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标准之争被经济学家称作“赢者通吃”,谁把住了标准,往往就把住了产业,把住了市场竞争主动权。
那么,标准化到底牛在哪?
说标准,先从概念说起。
所谓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
质量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
,
是规矩、准则,
国外的技术法规就类似于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就是标准化。
每年的10月14日被选定为
世界标准日,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纪念日。这一纪念日起源于1946年10月14日的这一天,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会聚伦敦开会并决定创建一个“旨在促进工业标准的国际间协调和统一”的新的国际组织——ISO。
每年的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我国各大、中城市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纪念会,紧密结合当年ISO的世界标准日的宣传主题,广泛宣传标准化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们的标准化意识。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因为飞机故障而损失的飞机高达21000架,比被击落的飞机多1.5倍;运到远东的作战飞机用的电子备件有60%在运输途中失效。这些问题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军事部门、工业部门和学术部门联合制定了统一的可互换的电子备件标准,随时可替代失效备件,为二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自此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更加注重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2700万美元的零部件标准化投入,节约建造成本7.89亿美元
在1998年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中,通过标准化大大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由此种类大幅减少,与前一级潜艇零部件种类相比,减少了80%。对零部件标准化仅仅投入了2700万美元,却节约了7.89亿美元的成本。
俄罗斯:标准化使俄罗斯飞机整体性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先进飞机
一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低速增长态势持续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推动标准化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国企业及各利益相关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维护和提升本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国际标准范围不断拓展。
国际标
准不仅限于传统工业领域,出现不断向、资源环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的趋势,体现出“国际标准无处不在”。如ISO先后制定了社会责任、组织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反贿赂、碳足迹和水足迹领域的国际标准,深刻影响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是国际标准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发展。随着
第四次工业革命
的到来,ISO、IEC和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均高度重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共同确定2018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 “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ISO成立了智能制造战略组,IEC成 立了智能制造评估组,还联合成立了ISO/IEC智能制造路线图特别 工作组。德国发布了第3版《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美国发布了 2.0版《增材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加快新兴产业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