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题图:贝塔斯曼中国总部首席执行官
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管理合伙人 龙宇女士
投资人说按:秉承「数据是检验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华兴资本「VC/PE影响力投资榜单评选」再次强势开启。华兴资本携手投资人说,致敬有影响力的投资人,并邀请他们一起探寻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保持敏锐的判断。
2017即将过去,这一年里AI、新零售、互联网金融风口一波又一波,回望这一年投资人们是如何看待风口的,他们更看好哪些领域,什么样的创业者更受青睐?接下来我们会陆续推送【对话影响力】的相关内容,今天是十三期。
龙宇,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创始和管理合伙人。多年来带领BAI投出了包括易车、乐信、易鑫、蘑菇街、Keep、优信等多个明星项目。2017年BAI更是业绩卓越,迎来了寺库、易鑫、乐信、爱点击(iClick)四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2018年是BAI成立1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华兴Alpha有幸再次采访到了龙宇,试图探寻在这位「风投女王」辉煌的战绩背后,有着对行业和市场怎样深刻的思考。
采访龙宇是一个压力颇大的过程,因为她思维敏捷,常常会让采访者担心会跟不上她的思路;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很惬意的过程,因为她的每一个回答都会简明扼要指出问题的关键点,绝不拐弯抹角,让对谈进行的酣畅淋漓。比如当我们聊到时下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共享单车,即便作为摩拜的投资方之一,龙宇毫不回避,指出这一领域存在的资源浪费和无效竞争,同时也表示
「这个领域的合并,淘汰,乃至格局再定势必会出现」。
投出了十几个独角兽的BAI,在龙宇看来,并不是在
「挖掘」
独角兽,她认为,每一个机构都有机会去培养自己的
「家养独角兽」
,关键是要有勇气。
在刚刚揭晓的华兴资本2017年度「VC/PE影响力投资榜单」中,BAI获得「年度影响力VC投资机构」的称号。那么,龙宇对于今年创投市场有哪些独到的判断,她认为投资人最应该警惕的又是什么呢?
Q:从您的角度看,今年创投市场有什么变化?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龙宇:
今年创投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变化,如果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还是速度。
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一旦成为风口热点,就迅速的有极大量媒体的关注,极大量资金的引入,极快的行业发展。
即便我在中国经历了十年的投资生涯,也很少见到像这一年这样的情况。
Q:像这样的速度是这个市场发展的常态是吗?
这是健康的吗?
龙宇:
不一定,市场发展一定会有波浪形的前进,一定会有前进和迂回,一定会有调整,所以有的速度是水到渠成,有的速度是拔苗助长,我觉得在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个节奏的调整。
Q:那您觉得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BAI有哪些战略调整吗?会特别关注哪些领域?
龙宇:
我们还是一直在互联网金融商业领域去加注,同时关注消费升级,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主题。
互联网金融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领域,今年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法规,在这个行业的创业者的要求有非常快的反应速度。此外,今年相比于投资来讲,我觉得很多机构也许和我们一样,反而迎来了一个退出的大年,尤其是前半年。我们自己也有四起IPO的退出,还有好几起并购的案例,所以这一年其实退出给我们更多收获的感觉。要举例子的话,香港市场也是很值得关注,我们投的汽车金融领域的领头羊易鑫今年在香港让我第一次有了敲锣的经历。
Q:共享单车是今年不可忽视的一个风口,前几天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也有提及。BAI是有参投摩拜的,您觉得共享单车这个领域,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会有大的合并发生吗?
龙宇:
我只能谈谈大的方向,因为实在有太多变数了。
但是这个领域的合并,这个领域的淘汰,这个领域的格局再定和这个领域的重新调整式发展是一定会出现的
,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无效竞争,那么行业的梯次也在逐渐的拉开,巨头的参与也在逐渐划定边界和格局,所以我想一定会有。
Q:就共享单车而言,您是否感性上觉得是资源浪费,理性上觉得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何平衡理性和感性?
龙宇:
理性和感情跟共享单车这个方向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就是因为理性的分析,才发现说,共享单车真的是浪费,因为这样的重资产的打仗,实在是太违背了当时第一批想要做共享单车,或者想改变日常出行的人的初衷——让城市生活更高效,更清洁,更美好,更环保。这样巨大的资源浪费是非常不应该出现的,包括我曾经讲过的,在共享单车的残酷竞争过程当中,许多低端的制造业,又被重新带回了这个市场,我们早已经不生产的廉价自行车,居然在附近开工,而且是以每几分钟十辆车这种质量这种速度在下线,北京的天空如果这样的话,是再也别想蓝起来了。
因此我在想这是一个理智的过程,但是好在说共享单车的竞争,尤其的惨烈,尤其的鲜明,由于他在大街上也是有目共睹,而不像很多互联网产品打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连市民也痛心的看到了他的浪费,其实像其中摩拜做的非常好,尤其在国际化方面,在柏林的同事都告诉我说,近来在柏林的街头,都能越来越多的看到摩拜的共享单车了,但是他们会非常担心说,数量会不会过大,希望这一个投入,可以非常好的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出行的补充,我想行驶在过程当中,无论是企业、市民、竞争对手,都在相互学习,变的更加的理性,完全是用流量,用资本,用数量,用密度来打,这是一个不该取的方向,这是大家都有的共识。
Q:那您自己平时会骑共享单车吗?
龙宇:
当然会,我非常喜欢摩拜。我现在当然会骑共享单车,我也很认同这个方向,的确在改变大家出行的半径,我觉得是一种几乎要变成准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
Q:您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过Keep,这也是你们参投过的项目。很多您投资的项目,都会尝试成为深度用户吗?
龙宇:
我只能算是Keep的月活用户,而不是为他贡献日活,所以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我特别特别警惕,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个人爱好、个人产品体验作为导向
,因为我是一个母亲,所以应该投教育?这是坚决不可以的。我觉得其实去投资消费升级的方向,是要研究品牌内在的发展规律,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倾向,去作为投资的评价。
Q:个体处在社会之中,作为投资人,如何应对社会角色对投资偏好的影响?
龙宇:
一定会有影响,所以自己要特别的警惕,要知道投资必然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而你的感情是你无法避免的,所以一定要有放低小我,否则的话,投资人很容易变的主观狭隘起来。当前的人群分化越来越鲜明,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圈层跟区隔,你永远只能代表其实大众消费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生活阶段,还有年龄的原因,你可能会有点已经远离主流,你这个时候要格外的警惕把自己真的放在世界之外。
Q:做早期投资,一些投资人会讲,需要有想象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会比中后期更感性?您怎么看这一点?
龙宇:
怎么定义感性呢,感性就是形象思维,所谓的直觉。不见得你自己要是这样的消费者,你就有这个感性了,你比较容易流泪,你就比较容易被感动,不是这种。而是你有这样的敏感,你有看过上千个案例,你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或者研发出一些共性规律,比如一个品牌诞生的必经之路对应了创业者的某个素质,你保持了相对的敏感,所以当他们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可以快速的反应,这个感性跟自己动不动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天做一个文艺青年的个人感受是要绝对区别开来的。
Q:所以您定义的这种感性,更倾向是一种对项目的敏感。
龙宇:
我是想说,
对生活的情感,和对商业的敏感,是不相同的。
Q:明年BAI就十周年了,有没有计划一些特别庆祝的方式?
龙宇:
十周年听起来好像很长,其实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讲,真的是一小步,如果这是一个可以存续的组织,可以成长的企业的话。我想明年我们会总结在十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做了什么,如果真的有一个小小的庆祝的话,我们会庆祝这十年我们的成长,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我们所经历的10个IPO,养成的十几只独角兽,可能会在一起多多分享一下,我们互相的陪伴。
Q:您刚才提到独角兽,我们知道BAI也是很知名的独角兽挖掘者,比较想听听您这方面的经验,因为您如何在很早期的时候,就看出一个项目,一个企业,有具备成为将来独角兽的特质的?
龙宇:
我想很多投资人都认为他看过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将来有可能长成独角兽才投的,但是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和偶然性。我们投的独角兽当中有一部分独角兽是我们当时看到的,有一部分出身就是独角兽,有的独角兽是家养的独角兽,这是有几种非常不同的类型的,因此我不愿意夸大自己的判断力和作用,有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你的投资策略和方向,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平台和机构。比如在易车的体系里不断裂变出来的一些后续的企业,我们很早就知道,根据它的行业定位,根据它的业务资源和投资者的证明,它已经具备了成为独角兽的先天优势。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真正的想象力,敢于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高价位敢于追加,因此,我觉得我们有的时候不是挖掘到,而是真的是家养的独角兽,或者跟独角兽相遇。
家养的独角兽是不易错过的机会,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Q:其实一个项目在投了之后,可能不光是最开始对它有想象力,看好这个项目,在选择和它同行的时候,还要提供很多很多的帮助,可否给我们谈一下您在投后管理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龙宇:
非常多的基金都做的非常的好,我们在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因为我们的投资阶段,也渐渐在拓宽,我们从最早期的天使,现在到成长期的投资,甚至一些中后期的项目,都有涉足,因此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企业家,在不同领域,碰到的典型困惑和焦虑非常的不同,因此在谈到对投后企业的帮助或者管理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一事一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准确判断对症下药。
展开谈一下的话,我认为给企业最大的帮助就是互补的帮助。如果是在比较后期的企业,他可能真的需要的是一些上市辅导,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甚至是在更大的公众平台层面的自己的发声,自己的企业形象的塑造,危机公关的处理等等,这些是非常重新的。在早期的话,可能最基本的组织构架,团队建设和流程规范,对他们其实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总体来讲,作为一个投资人,要警惕给企业家洗脑传输,关于自己对一个产品,对一个业务方向,道听途说,根据二手信息来的非常多的经验,或者管的太细,太微观,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危险。
Q:要做到「帮忙不添乱」?
龙
宇:
一定要帮忙而不添乱,而且术业有专攻。
要相信只要是在创业中的企业家,他们一定比我们更好的优势,也先天的长处。作为一个投资人,你怎么能够把企业的一些内在发展规律,真正自己吃透,而且在这些方向上,也是与时俱进的去给公司带来最新的咨询和讯息。
Q:你提到要把企业的内在规律真正吃透,作为一个投资人,需要了解很多的行业,您是如何能够做到快速了解您所投的行业的呢?
龙宇:
快速学习能力,应该是每一个投资人的基本功,我们肯定希望形成一些行业的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看足够多的案例,找出规律和共性,而且即便是这样的话,也不要心存妄念认为你自己对这个行业足够的了解,最好还是要有一个抽象,提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些就像审美一样的能力。
最终成为一种共性的标准,他可以跨行业,跨阶段,跨年龄,你可以在不同的产业方向上,不同气质的企业家身上,不同的产品上,看到同样的美感,这些的特质,就让你觉得他们有机会做成特别伟大的产品,特别伟大的公司,特别基业常青的事业。
Q:您之前在采访中有提到说,你会欣赏特别聪明的创业者,今年您有遇到让您预印象很深刻的,特别聪明的创业者?
龙宇:
我觉得今年投的创业者都很聪明,如果说特点鲜明的话,这是忙碌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大概投了30多个新项目,尤其是早期,我们原来比较集中在中后的成长期多一点,早期的天使项目我们做了大概有十几个,在这个阶段,非常看创业者本身的灵气的。今年我们投了一批我斯坦福的学弟学妹,斯坦福学霸系的创业者都留给我很深很深的印象,看他们怎么能够学以致用,回到中国接上地气,我拭目以待。
举两个不同的例子吧,一是特别成熟有经验的原华润银行的老行长宋群,他做一个供应链金融方向的项目,对创业者的资源经验积累要求非常高,所以他会传递给你一个「老司机」的形象,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举重若轻,虚怀若谷,但是同时你会觉得他也是非常的审慎,稳重,犀利。此外还有一个90后的创业者,是个女孩子,叫新米,她在做一个基于内容生成的,90后及00后的社交平台,把内容的生产成本压到极致,用最简单的对话框的方式在创造小说,还可以加入图文,在西米的身上,你就会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特别闪烁的灵气,还有那种文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