做几个实验,而是一个训练的阶段,在其中我们去学会做科学的正确的方式。“

给科研新手的建议,比如如何选题?

学长认为不要看不起小问题,因为通过解决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新入行的研究者可以完成一些基础的科研训练。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批判性地学习前人研究、思考比较,直接上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发现真相同时也发现问题。这样,我们也会慢慢形成对我们所研究的领域的较为成熟的判断力。有了这种判断力和经验,我们就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选题与做题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

学长提到,他发现有一些同学可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看文章,设计实验,但老师觉得操作性不强,或者不太能实现。这之后又返回去重新看文章,重新提实验设计,然后再被老师否决掉。他觉得这样其实有一点耽误时间,因为我们卡在第一步下不去的话,很难接受到后面的训练。新入行的学者,可以尝试从较为成熟的研究题目入手。

如何管理时间和目标?

学长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用SMART goal的策略把一学期的大计划细化到每周。SMRT即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 (achievable)、Relevant (realistic)、Timely 的缩写。

就上面这种策略,学长举例到:“比方说我在学期初收了一批脑成像的数据,我这个学期的strategic plan是我要完成这批数据的分析,但这是一个很大的、非常一般性的目标,所以需要制定周计划。比如说我第一周我需要把这个实验的行为数据,做T检验或者做相关,然后第二周我需要把脑成像数据做完预处理,第三周我要提取这些时间信息等等,总之一定是能具体到可操作的计划。”

学长还建议大家要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能一开始执行时会遇到时间预估不足的问题,但随着多次尝试之后,我们就能够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利用日历软件辅助自己制定和完成每天和每周的SMART goals.

学长的出国交流经历?

博三那年,学长申请了学校的短期交流项目,希望到特别擅长做情绪的实验室去交流学习。

碰巧的是,在那一年,他在一个国际会议上遇到了那个实验室做情绪研究的两个博士后。学长回忆到:“我就壮着胆子跟他们去聊交流这件事。会议回来以后又给他们导师发邮件,说我有这样一个项目,收到了一些数据,我的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利用他们实验室的技术进一步去分析一下这个数据。我很幸运,这个老师也很乐意我去交流。”

对学长来说这一学期的交流虽然短,但却是一个开始。虽然通过国际会议和发表学术文章能够接触国外的学者,但是同他们一起工作还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帮助学长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联系。学长说到:“这次交流对我后面的发展其实很重要。比如我这次申请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三个推荐人其中之一就是我当时交流实验室的老师。所以我觉得对于在国内读博士的学生来说,国际交流非常重要。

如何申请到国外去做博士后?

学长在毕业前的一年暑假参加了纽约大学上海分校一个关于神经经济学的summer school。

在这个summer school期间,有2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来上海给大家上课、交流。而且他们当年的学生老师比接近1:1,所以基本上每天都和每个老师都有接触。

学长就是借着那个机会认识了自己的博士后导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学长回忆到:“会后周老师也非常支持,把她请到了北大做了一个星期的学术访问,与她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我觉得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在西方学校的招聘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长认为如果老师能跟自己有一个比较深入的in person的交流,印象肯定会比单纯的看简历和publication list更丰富。因此学长建议到:“如果有这种到国外交流的机会,不管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暑期学校,尽量去抓住这个机会,跟我们感兴趣的导师有一个in person的交流。”

本土培养的博士怎样达到国际水平? 具体可以做哪些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视野?

对此,学长给了如下几点建议。

1. 抓住一切机会去介绍自己的工作

1)   通过email和学术拜访,与自己感兴趣的导师有交流

2)  认真为会议上的壁报或报告作准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