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国优才计划
欧洲最美微刊,用文化温暖人心,为中欧文化代言。 这里有你意想不到的人物,最深度感人的讲述,每天让原创好文滋养您向善的心灵,品味,内涵,情怀,全球100万优秀华人的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叮咚!新学期突袭,什么来了? ·  昨天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珈学周报|第149期:本周焦点&学情周报&《 ... ·  17 小时前  
江苏新闻  ·  一大学突然宣布:停招27个本科专业! ·  昨天  
江苏新闻  ·  一大学突然宣布:停招27个本科专业! ·  昨天  
武汉大学  ·  爆改J人!进来领取武大定制计划表 ·  3 天前  
川大研究生  ·  川大研究生的一天 | 风景园林研究生的一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国优才计划

为什么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这篇文章让我心服口服!

德国优才计划  · 公众号  ·  · 2018-04-23 19:30

正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1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1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2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毛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 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现在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3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 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


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 凡事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人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说说。


4.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


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4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举个例子: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其实,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5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书籍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


他说,当我们拿起的任何一本书,有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善,或者说人道主义。我们读书时,会对书中的正面人物产生敬意,继而以其为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会学着做。学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读了很多好书,他很可能是个好人。


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书籍对自己的改变,在“底色”的层面影响了我。


习谈到中国的文化自信,那么,个人有没有文化自信?当然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就有许多人处于自卑的状态,哪怕他们成了有钱人、当了官,一谈到文化,他们就不自信了。


而我也接触过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谈某一段历史、某一个话题。


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出身不同、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无论你端盘子、开饭馆,或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书就摆在那供你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