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实验与分析
实验与分析版权引自德文专业技术期刊LaborPraxis,为化工、制药、食品、环保、农业、电子等分析测试领用户提供分析技术和实验方法专业知识。通过订阅号、期刊、微课堂、应用技术培训、沙龙、论坛方式帮助企事业实验室从业人员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研圈  ·  一个能在微信订阅最新论文的小工具 ·  2 天前  
社会学理论大缸  ·  过年回家,最怕七大姑八大姨问话?她们为什么要 ...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陕西科技大学王传义教授团队ACB:卟啉基MO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实验与分析

快来看!陈君石、罗云波揭露2017风靡朋友圈的五大谣言。。。

实验与分析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7-19 17:15

正文


关注“实验与分析”,每天获取分析检测和科研领域专业知识,提升实验室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眨眼,2017已过去一半。这期间,“谣言”还是时常出现。而且还多了一种新的常见传播形式,就是用视频来传谣。今天,小编就整理出了这半年中的五大朋友圈谣言,一起来看看吧!

1.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5月下旬,多段浸泡肉松面包上的肉松视频在网上流传,拍摄者来自不同地区,但内容基本一致:买来肉松面包或糕点后,将上面的肉松泡入水中,肉松在水中变成白色絮状物体,拍摄者声称这些肉松其实是棉花做的,并用白色絮状物可用打火机点燃作为证明。

 

真相:

国家食药监局的官方微信平台“中国食事药闻”对“肉松饼包棉花”这类视频进行了辟谣:肉松和棉花二者成分不同,口感也存在很大差异,用棉花冒充肉松几乎不可能。

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

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嚼不烂,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被识破。

相关专家还指出,视频中所使用的“火烧”鉴别法看似科学,其实也不靠谱。食物可以被点燃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其中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可燃物。肉松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肯定能够被点燃,跟头发可以被点燃是一个道理,而且还会有一种焦糊味。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虽然可以点燃,但是,不会出现焦糊味。

这个谣言视频的传播,导致部分网民对食品安全产生质疑和担忧,甚至相关产品被退货、下架,给一些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点评:

很多人都喜欢吃面包或蛋糕,这个视频打着关心大家日常生活的名义提醒大家别上当,自己却达到了反效果。有名人说过:“偏见源于无知。”其实谣言也一样,希望制作这些视频的人,在发布之前先仔细做好求证,别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就急慌慌地昭告天下,结果搞得人心惶惶。


2.大米是塑料做的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在2月份以来,微信平台上流传着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真相:

“塑料大米”其实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谣言了。早在2011年,国内外社交媒体就曾出现过“‘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随后,不少网民和专家都指出,所谓“塑料大米”并非被当作食物。只是,近日该则谣言又卷土重来。

塑料行业人士表示:

视频中所用的设备是塑料行业中很常见的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

目前,并没有在大米内掺入塑料成份的造假手段,且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元,塑料颗粒的成本比大米贵,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方微信账号“中国食事药闻”也以专题形式对“塑料大米”事件进行了辟谣。


点评:

对这个谣言,大家牢记一句话就足够:塑料比大米贵多了,只有傻帽儿才会用塑料去冒充大米。


3.紫菜是塑料袋做的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从今年2月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塑料紫菜”视频,拍摄者一边把紫菜泡开,一边告诉大家这不是紫菜而是塑料,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紫菜是假的,有人还用火机烧焦了手里的紫菜。


真相:

关于“紫菜是塑料袋做的”这种传闻早在2011年就出现过。媒体采访了营养专家、医生、紫菜养殖户,做过多次相关辟谣。


专家表示:

市面的紫菜以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这两类为主,温州以及福建等地所养殖的均是坛紫菜,江苏等地以条斑紫菜为主,而末水紫菜品质略差,口感更韧。不过即便是末水的坛紫菜,其韧性远远低于黑色塑料袋。

塑料袋本身含有浓重的化工材料气味,坚韧且不溶于水,在气味、味道上也有天壤之别,入口口感和紫菜完全不同,不可能发生混淆,而在视频中涉及的紫菜企业相关安全监督部门也进行了核查,并表示企业产品都符合相应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没有发现含有塑化剂,并没有问题。

尽管在“塑料紫菜”视频刚在网上出现的时候,相关权威部门就进行了辟谣,但视频还是在网络上被不断地转发和扩散。短时间内,谣言冲击波从消费者、超市、经销商、加工厂一路迅速传至养殖户,相关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后续经过警方调查,制造、传播“塑料紫菜”人员,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散布谣言实施敲诈勒索,相关涉案人员也已陆续抓获。


点评:

将紫菜和塑料混淆,是一种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而正是用这种低级错误、猎奇式的不实内容传播,造成了正常经营的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希望咱们大家以后别轻易被这种常识性错误给忽悠,该吃啥就吃啥,多上网多查证,一般辟谣信息都会及时发布。


4.虾头里面有两条白线,其实是白色寄生虫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一个有关虾感染寄生虫的小视频传的挺火,视频中,一个没露脸的人剪开虾头后,用牙签挑出两条细长的白线,视频制作者声称这是虾的寄生虫,并告诫广大网友以后少吃虾,还号召让大家为了亲戚朋友的健康,动动手指把视频传出去。

真相:

其实类似谣言早于几年前就已出现过,这次的视频只不过是谣言的升级版。

虾头剪开的确会有白线,但这两条白线并不是所谓的寄生虫,而是雄虾的精巢。它们总是1对同时出现,未成熟的精巢无色透明,成熟后为乳白色。不仅对虾有,皮皮虾也有,龙虾也有,而且更为粗壮。虾的生殖腺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完全可以食用。

 

视频制作者称这类寄生虫叫肝吸虫,视频里的虾应为南美对虾,实际上,目前尚未在南美对虾里发现过肝吸虫,而且肝吸虫在鱼虾肉里寄生时,肉眼根本看不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可看到,视频里听起来很专业的解释实则是谬论。

活鱼虾确实可能含有寄生虫,如,肝吸虫、肺吸虫、圆管吸虫等,不过存在感染概率的问题,不可能个个都有寄生虫,且只要选材新鲜,做熟食用,完全可以规避风险。


点评:

上半年出来了不少这种小视频内容的谣言,都是和食品相关。谣言乱传播,苦了众吃货,现在谣言被击破,各位吃货们又可以安心、愉快地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食了。


5.水果“染色”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蔬菜水果遇水“掉色”是因漂染颜色?西瓜太甜是因为打了针?拼接牛排靠的是“胶粘碎肉”?标题如此“惊悚”的文章,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疯狂传播。


真相:

陈君石院士和他的团队现场用蔬菜水果等进行实验。端着装有杨梅汁、樱桃汁以及浸泡过黑皮花生和紫米的“黑水”杯子,陈君石先往杯子里加食用碱。记者看到,原本深红色的水很快变成了蓝黑色。陈君石又往杯中加入白醋,不一会儿,水的颜色又变回了红色。

陈君石解释道,“通过这个实验,我想告诉公众的是,所谓‘水果掉色’,其实掉的就是植物含有的天然色素‘花青素’,它遇碱、酸后会有一系列的变色反应。花青素不仅让各种蔬果各具特‘色’,还是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一类物质。”


点评:

谣言为何总是先于正确的科学知识到达公众面前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认为,食品安全话题敏感度高,且造谣者通常站在“为民请命”的道德制高点上,而公众普遍缺乏相关的食品科学知识,因此,很容易上当受骗。“其实,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企业都是有良知的,真正的造谣者都是以盈利或是其他为目的的个人或团队。”

(文章来源:微信安全中心)


实验与分析人的

抱团学习成长社群 

小析姐喊你 归!队!啦!


【社群大本营】

实验与分析人社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群、光谱应用技术交流群、色谱应用技术交流群、质谱应用技术交流群、样品前处理技术群、重金属检测技术交流群、微生物检测技术交流群、食品检测技术交流群、乳品检测技术交流群、环境技术检测技术交流群、药物研发与质控群。

加入社群大本营, 请呼叫「小析姐」接受定向邀请。

小析姐微信号LaborPraxisService

发送暗号:姓名、单位、岗位+ 目标社群

关注【实验与分析】,每天获取分析检测和科研领域专业知识,提升实验室技术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