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9 小时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习近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 ·  3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习近平对四川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作出重要指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小助手

教授吐槽:985高校成高级蓝翔!研究生基本废了,只为房子、票子

科研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4-06-20 23:56

正文

本文来源:PaperRss、经管之家、中国科学报、软科

早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个动态, 吐槽刚招收一年的学生基本又废了 ,显然,这不是偶然现象。
这位教授认为,现在的学生让做的做不了说没兴趣,自己选的方向没进展,不肯扎下去什么都做不成。 985高校已经成为了高级蓝翔,学生读研读博就是为了尽快赚钱。
北航的这位教授把希望寄托在西湖大学,希望西湖大学能够招到真正有理想的学生,能够招到真正喜欢科研,愿意毕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
这位教授还坦言,自己儿子也在读博,生存的问题他已经帮孩子解决。自己努力一辈子就是希望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压力。 读博的儿子应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去做他真正该做的事。 他的压力不应该是生存,更不应该是那些房子和车子。


对此,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文双春表示: 研究生为什么选择读研又不想研究呢?

一方面,外部的职场需求强烈牵引着高校学生的学业追求。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看到或认识到做研究的前途和出路在哪里,说得更功利点,扎下心做研究对未来的职业和收入有多大帮助。

生存和科研哪个更重要

据财新网报道:“近两成2023届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所谓“慢就业”,就是先做一份过渡性的工作,并不稳定。

这背后,是找工作的不易。有的海投几百份简历0回复,有的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还是没被录用。 因此,也能理解, 现在不少学生, 关于读研,第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

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做出惊人的成果,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未来就一定能够在科研事业上获得成功。
也正是因为如此, 先解决生存问题成了很多学生的首选 ,这本质上无可厚非,硕士也好博士也罢,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的选择权。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研究环境对博士生的命运(包括学术成就和职业前景)的影响远比博士生的天赋和基础大,奖学金对学生完成学业也有很大影响,而缺乏有效指导的学生辍学的可能性是有经验导师的学生的3倍。
这说明, 研究生想不想研究、肯下多大功夫做研究,跟高校特别是导师的作为密切相关 。总体上,高校和导师如果把“研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并在培养质量上倾注持续的热情和投入,那么研究生想不萌生研究的动力都很难。
其实,科研人员和普通人并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也有最 基本的物质需求,也要结婚成家,也需要买房买车,让科研人员甘于清贫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尤其是一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家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来创造,在经济的压力下,他们很难沉下心来从事研究。
选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任何事情都有合理解决的途径: 让想就业的好好就业,让想做学术的早点“扎根”
早在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官宣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扩大硕士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一个是以科研为导向,一个是以应用为导向。
专硕规模在继续扩大,而学硕的相对比例在持续下滑,压减学硕规模,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占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教育部门已经做好了详细规划,让更多有志于学术生涯的学生选择直博,让让需要就业的直接读专硕,这可能是一种更合理的“宏观设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