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一向擅长用琐碎的日常互动,以及平淡的镜头来营造空间中微妙的气氛。在观影时,你会觉得这段对话好像在自己和妈妈之间也发生过,或者是,厨房里的老婆婆忙碌的身影和自己奶奶是如此相像。在是枝裕和的故事里,你总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但是,正因为这种利用这种氛围让观众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的风格,令导演意图表达的东西难以用图片与文字的形式传递。我建议,也很希望你,在阅读完文章以后,真正去看一下《步履不停》这部电影,真正走进是枝裕和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小镇上的横山一家。电影开头便是老婆婆和家中的大女儿在为家庭聚餐准备食材。当女儿打算去叫父亲出去买牛奶时,老婆婆拦住她说,他不会去买的,爷爷不愿意让邻居看见他拿着购物袋的样子。
老爷爷是位已经退休的医生,却因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时时牵挂小镇诊所内的事务,他偏执地希望大家依旧叫他“医生”。
与此同时,由阿部宽饰演的儿子亮太带着妻子和小男孩赶回家。亮太对于此次家庭聚会并不热情,早已计划好回程的时间。
在老婆婆对女儿发牢骚的话中,我们得知原来亮太的妻子是一个丧偶的寡妇,孩子是她与前夫所生。小男孩安静内向,对亮太直呼大名,叫他阿亮。
在回家路上,亮太对妻子说,自己是次子。他上面有一个哥哥。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故事逐渐揭晓横山家的长子一直没有出现的原因。
亮太一家到达。婆婆的接待热情却又带着疏离。大女儿的孩子问亮太的继子,你亲生爸爸死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呀?小男孩回答,不记得,我太小了。
老婆婆在炸玉米天妇罗时,回忆起大儿子淳平在很小的时候曾经机灵地说,我们不需要自己买玉米,邻居会送玉米过来。大家一起回想起大儿子淳平,笑声连连,但笑声之下有着一丝隐隐的哀伤。
吃饭的时候,爷爷与聊天的众人唱反调,说寡妇带着孩子不好再嫁。爷爷对于次子亮太一家的反感和不接受,让气氛十分尴尬。
此外,爷爷同样不认同亮太的绘画修复师职业。一直被父亲打压的亮太不客气地回敬道:“我挣的钱足够维持一个寡妇的生活。”
女人们为了躲避楼下尴尬的气氛,到楼上看旧照片。姐姐翻到亮太小时写的作文。对继承父亲医院表现得毫无兴趣的亮太,居然曾经在小时的作文中写过“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亮太撞见姐姐在读自己的作文,生气地把作文拿走撕掉。
长子的遗照摆在桌案上,大家在前面跑来跑去,准备照全家福。爷爷赌气地不和他们拍照。老婆婆捧起长子的遗像,站在了中间。
在老婆婆回忆的叙述里,谜底终于揭晓,原来家中一直深受婆婆和爷爷器重的大儿子是因为15年前救人而被淹死。
老婆婆说,淳平走的那个晚上,正在擦鞋子,突然临时起意想去海滩。如果她当时说了一句什么,或许他就不会去海滩,就不会因为救人而死,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老婆婆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双干净的鞋子的样子。
老婆婆感叹道:他为什么要救那个人,那个人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提到已经不存在的长子淳平,所有人的言辞都谨慎又小心翼翼。是枝裕和把这种“不是滋味”的氛围拿捏得极好。斯人已逝,而死者却仿佛变成了一根贯穿所有人灵魂的鱼刺。
爷爷偷偷把小男孩叫到房间,给了他零花钱。爷爷虽然在表面不接受次子亮太和亮太的婚姻,但他的内心对于小孩子还是充满了关爱。
小男孩吃冰淇淋的时候被冰到,一直板着面孔的爷爷在这时却温和地说,没关系,你可以吐掉。小男孩没有吐掉,而是皱着眉头倔强地咽下去了。
爷爷问,你以后想做什么,小男孩说,钢琴调音师。爷爷问,为什么,小男孩说,因为我喜欢我的音乐老师。
爷爷说,我小时候我的爸爸生病,所以我想成为医生,但等我成为医生,我的爸爸已经不在人世了。
听到他们谈话的亮太生气地说,他不会成为医生的。爷爷说,我反正也等不了20年了。但爷爷的内心还是期望有人,有人能继承自己的医生职业,延续自己的梦想。
婆婆带着他们去给长子扫墓。在扫墓时,婆婆给墓碑上舀了一瓢水,喃喃地说,天气很热,这样会凉快一点吧。
扫完墓回家的路上,婆婆与亮太说起黄蝴蝶的传说,“有人说蝴蝶在冬天幸存下来,第二年会变成黄色。”
这个传说让婆婆认为,黄色的蝴蝶代表着亡者的灵魂,这让她想到已逝的大儿子,所以她每次见到黄色的蝴蝶,都会很伤感。
当年被长子救下的小孩已经长大,成为了一个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胖子。他在恩人的家属面前显得局促而拘谨,因为天气炎热而满头大汗。
爷爷背对着众人独自坐着,说道,这样没用的人,我儿子为什么要救他。
亮太一家留下吃晚饭,在晚饭时,爷爷说到事业对于男人的重要性,老婆婆说,然而你连儿子死的时候都没能在场。在饭菜的香气背后,有老人丧子后,无法消失的,隐隐的痛。
晚上聊天时,老婆婆和亮太说起了一名相扑运动员,却无论如何想不起他的名字。
亮太对母亲说,我们不要叫那个获救的人来了吧,他看到我们好像很痛苦。
笑意从婆婆脸上消失。她说,每年都邀请他来,他就不会在多年后忘记淳平的死。因为如果连可憎恨的对象都没有,我感到更痛苦,所以每年一次叫他来家里。如果他不痛苦,那痛苦的就是我们。
洗澡前,亮太突然对父亲说,大家一直拿来说笑的,那句很聪明的关于玉米的言论,不是哥哥说的,而是我。
他就这样与死去的哥哥争抢旧时光里的一句玩笑话。亮太知道,在父母心中,自己永远无法取代长子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他在辩白时是这样在意,却又如此徒劳。
突然,有一只黄色的蝴蝶飞了进来。老婆婆坚信着黄色的蝴蝶是已逝长子的化身,近乎疯魔地追着那只黄色的蝴蝶,嘴里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老人不顾一切追逐蝴蝶的背影,令人鼻酸。这一刻,她终究只是一个思念儿子的平凡母亲。在她的心里,她永远不接受心爱的儿子这样弃她而去。
突然,邻居打来电话说身体不适。爷爷很着急,却只能无奈地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医生了,还是叫救护车吧。
急救人员赶来的时候,爷爷想上前帮忙,却被救护人员认为是“无关人等”拦在了一旁。曾经小镇上颇有名望的医生,在此时此刻是一个滑稽又狼狈的老人,这一切令人格外心酸。
睡觉前,妈妈对小男孩说,你的爸爸虽然死去了,但却没有真的离开,他在你的身体里,他是你的一部分。
小男孩问,那阿亮呢。妈妈说,阿亮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缓慢地,坚定地,成为你的一部分。
深夜,小男孩自己走到院子里,在黑暗中坚定地说,我想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钢琴调音师,如果这不可能,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小男孩在旁人面前云淡风轻地说不记得爸爸的死,并且告诉爷爷他想成为调音师的原因是因为喜欢音乐老师。但其实他清楚地记得爸爸,并且独自在夜里坚定地说,想成为调音师,是因为想成为和爸爸一样的人。
与此同时,亮太在房间里拼起被自己撕掉的作文。
表面上坚决不想继承父亲医生事业的亮太,在深夜粘贴好小时发誓要“成为医生”的作文。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最终都没能变成理想的大人?
第二天清晨,亮太一家启程回家。刚刚上了巴士,亮太就如释重负地说,新年可以不用再来了。
与此同时,老婆婆和爷爷走在回去的路上。爷爷带着期待说,他们下次来,应该就是新年了吧。
在巴士上,亮太突然想起了晚上与母亲一起拼命想却也没有想起来的相扑运动员。他懊恼地回过头去,然而车已经启动,开远。
他感叹道,我为什么总是慢一拍。
老婆婆与爷爷一步一步走上台阶,亮太的画外音响起:
这一切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就像亮太上了巴士之后才懊恼地想起相扑运动员的名字。
“我总是慢了一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影片最后,已经与妻子生育了自己的孩子的亮太,在多年后带着一家人去给哥哥扫墓。他像母亲当年做的一样,舀起一瓢水淋在哥哥的墓碑上,说,天气很热,这样会凉快一些。
回去的路上,他与女儿说起当年母亲讲给他的,幸存的黄蝴蝶的故事。
女儿问,这是谁告诉你的呢?
亮太怎么也想不起来,他说,是呀,是谁告诉我的呢,我有点记不住了。
是枝裕和的镜头平淡而细腻。他的故事中充满了不得已的离散、生与死的相隔、长不成理想大人的小孩,和充满了遗憾的大人。
故事中,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似乎在慢慢的消解,然而总是慢了一拍。
直到看见父亲被急救人员推开时落寞的神情,亮太才明白医生这个职业对于父亲的重要意义。
父亲去世之前,亮太一直倔强地说“我不会成为医生,我也不会让我的儿子成为医生的。”他最后没能来得及与父亲看一场球赛,也没能来得及告诉母亲那个相扑运动员的名字。
是枝裕和的经典构图——道路上,两对母子,一前一后。
影片最后,亮太与女儿说起母亲和自己讲过的,熬过冬天的蝴蝶会变成黄色。此时的亮太,与当年的母亲一样,将对死者的思念寄托于黄蝴蝶的传说。只可惜,当年的他不理解母亲的执念与哀痛,黄蝴蝶飞进来的那一晚,打开了门窗,让蝴蝶飞走了。
与带着渺茫希望与自我安慰的黄蝴蝶传说一样,亲子代际之间的温暖也会带着无法避免的伤痛不停传递下去,只是或许会慢了一拍。
总是要等到孩子已经长成了充满遗憾和伤痕的大人,父母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没有给孩子恰当的爱;
同样,也总是要等到父母或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才想起,原来在曾经的那么多时候,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点理解,或是多陪陪他们。
但可是,无论是爱人,亲人,或是机缘巧合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人,都会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啊。
缓慢的,坚定的,成为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