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得福学盟
致力于为中国年轻父母传播华德福教育理念,将更多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分享给大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漳视新闻  ·  晚上9点半停止写作业!福建一地最新通知 ·  昨天  
中国教育报  ·  解码《纲要》⑧ | ... ·  3 天前  
萧山网  ·  好消息!这笔钱涨了! ·  2 天前  
黄冈日报  ·  好消息!这笔钱涨了 ·  2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3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得福学盟

龙应台:学校教育,该教却没教的有2件事

华得福学盟  · 公众号  · 教育  · 2020-11-09 16:35

正文

【精彩导读】

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学校是否教了你?

【作者简介】 龙应台,台湾前文化部长、女作家

第一,学校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

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学校是否教了你?

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做个人修身的“独思”,它同时不允许学生有独处的空间。学生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难有空间自己对自己检讨、探索、深思。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至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

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学校教了你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在不在课程里?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拼。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

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导,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他真是这么说的,而且极其严肃。

我想,如果医生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要有所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