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下馆子、不敢随意吃火锅、不敢吃油炸食品……每次提起“地沟油”的话题,小编不禁泪流面面,说起来真不容易,我们是一代吃地沟油长大的孩子。
自从数年前人们意识到地沟油对人体危害极大,而且有可能无意中就被无良商贩使用在食物中后,对地沟油一年严过一年的管理和处置办法就时时牵动着民众的注意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再一次对构建“地沟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作出更进一步的安排部署,保障我们餐桌上的安全:
《意见》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要求餐饮行业及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等按照规定单独收集餐厨废弃物、肉类加工废弃物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建立相关制度及台账;
培育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企业;
鼓励企业探索在餐饮企业厨房、屠宰车间等关键环节安装摄像装备,追溯废弃物流向;
加快制定地沟油鉴定方法;
加大对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以及农贸市场、小餐饮、小作坊等的监管和巡查力度;
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等。
地沟油是城市下水道里静静流淌的“垃圾河”,这样的腌臜仅仅通过一夜的过滤、沉淀、分离,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清亮的“食用油”,还能低价销售、重返人们餐桌,其中所含有的主要危害物是强烈的致癌物质,这令民众不禁对眼前的食物感到毛骨悚然。
就在上月,有记者暗访发现,在河南郑州,正规餐饮企业被监管得确实越来越严,但仍有大量黑户违规回收厨房废料,他们甚至面对国家对地沟油的监管有恃无恐,牺牲着他人的生命健康,却坐拥着高额的“地沟油利润”——稍有规模的黑中转点,轻松月赚十几万。
可以想见,这样的事情只是如今地沟油的“冰山一角”。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源头治理,近年来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制售“地沟油”得到一定遏制,但与其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仍时有发生。
在中国数百个城市中,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有餐饮业的地方就有回收“地沟油”的,它在我们的身边无所不存在。
2010年,国家出台《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的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许可证。然而,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对于暴利的地沟油生意面前实在是“隔靴搔痒”。
2012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通知,对生产、销售“地沟油”的多种情况明确了定罪量刑标准。
根据通知,
涉及“地沟油”犯罪的,例如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或者明知是利用“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而销售的,又或者对于利用“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已经销售出去没有实物,但是有证据证明系已被查实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事实
的这几种情况,依照刑法第144条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
最高可判死刑。
当然了,也没有必要谈“地沟油”色变,因为当地沟油没有成为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时,被救一救之后还有可能成为“好油”的。目前,政府和企业都很重视地沟油的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后,地沟油的“二次转身”足以惊艳众人。
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研发成功“地沟油”制备选矿药剂的综合利用技术,这项技术可利用“地沟油”生产用于选矿的脂肪酸和脂肪酸钠,几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该项技术已开始在部分钢铁企业应用,它对于避免环境污染、降低选矿成本、减少食品安全威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3月份,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钻井液完井液研究所科研人员,经对地沟油提纯、改性和复配,成功研发出钻井液用生物油润滑剂,该润滑剂有利于保护地层,降低成本。2014年10月21日,该成果已在120口水平井钻井中推广应用,累计用量达700余吨。
2011年9月,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实现新的突破,他们对炒菜用过的油进行加工,为飞机提供燃料。“地沟油”变飞机燃油,成本猛增,但更高效、更绿色。而我国在2015年也首次成功使用生物航油进行载客商业飞行——加注生物航空煤油的飞机从上海虹桥飞抵北京,地沟油变“废”为“宝”,身价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