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非常多的人在后台询问老师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写个短文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想找心理老师做咨询,并不是难事。如果真的想去找,手机上网、电脑上网,医院询问,总归能触及到这个领域。
但依然有很多人在问而不是去找,是因为他们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我的蜕变大,所以我的老师就是最好,他就是唯一能提供帮助的老师。
可惜,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
心理咨询师是人啊,有性格的差异,有方式的差异,他们不是机器。咨询师和咨询者之间是否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是需要不算试探和磨合的,是要跟咨询者能产生一定化学发应的。
从根本上来说,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只能自己试错试出来的。
这个功课绕不开,不能依赖我提供一个名字,然后打电话去预约咨询,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02
我自己当初萌生了心理咨询的念头,是经历很多步骤的。
最初是想自己解决,当时我去知乎上把心理咨询的很多帖子都看了一遍,还买了不少心理学的书。这期间大量知识的吸纳,有助于自救,至少我可以靠自身力量,解决细碎的小困惑。
还有一点,在知乎上看各类问题答案的时候,本身就会遇到一些不错的持证心理咨询师。这时候可以系统地去看他们的回答,也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真正巨大困惑靠自救是没用的。因为我阅读也好,吸纳知识也好,都建立在固有的思维体系下,我的好恶,我的理解能力,都是由原生的思维体系指导的。
我之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烦躁和困惑,是思维体系上有巨大的问题,而我毫不自知。
要承认自己用了几十年的思维体系出了问题,太需要勇气的,这等于是自我人格的敲碎与重建,并且在重建的过程中,还要直面内心非常多不可预料的阴暗面。
“我竟然不是自己认为的那种人”这个念头的产生,会让人崩溃的。
我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揭开人格的面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做心理辅导,直到有一天,我非常笃定地跟自己说,要找老师面对面谈,人格面纱背后无论是怎么样的自己,都愿意面对。
这之后,我才开始各种渠道寻觅老师。
我从知乎渠道,跳转到心理网站或者app,就是类似在行,简单心理这类心理平台,豆瓣也有很多心理层面的小组,里面也
会提供非常多优质的渠道。我会仔细看渠道上那些持证心理咨询师的介绍,也会读咨询者留下的评论,用直觉来感受哪些老师比较合适。
此外,除了网站,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医院,三甲医院有咨询科室的,上网查一查,或者去医院护士站问一问,都不麻烦。
我相信后台大多数询问的朋友是有搜索能力,之所以反复问我,我懂你们的心结,就是怕遇到江湖骗子嘛,即便是持证的老师,本身的功底也是参差不齐的,怕花了钱还遇人不淑。
你们怕,我当年也怕啊,但这事情只能自己去试错,我从不同渠道约了好几位老师做单次的咨询,面对面沟通的过程就是很好的观察,对比之后,靠直觉定老师。
任何行业都有江湖骗子,都有负面新闻,都有上当的小白血泪史,如果因为怕这个,怕那了,那最后会发现,什么都不能做了。
这里插一句,我有一个心得,当我们遇到抉择难关的时候,感觉无论怎么用理性思维去分析,都很难下决定的话,那么就勇敢地把决定权交给内心的直觉,那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
03
还有个误区很,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咨询,就担心效果不好。这不就跟没有咨询过,却偏偏说咨询是心理算命,一样的嘛。
大家一定要知道,咨询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咨询老师和咨询者合力的结果。
如果咨询者带着抗拒敌意情绪去咨询(比如被别人逼迫去的),或者内心深处认为咨询就是心理算命的话,咨询是很难推进,也不会有效果,他和老师之间连信任无法建立,后面根本没发深入揭开面纱了。
如果咨询者带着一味求助的想法,把咨询师当作救命稻草看待,任何困惑都指望老师给出答案,这也很难看到效果,反而会陷入到一种怪圈里,反复就某个问题,一直绕啊绕。
在我的理解中,心理咨询像是一次彻底的心灵打扫,咨询者内心覆盖了非常厚重的痛苦困惑纠结的灰尘,他自己无力去清扫,看不到本性。老师是辅助来清扫这些灰尘的,他会通过很多方式,让我们一点点看到这些灰尘是如何累积起来的,以及灰尘下面的自己原来的本性是怎样面貌。
这整个过程中,最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咨询者本身,就比如老师做拂去灰尘的动作时,咨询者不能无动于衷,当做看不见,需要自己也一起参与到拂去灰尘的行为当中,并且跟老师互动和探讨。
好的效果,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到最后,咨询者会惊讶的发现,那些困扰着自己无数年的问题,并不是老师给出了答案,而是自己发现了答案。
04
关于费用呢,这取决于咨询的推进程度,关键还是看合力带来的效果进展。
我咨询的周期是半年,每周一次,总共做了22次,算是进展非常快的咨询者了,但代价是,半年的心力耗损非常大,每周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反思咨询中发现的问题。那段时间公众号都处在半荒废状态,长期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能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