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品橙旅游
品橙旅游——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海内外旅游咨询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图集|愿除旧妄生新意 ·  16 小时前  
武汉大学  ·  本命年!武大也属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品橙旅游

2024 旅游文创复兴

品橙旅游  · 公众号  ·  · 2024-03-17 12:08

正文


来源:鹏远说文旅


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投身旅游景区事业果然是无比的充实,天天忙的团团转,能够静下来写东西的时间越来越少,第二本书的收尾工作可能需要延迟一段时间。


今天聊聊旅游文创,是旅游市场上当仁不让的热点。


©摄图网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大概有以下实战专攻的方向: 规划设计、产品打造、市场营销、内部运营、商业管理、文化赋能 ,同样包含企业必须的财务管理,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包含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链条,并且催生出无数个第三方公司依附于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职业经理人,如能够精通一门,基本上不会失业,且越老越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业态的发展阶段参差不齐,但是整体呈现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局面,如后建的城市往往规划更合理、配套更齐全,后建的小区往往能够电梯直达、双气配套,后建的景区往往能一步就位,不必反复优化配套设施。


七个环节的发展现状如下:


规划设计 明显在走下坡路。规划设计业务在国内的城镇化过程中,享受过时代的红利,在人口下降、大基建越来越少的今天,规划设计院的日子并不好过。


产品打造 不断更新迭代。旅游产业链中需要核心吸引物,且需要不断迭代,因此专心做产品的第三方,只要具备迭代能力,就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


市场营销 核心是人才。事实证明,如果想通过营销工作快速拉动景区发展,需要引领市场的营销思想、经过磨合后的最优营销办法,以及亲身经历的营销市场经验,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注定拥有头部景区工作经验的高管是市场的香饽饽,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头部景区每个省份5—8家,注定了僧多粥少,未来景区想在市场营销领域快速发展,核心在于人才的争夺。


内部运营 是资历比拼。南北方向的景区对内部运营的叫法相同、理解不同,北方理解是内部管理,南方理解是景区发展,但是差别并不大,内部管理的核心是管人,因此是拼资历,大部分景区内部运营负责人,都是景区当仁不让的劳模,入职时间几乎伴随了整个景区的发展。


商业管理 是利益分配。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旅游景区的利益最大化,同时需要兼顾业态创新、市场规范、品牌授权等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统筹协调外部力量,逻辑思维能力要强。


文化赋能 是终极对决。当景区跨越了建设期、市场期、管理期后,基本迈入了头部景区的门槛,随即就进入了品牌对决,成为头部景区后,视野大开,对旅游的理解更深刻,对市场的反馈更敏感,在日复一日的饱和接待中,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长期保持这个状态,自己走过的路总会被复制且追上来,站在历史的长河上、时间的维度里,打造文化品牌是终极之战,是未来“头部景区”和“超头部景区”的屏障。


2023年,旅游市场经历了几乎全年的“报复性反弹”,现在回头再看,不单是报复性,3年时间虽然在家不出门,社会依然在发展,2023年旅游市场的火爆,很可能是未来五年的常态。


市场的红利,头部景区吃了大半,按照股票市场的习惯,每一波上涨的顺序,都有规律:先是龙头股上涨,随后蓝筹股上涨,最后垃圾股和退市股。旅游市场也一样,2023年头部景区增速爆炸,游客量翻两倍、翻三倍的案例比比皆是,2024年我判断将会是“旅游蓝筹景区”的快速发展期。


由于旅游市场的热点不可能也不会长期聚焦在某个点上,市场的热点将会从头部景区转移到“旅游蓝筹景区”,即年游客量50到100万左右、年综合收入5000万到1亿的准头部景区,这类景区市场定位很尴尬,大而不强,向上发展品牌比不上头部景区,需要有某个爆点能够穿过屏障,说白了这类景区往往处于瓶颈期。


对于这波普惠性红利,是“蓝筹景区”的一个机会,大概率增速会超过头部景区,即距离“准头部景区”更进一步,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做法,依然进不了头部景区的圈子,并不代表着头部景区就不发展了,只是红利的相对值下降了。


放在整个旅游市场上,已经过去了旅游资本大肆跑马圈地的阶段,市场整体处在市场营销阶段,且大众全民旅游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旅游市场蛋糕越来越大。


在这个阶段,能够提前布局的景区,就能在市场上拔得头筹,如中型景区提前布局文化产业、提前运营文化品牌,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起到降维打击的效果。


同时,民众意识的觉醒,对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想想春节期间各地博物馆人满为患的现状,看得出“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他是一股伟大的力量,能够推动中国的复兴,重回地球最强王国的历史地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凸显出了独特的竞争力,在最微观的旅游文创产品上,爆发出庞大的市场势能,据不完全了解,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大幅度提升,远高于游客增长速度和其他商品的销售速度。


今天就聊聊旅游文创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势。


旅游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好研究,从无到有的过程不足30年,不能说“无”,从市场份额极小到现在仅有30年,因此在15年左右入职的旅游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从你从业的那一刻,到现在,经历的事情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完全够用,时代发展还是太快。


了解文创,从文化产业开始,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2006—2012,布局阶段。


在文化产业的布局上,政策先行。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期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积极推进,制定出城市发展规划。2008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同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天猫旗舰店的博物院。


©摄图网


标识性事件很明显,但是旅游仍然是低频次行为,文创产业发展缺乏土壤,只能蛰伏。


2013—2015,萌芽阶段。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故宫博物院收到了台北故宫的影响,举办了一场“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文创设计大赛,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创意,接连推出了“奉旨旅行”行李牌、“朕知道了”纸胶带、“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产品,市场反响极佳。


2016—2019,爆发阶段。


2016年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国内旅游文创元年,我认为不够精准,应该是“博物馆文创元年”。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全国4526家博物馆中,被国家机构认定具有文创产品开发能力和产业规模的有2256家。


故宫博物院更实在未知领域疯狂探索,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与腾讯团队推出H5作品《穿越故宫来看你》、故宫12款彩妆等,截止2017年底,故宫文创已突破10000种,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期间,各地的省级博物馆开始帅先出战,摸着故宫过河,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大幅度提升,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020年至今,旅游景区进场,精彩纷呈。


2020年,我国经历了不可描述的三年,旅游秩序时而中断,期间是旅游行业深度反思的三年,各种线上会议、各种线上论坛,在这个过程中,加速了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发展,实名制购票也在这个阶段内大幅度普及。


期间,诞生了一系列以00后为核心的旅游行为,如山岳景区夜爬、特种兵攻陷某个城市等,为旅游行业进行了一次以市场为主导的“供给侧改革”,不管曾经多么辉煌,如果不跟00后“交个朋友”,就抓不到旅游市场的趋势。


文创产品成为了特种兵的新宠,特种兵们可以住帐篷、可以不买索道票拼脚力、可以搭最后一班车睡在车上,就是不能不买文创。


文创产品的市场,开始由博物馆覆盖到城市,再由城市过渡到头部景区,随后发现,“蓝筹景区”的销货能力似乎一点都不弱,在收入的比重中,头部景区文创产品销售额大幅度提升,“蓝筹景区”的文创销售在综合收入中的占比同样大幅度提升。


能“卖钱”这个消息快速扩散,旅游景区真正注意到了,文创公司捕捉到了,旅游主管部门也道听途说了,甚至一些南方的制造厂,做冰箱贴都需要排队了。


全民文创、万物文创的时代到了!


旅游景区通过文创这个点,赋予了景区年轻化的品牌,迎合了年轻人的市场;文保单位通过文创这个点,吸引了客流,提升了收入;文创街区等其他业态,通过文创这个点,提高了城市可玩性。关于文创产品的一切,逐渐开始了正反馈。


从市场角度来说,通常文创是又费时、又费力、又不赚钱,所以哪怕头部景区,也很少把精力放在文创上,当2024年游客群体进一步年轻化、游客消费习惯进一步迭代后,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级,是能够担负起景区新名片的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了市场上出现了规模非常大的文创公司,动辄和国内上百个景区深度合作,文创公司的综合收入能达到几个亿,为了能够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自己投资建厂,这在202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文创市场已经觉醒。


对于景区来讲,不管景区体量大小,必须做文创。


文创不像当年的玻璃桥、玻璃水滑,同质化严重且泛滥,景区没有感觉少点啥,景区有了感觉没啥特色,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是定制化产品,能够完美的与景区的核心产品元素结合,以一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呈现。


景区如何发展文创产业,我认为需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整体思路“拿市场换研发抢速度”


我本人学设计专业出身,做过两年地产设计,工作中也很专注的做文创,甚至亲自设计,后来发现,错误的认识会极大的减缓事物的发展速度。


由于自己有完整的研发能力,因此想全部自己做,却不想在旅游景区的核心工作还是旅游,而非文创,不能拿出大部分精力来做,自然效果不好。由于自己略懂各种工艺的制作流程和印前技术,对成本有基本了解,见不得文创公司赚钱,价格压得很低,降低了文创公司进一步研发的积极性。等于是我一个相对专业人员一通神操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给发创发展的速度降低了。


我本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任何旅游业态,如果想快速发展文创产业,必须“拿市场换研发抢速度”,文创产品初期的全年销售收入,可能不抵景区一天的门票收入,必须大幅度让利,让文创公司享受到销售的红利,才有更高的积极性进一步投入引发,形成良性循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