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泡泡的根据地
生活爱好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工国际  ·  媒体关注|冰雪经济催生新机遇 ...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牛逼!就因为它,已经看不上2000元的飞*浦了! ·  2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新春征集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泡泡的根据地

创业者,请合理思考,合情创业

泡泡的根据地  · 简书  ·  · 2018-03-11 17:53

正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很多创业者第一次跟我交流的时候总是会这样说: “我现在万事俱备,只欠投资了”。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是为这个创业者感到高兴,而是会更为认真地与他一起审视他要做的这件事情,因为从我的直觉里,隐隐会感到他可能并没有想清楚这件事情的实现路径,或者说没有在创业伊始把战略想明白,甚至没有清晰的战略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创业的本质过程就是要做一件事情,然后在实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不断交换和积累各种资源,包括信仰,经验、资金、技术、团队、合作等等,最后终于凑齐了所有的资源,这件事情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如果把自己所知道的可利用资源看成一个直径为一米的圆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真正可利用的资源可能是一个直径为一百米的圆。信息的不对等和寻找资源的动力不足让我们忽略了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资源。

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说要立足当下,这是对的,一步一个脚印是创业中最不可或缺的态度。但是,思考战略的时候则不然。

战略这个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清代的学者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写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由此可见战略对于目标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试想我们以立足当下的态度思考战略时,通常是这样的步骤。我们认真梳理了自己所知道的并可利用的资源,也就是在直径一米的圆里地毯式搜索了一遍,然后把每一个资源和要做的事情进行了匹配,根据这些资源对要实现的这件事情进行了战略规划,并根据这个规划一步一步往下走,这叫从我出发。

这个战略规划合情但不合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件事情的实现,是有客观路径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事情虽会因为做的人不同使得路径发生一些变化,但并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举个例子,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摩拜还是ofo,滴滴还是快的,起点可能各不相同,但在逐渐往前走的过程中,总是会殊途同归。你去观察市场上每一个创业领域的前面几家企业,基本上最后都走向同质化。

尊重这冥冥中起作用的力量,其实就是战略的逻辑。

战略制定者站在制高点上,无法也不应该具体考虑每一个个体的特征。试想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毛主席和彭老总如果主要研究志愿军里每个士兵的家庭背景、骁勇程度、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来制定战略,估计今天就没有三八线了。

所以,在思考一件事情如何实现的过程中,不能站在自己的一米圆里,而是要从普遍意义上去考虑,即换了任何一个人来做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在战略的考量上,要尽量把个体对全局的影响减到最小。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要做的这件事,换了任何一个人来做,都必须找到大大才可以,那么你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找到大大,一个是放弃这件事,绝没有第三个选择,也绝不可能在苦苦煎熬中实现。

不同的事情的实现路径不一样,这个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阐述,此处不过多赘述。就举个例子。比方说创业者要做一个共享单车的项目,对于这类多数人都可以做的项目,要求迅速推广,抢占资源和市场,但是创业者如果从自身出发,认为依据自身能力和资源,只能在一个小范围缓慢积累,短期内财务报表比较好看,但是可能已经失去了未来的机会。

从我出发还有另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背后的心态其实可以抽象成这样,即我要做这个事,我要尽我最大能力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程度,这根本就是对事情本身的不负责任,这件事情怎么做,怎么是做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怎可因人而异,不去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好,这基本可以等同于缴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