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助研空间
科研人员的空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韩志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15 小时前  
都市频道  ·  河南多地气温将飙升至15°C+!下周还有雨…… ·  19 小时前  
疯狂区块链  ·  你还没理解“钱的重要性” ·  19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今晚9点53分,记得抬头看!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河南拟新增5条城际铁路!快来看有没有经过你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助研空间

李建华等-SA:东亚陆缘白垩纪古海岸山脉的重建及古气候效应

助研空间  · 公众号  ·  · 2024-12-24 11:34

正文

造山带的地壳厚度和地形地貌,与造山过程密切相关,不仅影响着大陆的稳定性和构造演化,更与大气环流和降雨等气候要素密切相关。定量估算造山带的古地壳厚度和古高程,对理解地球系统过程,特别是构造、地貌和气候之间的互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典型的中生代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东亚东部陆缘为研究构造、地形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契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了安第斯式造山作用,导致东亚东部陆缘可能形成了一条海岸山脉,造就了“东高”地貌,与现今“西高东低”地貌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如何约束造山过程的古地壳厚度演变、量化“东高”地貌及其气候影响,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地壳厚度直接影响斜长石、角闪石、石榴子石等矿物的稳定性,进而控制俯冲相关中酸性岩浆的Sr/Y比值。低压条件下,斜长石稳定而角闪石和石榴子石不稳定,Sr相容而Y不相容,导致低Sr/Y比值;高压条件下,Sr/Y比值升高。因此,俯冲相关岩浆的Sr/Y比值可反映地壳部分熔融和早期岩浆分异作用的压力(即地壳厚度)。值得注意的是,岩浆后期的斜长石堆晶或分离结晶会导致异常的Sr/Y和Rb/Sr比值:堆晶会导致Sr/Y升高和Rb/Sr降低;分离结晶会导致Sr/Y降低和Rb/Sr升高。除此之外,地壳厚度还会影响地幔的部分熔融程度,从而控制弧玄武岩的Ce/Y比值变化。基于上述原理,前人基于近现代俯冲相关岩浆岩的Sr/Y和Ce/Y比值与实测地壳厚度(即Moho深度)的协变关系,建立了中-酸性岩浆岩Sr/Y和基性岩Ce/Y与地壳厚度之间的公式,并成功重建了科迪勒拉和阿巴拉契亚等多个造山带的地壳厚度演变。东亚东部陆缘发育大规模(> 200,000km2)与俯冲相关的晚中生代岩浆岩(图1),呈NE-SW向带状展布,是重建古地壳厚度演变的理想载体。本研究建立了华南晚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库,参考前人建立的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了严格筛选,排除了因斜长石堆晶或分离结晶导致的Sr/Y和Rb/Sr比值异常的样本(标准及方法见原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符合标准的岩浆岩Sr/Y和Ce/Y比值,重建了东亚陆缘晚中生代地壳厚度演变,结合重力均衡公式估算了海岸山脉的古高程,并开展古气候模拟揭示了海岸山脉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图1 华南大陆及邻区主要断裂、褶皱和岩浆岩分布图。右下角为东亚大陆构造纲要图

图2基于中-酸性岩浆岩Sr/Y(A)和基性岩Ce/Y(B)比值重建的古地壳厚度随时间变化图。实线为利用OriginPro®2024b获得的地壳最大厚度数值多项式回归拟合曲线

图2展示了东部陆缘古地壳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5 Ma),岩浆岩的Sr/Y比值逐渐下降,表明古地壳厚度从50-60km减薄到20-30km。125-120Ma,Sr/Y比值开始上升,至110-105Ma达到最高点,对应地壳增厚至50-55km(图2)。105-95Ma,Sr/Y比值逐渐减小,反映地壳再次减薄,至95Ma减薄至<40km。基性岩Ce/Y结果表明,120-105 Ma,古地壳厚度从~25 km增厚至45-50 km,随后105-80 Ma,地壳减薄至30-40 km(图2)。总体上,Sr/Y和Ce/Y结果揭示的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证实,晚白垩世伸展是对华南东部地壳影响最深远且最年轻的构造事件,华南东部主体地壳结构形成于晚白垩世。Sr/Y和Ce/Y结果一致表明,晚白垩世地壳厚度为30-40km,这与地球物理探测(例如深反射地震和接收函数)获得的莫霍深度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同时,Sr/Y和Ce/Y结果均证实,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壳经历了“周期性减薄和加厚事件交替”,与基础地质资料记录的“幕式伸展和挤压变形交替”的构造演化序列吻合。

图3华南晚侏罗世-白垩纪构造演化模型图。(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壳伸展断陷,形成了一系列盆地、伸展穹隆或变质核杂岩(MCC)构造,伴随大规模的岩浆侵位和火山喷发,可能与海沟后撤和板片回卷有关;(B)早白垩世末期,以挤压变形和地壳加厚为主,其导致盆地反转、陆缘造山和海岸山脉形成,可能与板片的低角度前进式俯冲有关;(C)晚白垩世,地壳强烈断陷,形成广泛的盆地和伸展穹隆构造,海岸山脉垮塌,可能与俯冲板片后撤有关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0Ma)地壳减薄事件与区域伸展和岩浆爆发的时间一致,暗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构造变形解析表明,伸展的主应力场方向为NW-SE,其导致区域性地壳断陷,形成了一系列NE-SW走向的盆地和伸展穹隆(或变质核杂岩)构造,并诱发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图1)。这期伸展事件可能与海沟后撤和板片回卷诱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图3A)。早白垩世末期(120-105Ma)的地壳加厚与区域性NW-SE挤压事件吻合,其导致早期断陷盆地反转,长乐-南澳和莲花山断裂带强烈变形变质(图1),造成东部陆缘地表抬升,形成“东高”地貌。这期挤压事件的动力学,可归因于板片的低角度前进式俯冲(图3B)。值得注意的是,地壳缩短加厚通常会形成高密度的地壳根(crustal root)。然而,地球物理资料均显示现今华南东部缺乏加厚地壳,表明先前的地壳根已被移除,这可能与本研究揭示的晚白垩世地壳伸展减薄有关。这期伸展事件造成岩石圈减薄,地壳强烈断陷,形成盆地和穹隆构造(图1),并导致海岸山脉垮塌,“东高”地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伸展相关的盆岭地貌格局。这期伸展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与板片后撤有关(图3C)。

图4 安第斯山脉海拔(h)与地壳厚度(z)的关系及建立的重力均衡公式

在获得古地壳厚度的基础上,结合重力均衡原理,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重建了古高程演变。方法1:基于华南现今“原位”地壳厚度与高程之间的协变关系,通过白垩纪古地壳厚度来估算古高程;方法2:考虑到海岸山脉已不复存在,现今均衡补偿参数(如壳幔密度)可能与白垩纪不同,而晚中生代东亚陆缘具有安第斯型汇聚大陆边缘属性,因此,我们统计了安第斯山脉的高程和地壳厚度等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安第斯型造山系统的重力均衡公式(图4),进而应用其进行计算。我们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对比了两种方法获得的古高程结果,95%的高程差值<500 m,表明结果可靠。结果揭示,早白垩世末期(120-105 Ma),东部陆缘因地壳加厚导致均衡抬升,形成的高海拔至少达2500 m(图5)。这一结果,与古土壤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大气-海洋环流模拟和裂变径迹模拟等估算的结果基本吻合(图5),为我国白垩纪“东高”地貌提供了定量约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