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北大荒。静谧被空中盘旋着数架无人机打破,各种巨大带着轰鸣声的设备正在田间穿梭。这与传统的手工作业完全不同,现场没有农民。当天,汇集国内外十七家头部智能农机企业,44台/件农机设备,成功演示了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农业现代化作业,覆盖农作物从春到秋的全作业过程,均实现了无人化农机作业。
作为中国房地产头部企业,碧桂园布局现代农业引发关注,而杨国强近期又写下《梦想中的碧桂园农业》,意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而奋斗。他说:“无人农场在全世界大规模推广应用,用最先进的自动化农机具在一望无际的田地中不停运作,打造机械播收、加工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达到综合投入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贡献。”
很明显,碧桂园要做现代农业和无人化农场是“跨界”,与房产主业相比是否显得“不务正业”?现代企业跨界的很多,进入全新的产业,从零起步有机会也有风险。这家公司大张旗鼓的“跨界”现代农业,除了因为情怀,到底有什么玄机?
无人化农场的现在和未来
在发达国家,因为地广人稀,大面积的农田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种植、维护、采摘,比如飞机喷洒农药、机械化收割等,大大提升了产量和效率,相对现代化的农场大规模采用机械化农机进行生产是其标志。中国是农业大国,虽然播种面积大,但真正的建设无人化农场,且超过万亩规模的,不仅在国内,放眼全球也是首例。
从技术角度,无人化农场的实验在各个国家都有小规模尝试,但小规模实验与正式投入使用是两回事,想要把无人化农场正式投入使用,涉及的技术极其复杂,需要融合传感、精密导航、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等。
比如:想要得知单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数据、卫星定位、轨迹;通过各种设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田间空气温度与湿度、作物长势、病虫草害预警等信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密导航对各个不同设备进行作业协同、数据可视化呈现、通过算法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参与等,考验的是平台数据处理分析、智能决策能力。位于七星农场一侧的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中心和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管理云平台,30个显示器组成巨幅电子大屏可以完整呈现演示实况,每一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作业数据、卫星定位、作业轨迹等信息都能实时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坐在中心办公室,即可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内进行自主生产作业。
英国、美国、以色列、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构建无人大田农场、无人猪场、无人渔场,智能化、无人化耕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很少,无人化农场的优势是通过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各个国家纷纷掀起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竞争,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的“痛点”,无论国外和国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但人口不断增多、食物供应压力增加是全球面临的问题,现代无人化农场可以完善生产标准体系,最终通过无人化作业把农业生产“工业化”。
事有利弊,现代农业发展之后,无人化作业的大规模普及,中国国情带来的隐忧在于:占据中国人口基数较大规模的“农民”,农业人口是否会失业?他们将何去何从?
解放之后,中国迅速的从农耕社会进入现代城镇化社会,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而中国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农业生产的问题也就暴露,不少地区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农田大面积抛荒,年轻人有故土而难回,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种地收入“靠天吃饭”且收入不算高。
在考虑无人化是否导致农民失业的问题,我们的眼光要放的更加长远:汽车的发明可能不需要马夫,但诞生了新的司机职业,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马夫消失了,社会却进步了。目前国内农场正在兴起,通过政策,农民可以把多余的农田,通过集体承包的方式,流转给农场生产,每年获得一定的收入。
对于年轻人而言,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无人化农业背后也需要人才的管理,年轻人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知识回乡陪伴家人,无人化农场依旧需要人管理和辅助,地缘性农民找份工作并不难,不是不需要农民,而是需要更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农民”,所以无人化之后,前景会更好。
碧桂园为什么要做现代农业
碧桂园无人化农场到底有多“飒”?在无人化农场现场,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隆驶向远处的稻田。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贮就显示已经装满。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大约90秒后运粮机显示已经满仓,很快自主转弯掉头回仓,这么有科技感的画面,就真实出现在北大荒。
无人化农场的作业效率和科技感令人惊讶,碧桂园要做农业背后的因素也是隐藏在全球的重要农业问题之一:粮食危机。近期联合国发出警告称,全球现在正在面临50年来最大的一次粮食危机,数据显示,中国的谷物自给率超过了95%,小麦和大米这两样主粮早就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之前发布了一组数据,中国在2019年的时候,谷物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4%以上,总量6.64亿吨。
但粮食不仅是谷物,中国仍在进口大豆和玉米,而中国的农业问题也面临众多痛点,
目前我们仍然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有2.6亿多农户,其中2.3亿是承包户,想要他们过的更好,不仅是城镇化,而是农业的现代化。数据显示,我国40%的耕地由280万家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另外60%的耕地则由两亿多农户经营,小农户生产投入成本高,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收入也不高。
中国的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并不高,但技术转化能力还需加强,在技术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60%,而发达国家是80%左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至40%,而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一倍。
农业现代化,无人化农场意味着机械化程度更高,而目前我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农场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提质、增效、降本,碧桂园深度跨界现代化农业,通过规模化可以解决目前农业存在的问题,碧桂园做农业不仅是解决了农业的经济问题,也是化解目前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尝试。
无人直升机演示田间喷洒农药,该机型在载药量和续航两项关键性能指标上都实现了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北大荒建三江和碧桂园农业联合组织实施的这个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规模最大、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最多、作业环节项目最全、无人化技术最先进、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无人化农场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将带动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加速发展,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将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从农业全产业链看多元化战略
碧桂园要做现代农业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与北大荒的合作也是提前布局,在今年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首次将关注点聚焦在了海外农业,提交了一份《关于大力发展海外农业、打造规模化无人化农场的提案》。
杨国强认为,随着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农业走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他看来,未来加快布局“无人化农场”应用场景,广泛应用农牧机器人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占据全球农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2018年,碧桂园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成立;2019年10月份,碧桂园农业控股宣布与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携手,打造大型无人化农场,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今年3月,碧桂园农业以3亿元收购了华大基因农业控股有限公司80%的股权,成为华大农业控股股东,结合华大农业的科技优势,继续布局农业全产业链。碧桂园农业并不是简单的做耕耙播收,也不是对农民和农业企业做简单的替代,而是想做高科技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