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V 电 影 的 第 1189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会 来,所 以 我 等
《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时长:06'00'' 星级:7.8
理想的学校教育
应该是什么样的?
模拟法庭之上,“学校”被置于被告席之上。这是一场对现行教育制度不遗余力的痛斥。
标准化考试制度对所有学生“一试同仁”。学生时代个人的价值,似乎仅被成绩就定义了。
一个班级,几位老师,数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为人师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是嗷嗷待哺的学生们难以实现的期盼。
你怎么能要求金鱼爬树,松鼠潜水呢?
在弊端毕见的教育制度和不理想的整体社会氛围下,原本应该成为孩子们灯塔的学校,有时却更像一套模具。
稳固、冰冷、强大
孩子们被套进模子里,一个个削成同一副模样。鲜血淋漓。
♥ ♥ ♥
学校教育究竟存在多少问题?
2006年2月份,英国教育家肯·罗宾森(Ken Robinson)在TED大会上进行了一场关于教育的演讲,一时引发热议狂潮,甚至数年后仍能在国内的微博上被一再讨论。
至今,这场演讲单是在TED官方网站上,就已有超过四千万的点击量。它的主题是:学校会扼杀创造力吗?
罗宾森为短片中的控告提供了更多证据。他提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里都存在相同的学科等级制度:数学和语言>人文学科>艺术。
而在艺术范畴内,也有音乐和美术>戏剧和舞蹈。
在“低等”项目上有天赋的孩子自然成了被迫爬树的鱼。
除此之外,每个人偏好的认知方式也有不同。
有人是听觉学习者,有人是视觉学习者,有人喜欢抽象概念,有人要在身体的律动中获得力量,比如擅长舞蹈而非坐下来学习的人……
而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无法关注到的。
这场演讲热议如此,正是因为
教育,永远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标准化”或者说“用一套模式对待所有人”,其实远非现代教育的所有罪名。
还有一项为人诟病的特点,是中外许多国家都共有的问题: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高分是为了更好地升学,上好学校、拿高GPA,是为了找工作。
其实无可厚非,但在照顾不到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大环境的氛围却有可能变得浮躁且功利心十足。恶性竞争、焦虑症、自杀、熬夜过度等等,都是可能导致的恶果。
在对自身最不确定的少年时代,经历着没有出口的困惑;
在刚开始探索人生的青年初期,所得到的指导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 ♥ ♥
差异化教育,可能只是一个绚烂的愿景
十八岁的时候读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当时尚年轻的作者在书中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教育的思虑。而我也一同成了忧伤且愤怒的年轻人。
“90年代的校园是令人失望的。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标准化的应试教育让年轻人越来越同质和乏味……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有那些集体忧伤和歌唱的兴趣,同时,可怜的个人主义却没有机会真正的成长起来,甚至滑向了极度自私的一面……”
后来再想起来,却觉得脸红。不是不再有疑问,而是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
优质教育能否实现,牵涉到的是期望和现实资源的博弈。
个性化教育固然最好,但是有多大可能性能够普及?
比起对已有的公立教育进行大幅改造,把教育带给更多缺乏资源的孩子是否更紧迫?
仅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提出要求,却忽略计划实践者、资源分配者的具体处境,着实是一种不够严谨的做法。
阶层分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独特的国情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调查和决策,而非单纯的情感诉求。
♥ ♥ ♥
我们要去往哪里?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不能把锅都背了。家庭教育、精神偶像的示范作用、友人的启发,一个人所经历的所有,都是他个人教育的一部分。
无法弥补学校教育所造成的缺失时,其他方的共同努力才是出路。而在信息资源最畅通的今天,一个不能忽视的概念,当属“自我教育”。
无论是近几年崛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平台(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如Coursera、Udacity、edX、可汗学院,还是各类资讯平台、远程课堂,甚至是传统的读书、互动小组等,都是过去几十年所不敢想象的资源。
有曾凭借自学十几门Coursera课程而成功转行的人,有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自我性格再塑造”的人,有以合理引导而帮助让孩子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妈妈。
关于教育,丘吉尔在二战结束时的这句话也可以对其进行注解。
永远要抱有希望,因为:
这不是「结束」,
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
不过也许,这只是「开始的结束」。
【今日话题】
你都用哪些方式,
来实现自我教育?
END >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