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销售形式最早在国外兴起,近几年在国内才逐渐走红。Rocco是一名在成都生活了8年的外国人,他在成都创立了“八点以后”小程序用以售卖“剩菜盲盒”,平台日交易额达2000多份。此外,市面上比较主流的还有“米粒盒子”“惜食魔法袋”等不同平台。年轻人纷纷建立群组,分享自己购买的惊喜盲盒。(3月24日 《封面新闻》)
“剩菜盲盒”并非指剩下的饭菜,而是指商家将临期或当日未售出的食品,以随机组合搭配成盲盒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它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在二次售卖的过程中也践行了环保理念,减少了食物浪费,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消费潮流。
据Rocco所说,“八点以后”的活跃用户高达30多万,每日的平台交易量也多达2000多份。平台运行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减少碳排放约190万斤。
实际上,“剩菜盲盒”以环保名义绑架消费选择,利用了消费者“拯救地球”的心理。其背后可能隐藏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物轻微变质、与正价商品存在食材区别、分量差异等。并且盲盒具有开封不退不换的特性,所以我们更需要谨防某些不良商家利用“剩菜盲盒”故意生产过量食品,再用低价引诱消费者承担食品安全风险。
同时,盲盒因其趣味性和廉价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进行购买。在盲盒娱乐化的市场现状中,也要警惕消费者为了拍照打卡购买多余盲盒造成食物再次浪费。因此,公众在购买“剩菜盲盒”类似产品前,一定要区分好冲动消费和环保消费的概念,不要因为其廉价就过度购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理智进行消费。
当“剩菜盲盒”被打上“拯救地球”的标签,商家也利用了人们的环保心理变相地在“消费地球”。与其争论“剩菜盲盒”是否环保,不如立即行动。打开冰箱清理被遗忘的食材,用一顿“无盒”晚餐证明,真正的环保并不需要被包装成“惊喜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