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别人不尊重你,记住这9个字就赢了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如果一场大雪不能告诉你,你终有一死丨周末读诗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放弃名人推荐?大型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率先取消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一份书单:来自2016傅雷翻译奖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1-29 09:12

正文

“没有翻译家的智慧,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读者,我们就好像世界文学璀璨星空下的盲人。”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今年是傅雷先生(1908-1966)逝世五十周年。傅雷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当然也多有翻译作品。 他所翻译过的巴尔扎克、伏尔泰和罗曼·罗兰的著作至今被视为佳作 。关于翻译,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倘若认为译文的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统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者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因纪念这位伟大的翻译家,也为了促进法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自2009年起,法国驻华大使馆设立傅雷翻译出版奖 。每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出中国出版"文学类"及"社科类"法译中最佳著作各一部,并自2013年起设立"新人奖",以鼓励新一代年轻译者。


今年,入围第八届傅雷翻译奖的作品共有12部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严谨且富有创造性,是真正可以让法兰西文学在中国焕发光彩的文化载体。


最后,傅雷翻译出版奖授予了 两部在中国出版的法译中翻译作品


1. 文学类奖项授予《刺槐树》,克劳德·西蒙著,由金桔芳翻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2. 新人奖授予《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西尔万·泰松著,由周佩琼翻译,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3. 而今年的人文社科类奖没有评出获奖作品。


下面,读书君就为大家奉上今年入围的12部作品,先睹为快啰。



文学类

《刺槐树》

作者:【法】克洛德·西蒙

译者:金桔芳

这部小说横贯遥远时空,从马达加斯加到比利时,再到西班牙和莫斯科,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


作为“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创作这本小说时,西蒙的写作手法已是炉火纯青。 小说中那株百年刺槐生长在法国南部的一座花园里,书名也由它而来。


多年前,一位祖辈经历败仗后在这栋房子里自杀。同样在这里,一个女人度过了少年时光,与一名军官相遇并结婚,因为男方出身于汝拉山脉地区一户农民家庭,不为人看好。1914年,丈夫离家参战;25年后,儿子因为另一场战争也踏上征途。经历1940年惨败之后儿子回到家中,在窗边看见院里的刺槐树,微风吹拂,树叶轻摇。他提笔开始写作。


《距骨:逃亡的少女》

作者:【法】 阿尔贝蒂娜•萨拉森

译者:王明睿

1957年4月19日,阿尔贝蒂娜翻墙越狱。


她成功逃出,但摔落在地时导致距骨骨折。当时她19岁,是于连·萨拉森——她未来的丈夫救了她。


他照顾她,她等他归来,一边练习恢复走路。同年他被捕入狱,她继续耐心等待,坚信会有重逢的一天。两人1959年2月7日结婚,当时她正在服刑。1964年,阿尔贝蒂娜o萨拉森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下《距骨》,这部小说记录了她的年轻岁月。


写作时她因为偷窃威士忌再度受罚。


《世界之道》

作者: [瑞士] 尼古拉·布维耶 / [瑞士] 蒂埃里·维尔奈 (绘)

译者:治棋

尼古拉·布维耶,他首先是个作家,然后才是日内瓦人、诗人、摄影师⋯⋯


十六岁时,努力“为学习写作而讲述旅行经历”的尼古拉·布维耶就很清楚,他想要游历整个世界,去发现生活的艺术。


1953年夏天,24岁的尼古拉·布维耶离开大学,与蒂埃里·维尔奈一同从日内瓦出发去旅行。他们六个月的行程成就了“旅行文学”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尼古拉·布维耶行文紧凑,不事辞藻,达到了很少人能做到的效果:他写出的是一部纯粹的游记,秉承游记的重要传统,记录发现与惊喜,思考身处于这个时代该以何种方式与人相处。


《外婆,外婆》

作者: 菲利普·托赫冬

译者:李雪

外婆,你的安静让这个世界显得聒噪和喧嚣,外婆,好想你再抱抱我。


你没有让我发现莫扎特、莎士比亚或兰波。你没有带我去看过戏剧或展览,没有社交晚餐,没有高级服装秀,更没有去蓝色海岸的度假。


但是因为你,我知道了要动手做事;因为你,我认识了在牛圈后面如长长的野草般生长着的生活,这生活像雨一样,酸涩而湿润。


菲利普·托赫冬在诺曼底的外婆潮湿又透风的房子里度过了童年的美好假期。 读者有幸跟随作者探访外婆的农庄,回忆那里的气味、感觉、画面、言语、日常习惯。透过这些令人动容的片段,他向读者描绘出依然温暖他记忆的温柔大度的外婆形象。



《星座号》

作者: 安德里安·博斯克

译者: 陆洵

法兰西学院小说奖和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双奖得主。


1949年10月27日,法航新客机“星座号”载着37名乘客飞向蓝天。次日,坠落在葡萄牙亚速尔群岛,无人生还。乘客当中包括世界拳击冠军马塞尔·塞尔当和天才小提琴家吉内特·内弗两位名人,以及许多普通人:一名女工,几位巴斯克牧民……他们彼此都很陌生。但从某种角度来看,错综连环的因果关系和令人乍舌的巧合接连浮出水面,给此次悲剧事件带来命运的意味。


《星座号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犹如一部调查空难的侦探小说,实际上则是通过每个乘客的遭遇来启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作者:[法]西尔万· 泰松

译者: 周佩琼

2010年2月至7月,贝尔加湖畔的小木屋,野外危险的自然环境,不时出没的野熊……以及冬季零下30度的低温!作者38岁,身体素质过硬,渴望孤独,带了一堆书和足量的伏特加、雪茄住在这里。


以上就是西尔万·泰松这本“隐居日记”的设定。他是个了不起的探险家,独特且富有魅力。西伯利亚可不是常人的度假首选,这也使读者有机会领略这种与日常所知截然不同的生活,分享作者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也正是这本书最特别之处。




社科类

《程抱一:走向开放生命的旅程》

作者:Madeleine Bertaud

译者: 李佳颖

玛德莲娜·贝尔托邀请读者初步阅读程抱一。


这位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作品紧紧围绕一个重要议题: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生存境况。


她希望打破人们长期的固有印象,这位法国作家(而不是“法语”作家)不仅仅在中法两国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真正的艺术家、诗人,他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交流的层面,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


《记忆之场》

作者:[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黄艳红等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



《论普世》

作者:[法] 朱利安 (François Jullien)

译者:赵鸣 等

朱利安,又译为余莲或于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及哲学家。


是什么使“普世”与“统一”这两个概念得以区别,同时又紧密相联?


朱利安试图深入阐释普世论在欧洲出现的混乱方式。因为从历史与思想史的角度检视,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普世是一个揉杂的概念,它植根于思想界与历史学上三个迥然各异的领域:以哲学与科学为代表的逻辑,以古罗马帝国为代表的法律,以及以圣保尔为代表的基督教。



《区分》

作者:[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刘晖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行走,一堂哲学课》

作者:[法] 弗里德里克·格鲁

译者:杨亦雨

弗里德里克·格鲁(Frédéric Gros), 1965年生,法国哲学家,30岁即成为教授,是法国中生代福柯研究的重要代表。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行走,他们从中获益良多:舒缓压力,融入自然……但是此外,行走还是一种哲学行为与精神体验。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文学、历史和哲学领域的代表例证:兰波与他的逃离,甘地与他的政治抵抗,还有康德在肯尼士堡每日例行的散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