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女歌手唐伯虎被曝拖欠劳务费,其工作室被起诉立 ... ·  14 小时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 ·  2 天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 ·  2 天前  
上海教育  ·  大年初七,欣赏男声合唱《夏》 ·  3 天前  
上海教育  ·  大年初七,欣赏男声合唱《夏》 ·  3 天前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  那个连登14次春晚的歌坛巨星,如今家产被拍卖 ... ·  3 天前  
福州日报  ·  国防部发布:当那一天来临 ·  4 天前  
福州日报  ·  国防部发布:当那一天来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2024,最难的时候,普通人如何扛过去?

插座APP  · 公众号  ·  · 2024-02-14 11:5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没有深度活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篇文章6100字,预计16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 武志红

编辑 | 若风、五月、木木

来源 | 笔记侠(ID:Notesman)




精神内耗,似乎成为了当代人的“通病”。

焦虑、自我怀疑、孤独......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打工人,都有各自的困扰和烦恼。

正如莫言所说,“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

创业者忧心竭虑,可能白天还在各处演讲、激情昂扬,晚上却在辗转难眠,为这个季度的开源节流困顿发愁;

打工人焦虑无常,可能白天还在为工作尽职尽责、推拉周旋,半夜却深陷emo,为工作的疲惫、看不清的未来惆怅迷茫。

2023年,我们已经过得很不容易;2024年,面对各种未知的不确定性,我们该怎么办?如何为自己增加新能量,减少精神上的内耗?普遍焦虑的社会环境下,又如何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这篇文章,内容源自对武志红老师的采访,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各种情绪、压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武志红老师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有些,甚至会挑战你的原有认知。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没有深度活过的人,是躺不平的。


很多当代年轻人,在高压、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常常感到疲惫、心累又无处可逃,很多人用“躺平”“摆烂”来无声反抗,也有很多人通过不断换工作来缓解焦虑、迷茫,试图寻找答案。


但逃避式的处理办法,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很多人折腾了一圈发现:换游泳池解决不了不会游泳的问题,自己只是在不同的泳池中,循环往复。

为什么到最后,很多人发现自己是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动?

因为, 没有深度活过的人,是躺不平的。

就好比,一个人酣畅淋漓地度过了一天,你把身上的劲儿都使出去了,晚上休息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放松躺平;但一个人白天过得犹犹豫豫、拖拖拉拉,非常不痛快,到了晚上你也很难轻松入睡,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难受。

想要破除焦虑和内卷,我们首先要找到卷的根源,从根本上去寻找答案。

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会卷得这么痛苦?

01 社会时钟,让我们心生疲累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世俗规训中,我们思维中只形成了一种活法,小时候我们把考个好成绩、读个好学校作为评判标准,长大了又将升职加薪、结婚生子、买车买房当成了人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藤,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指的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的一生根据时间顺序安排好,我们要按照这个时间表来度过各个人生阶段。

通俗来讲,就是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

在统一的社会标准下,我们就像被困在一个时钟里,要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

18岁,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好工作;30岁前,该考虑结婚生子了……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按部就班地活着,被父母、学校、世俗规则教导着,被社会的期待推着往前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思维认同让我们逐渐脱离了自身的感受,忽略了自我意愿和感受,让我们活在“社会时钟”指向外界的期待和价值体系上,卷生卷死。

另一方面,内卷带来的高度竞争、同辈压力,让我们又不得不遵循着“社会时钟”,一边焦虑剧增,一边又不停地逼迫自己往前走。

然而, 越是遵循着“社会时钟”,我们越丢失了自己,越容易心生疲惫。

正如弗洛姆所言: 现代人误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02 创造性的生活,才是摆脱内卷的最优解

如何破除内卷和焦虑呢?

答案很简单: 创造性地活着,是破除内卷和焦虑的最佳答案。

什么是创造性活着?

就是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做顺应自己内心的努力,找到自己的热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才能深刻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克特也曾说过, “顺从是疾病的开始, 创造性是幸福的源头。”

那么,如何顺应内心,找到自己的热爱?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各种举例分析,理性筛选,而是遵从自己的感觉。因为,往往思维会是问题,感觉才是答案。

因为理性,会权衡利弊,考虑投入和产出;但感觉,是你对一件事物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靠感觉来做判断,可以帮助你找到真的能触动你,和你深度相关的事,你真正热爱的事。

人和人之间最大差别,不是天赋,不是背景,而是你是否做了对的选择。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高手敢于追随自己的心,听从自己的感觉,去追逐自己热爱的事物,不顾一切。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正如乔布斯曾说过: “人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气,跟着自己的心和直觉前行。”

去年,我和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先生也有过一次交流。他和我说,作为巴菲特的儿女,他学到的一件很珍贵的事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全情投入其中”。

当你真的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局面被打开了:你的能量,不再只能被动变少,还能主动变多。

为什么?难道做热爱的事,就不会再有焦虑、自我怀疑、孤独这样的精神内耗吗?

当然不。热爱,并不能使事情本身变得更容易。焦虑、自我怀疑、孤独…这些该遇到的难受,可能还是会一个不少地出现。

但热爱,能使做事情的人变得更有力量。

为什么有的人面对情绪内耗,总可以迅速恢复?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昨晚刚哭完,白天又能接着卷?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斗志昂扬、能量饱满?

是因为,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靠你的心、你的感觉找到的那件你热爱的事,是最真实的,所以那些做着自己热爱的事的人,也会生出最真实的存在感、目标感和使命感。

这些“感”,不会被挂在墙上、印在手册中、写在融资PPT里,但却会一直在你心里,你内心的渴望与现实有链接的时候,会源源不断地帮你生出新的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永远有能量,永远在路上。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如果说,热爱可以解决你的内耗问题,那么专注就可以解决你的体验和效率问题。

因为当你专注于自己的热爱时,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还能获得幸福和愉悦感。就像维克多·弗兰克说的, “你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

这也是我们说的“心流”,它是让你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专注而沉浸其中,可以浑然忘我,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比如,看一本书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跑完十公里,挥汗如雨却无比兴奋......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我在打游戏,刷视频时也挺投入忘我的,那算不算心流呢?算,但这只是一种低品质的心流。

是的, 心流也有高低之分。

所谓高品质的心流,它是我们身、心、灵完美融合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一”,是你在全然专注的状态下 ,你的能量、潜力和创造力都可以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境界。

为什么世界舞王迈克尔·杰克逊会说,“我不是在跳舞,是上帝通过了我在表达,我只是通过音乐和舞蹈享受了那份天人合一的喜悦。”

他其实描述的就是高品质心流,所带来的高峰体验,那一刻的美妙,仿佛与“神”相遇。

所以,我自己特别喜欢一句话,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心流,其实就是深度链接的产物。

一个人能够获得的心流品质,决定了你人生的境界。那我们该如何获得高品质心流呢?

01 减少能量切换

首先,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高效就是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一边写方案,一边查资料,一边回信息,一边还能听听音乐、放松身心……

这其实是错误的。

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它只能一项一项地处理。

因此,当我们同时做ABCD多件事情时,会怎么样呢?

实际情况是,大脑先集中处理A,然后切换到B,再切换到C,再切换到D……所以,当我们的注意力切换频道的时候,就会耗费大量的能量。

即使是最简单的“多任务处理”——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也是耗损的。

2019年的一个研究表明:这种工作方式,会让人的创造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所以, 想要获得高品质心流,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注意力,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当我们一直专注的时候,切换频道的耗能不仅被去掉,随着专注时间的提升,产生的功效也会呈指数级提升。

实验表明:当你的专注力持续 20 分钟,功效是比两个10分钟拼凑起来,还要高出1倍的。以此类推,如果你能持续专注40分钟,功效就是4个10分钟拼凑起来的4倍......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持续专注一天,和你不断地走神,把很多碎片时间拼凑起来,效果自然是不可相提并论。

人的专注力高低,不仅决定了心流的品质高低,也决定了最终的成就高低。

所以,如果你有好几项任务要做,还想要保证高品质的心流体验,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给它们排一个序,把时间分解成多个阶段,在一个阶段时,只专注做一件事情。

直到它告一段落了,再做下一件事情。

02 利用正负反馈

心理学家米哈里在《心流》这本书中,提到了心流产生的3个要素,其中有一个就是及时反馈。

当我们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要得到什么结果时,及时、准确的反馈,可以更加激发出我们从事这个行动的强烈动机。

所以,目标最好可以量化,便于提供正负反馈,正反馈是让自己知道,如何离目标越来越近,负反馈是让自己复盘、总结和修正。

在正负反馈的帮助下,自己注意力的投入也会越来越高,当注意力近乎100%的时候,高品质心流就发生了。

当你能找到获得心流的方法论,这会比给你100万还要快乐。

因为,拥有高品质心流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控时间和空间,甚至超能力。

举个例子,对于普通人而言,篮球框可能就那么大;但对于科比、乔丹这种级别的人来说,篮球框可能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怎么投怎么进,可变大也可变小,这是不是就轻松掌控了空间的变化?

再举个特别的例子,《最强大脑》中有一个“水哥”,叫王昱珩,他可以从520杯同质同源的水中,一眼辨别出最开始看过的那杯水。

我曾经请教过他怎么做到的?他告诉我,方法很简单,你如果能掌握你也可以。

他说,当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下,他可以瞬间关闭思维、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在注意力百分百集中在视觉上时,可以达到显微镜级别,看清水中的微观分布状态。

这显然也是进入了极致的心流状态,但我们普通人很难瞬间关闭五感,更难保持注意力的百分百状态。

所以,你看, 当你能拥有高品质心流时,你的能量、潜力将可能被无限激发,你对事物的感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你能随心所欲支配心流时,成功也会变得只是附属品。

03 心流的可复制方法论

掌握了心流的产生,那么是不是也有可复制的方法论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这种锻炼注意力的方式,加强我们对注意力的掌控,来抑制“走神” 。

日常我们也可以用“建立关联”的方式,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因为大脑有一个特性:喜欢把两样东西联系起来,建立起快速的反应。

比如,如果你习惯在沙发上看电影、打游戏,那你在沙发上读书、工作就很容易分心,因为大脑对沙发建立的关联是“休息”;相应的,当你习惯把书房、咖啡厅变成你的工作场景后,你也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些日常的惯例,来帮助我们快速启动做事状态。

比如,吃完饭午休后,泡一杯茶,再开始工作。

那么久而久之:“泡一杯茶”就会成为你启动工作状态的一个触发器。一旦你泡一杯茶,大脑就会知道:下一步,该开始工作了。从而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

同样,你可以用任何简单易行的行为,将它跟做事之间建立一个联系,从而帮助自己进入快速心流状态。


不要贪图思维的快,忽略行动的慢。


在全然的专注状态之下,能够看到世界的根本性存在。

我记得,波斯诗人鲁米有一首诗,他在讲一只蚂蚁扛着一粒麦粒走过一个麦垛,他对这个麦垛巨大的存在视而不见,他觉得他扛着的那个麦粒就是全然的存在。

一开始大家不懂,以为在嘲笑蚂蚁。实际上把麦粒当做一个全然存在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个全然的境界里,触及到真实的存在。

所以,任何一个事情都具备无限的意义,当你的注意力百分百地放在这儿,你拿出自己的全部本真和他相遇,你其实都遇见了存在。

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01 尊重基本规律,走正道

现在,职场上特别流行说那个事情高大上,那个事情低级。比如说送外卖不够高级、流水线工人很无聊,家庭主妇没有意义等等。

很多时候,这些“世俗审视”“居高临下”的定义,让我们以为做的事情不够高级,觉得全然投入,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

但其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我执”可能会让你遇到许多陷阱。

比如我发现身边有很多人,智商特别高,和他们沟通觉得非常聪明。但是这些人喜欢走捷径和旁门左道。

曾经有个来访者,自说智商160,他想赚大钱,就观察李嘉诚的办公室、马云的办公室。通过风水看他们,他特别喜欢风水、八卦、易经,他认为李嘉诚一定有个风水师,是李嘉诚的大军师。

他总是研究这方面的东西,结果这辈子却一事无成。

我们要知道, 任何事情,都有一些基本定律,比如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百炼成钢等。你按照基本规律做好基本功,走正道,结果只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0

2 思维和行动的极大差异

我们成长过程中,还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是: 思维和体验存在极大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思维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比如,在想象中你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就像孙悟空一样,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去西天瞬间就到了。

但体验是什么?体验是实际行动。

就像唐僧,要向西天取经,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还要有白龙马帮他。不仅要长途跋涉,走十万里,路上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但是唐僧可以取得真经,这也是真正做事的逻辑,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和修正,最终功德圆满。

所以, 不要贪图思维的快,忽略行动的慢。

当然,思维和行动差异中,另一个极端是:害怕于想象中的困难,却不敢付出行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