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台所立
五重玄义,天台所立。
从名、体、宗、用、相五个方面,解说一经之根本。
“五重玄义”,这是经常听到的,不过五重玄义不是净土教家、净土祖师所列的,而是天台宗所立,是智者大师解释经典的一个方法。玄义的部分有五重,就是从五个方面来解释、说明一部经的根本义理。
是哪五个方面?就是名、体、宗、用、相。后面我们会解释这五个字的含义。
(二)讲家多取
简洁周延,讲家必用。
五重玄义非常好,我个人也非常赞叹。因为以智者大师这种智慧,他立下的这种解释经文的体例非常简洁、周到、圆满。
“讲家必用”,自古以来讲经的人都会用到这五重玄义,几乎没有例外。当然,有的人依华严宗,有华严宗说法的规矩,但还是依天台的多。所以,听人讲经,往往都会听到讲五重玄义。
今则故套含糊,学者畏难无味。
不过,五重玄义如果使用不好的话,也有缺点,就是“今则故套含糊,学者畏难无味”。就是成了个套路,只要讲经,往台上一坐,就是五重玄义——第一、二、三、四、五重。讲的人也没有把五重玄义到底有什么必要性交代清楚,也许是他自己没有表达清楚,也许是他根本就没有理解,“反正人家这么讲,我也这么讲”。
如果讲的人不能感受五重玄义的必要性,学的人就会“畏难无味”,感到很艰难、艰涩,没什么味道。
(三)五重略释
万物皆有此五:
“名”是名称。“体”是本体。“用”是作用。“相”是形相。“宗”如果就物体来讲,大致可以说是使用方法。
这五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不仅在解释经文中重要,我们在世间对一件事情的描述往往也离不开这五方面。
(四)以喻说明
比如一部摄像机,“摄像机”是它的名字,总要把名字说出来。如果不说名字,说“那个东西”,“哪一个?”“就是那个。”那谁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啊?“我今天遇到一个人,你认识吗?”“谁啊?”“就是那个人嘛!”这怎么说呢?没有名字,语言无法表达。所以首先要通过名相的概念,有所指代,才能表达清楚。
所以,名是第一个要说出来的。
有了名,必须要有它的实体,不然就是个虚名。比如“摄像机”是名称,那么实体呢?拿个实体出来。这是体。
有体就有它的作用。摄像机是干什么用的呢?照相机有照相机的作用功能,摄像机有摄像机的作用功能。如果拿出来的是玩具,不能摄像,就不能叫摄像机。
形相,比如摄相机,尺寸是多大,重量有多少,是什么颜色等等,形相有多种表达方法。这就是相。
宗就是它的使用方法。一部摄像机,要怎么使用来达到摄像的功能、功用,这叫作“宗”。
不管是什么东西,比如衣服、手机、桌子等等,都不能离开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交代清楚了,这个东西基本上就认识了。商家介绍产品、写说明书,也要有这五个方面。
佛教讲“万法”,什么东西都是法,这部经也是一个法,不过是用文字表达它的义理,但它也是用这五个方面来说明的。
这样通过具体的东西来说明,我们能感受到这五方面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