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品橙旅游
品橙旅游——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海内外旅游咨询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巨星陨落!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逝世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东华王刚、孙恒达/川大冯良文《AM》:直接微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澳大张宣军、黄冠豪团队/南科大吴长锋团队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品橙旅游

FTI旅游集团破产申请的警示

品橙旅游  · 公众号  ·  · 2024-06-12 11:33

正文


【品橙旅游】6月3日的一则新闻轰动了欧美入境旅游圈,欧洲第三大旅游集团FTI已经在德国慕尼黑法院宣布破产,具体内容如下:


“FTI旅游集团,作为欧洲第三大旅游集团,已经陷入破产。FTI Touristik GmbH,FTI集团的母公司,已于周一在慕尼黑地方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公司表示,目前正在全力以赴确保已经出发的旅行能够按计划完成。尚未开始的旅行预计从明天周二起将不再或只能部分进行。


“破产申请直接影响的是FTI Touristik这个品牌。但据称,随后其他集团子公司也可能提交相应的破产申请。


“集团曾在今年4月获得美国旅游投资公司Certares牵头的投资财团1.25亿欧元的投资,但预订量未达预期且供应商要求预付款,导致公司资金流动性不足。


“FTI集团的破产是由于旧有和新的控股股东都不愿意注入新的资金,以及联邦政府最近拒绝提供进一步的援助。此外,从早上开始,FTI集团的预订服务已经无法进行。自6月4日起,FTI旗下所有旅行可能都无法成行,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的FTI品牌及其相关品牌均受波及。初步统计,将有六万名游客的假期受到影响。”


FTI 破产并不是第一个震动整个行业的旅游度假提供商破产案。此案与2019年的一起破产案有一些相似之处。当时,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破产了。众多游客的旅行被迫取消,大批度假者被困在酒店里无法返回,英国政府出资数百万美元才解决了问题。


©摄图网


笔者长期从事欧美入境旅游业务,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发邮件给远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客户问询,客户是欧洲排名第二的旅游集团,FTI曾经也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客户告知,他们这两天正在忙于协助FTI游客的旅行变更,根据游客原来预订的时间提供最佳的改签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客户的生意是利好的。但是从长期的市场前景来讲,一家如此巨大的旅游集团突然宣布倒闭,会大大降低游客对于旅游批发商的信任度,对于刚刚恢复的欧洲出境旅游市场总体来讲影响是负面的。


对于这起还在不断发酵的行业内部事件,笔者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深度的剖析,纯属个人观点,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一、关于旅游企业破产保护


还记得1992年笔者从大学毕业刚刚步入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国旅总社的时候,就遇到了一桩轰动当时的境外旅行社破产案:当时有一家总部位于奥地利的客户名叫“China Tour”——中国之旅。这家客户以组织奥地利游客来华旅游为主要生意,都是成行很好的系列团,开始付款非常及时,团队离境后团款马上到账。在获得中方信任之后,就送来的大批的团队,吃住行游购娱都以中高端为主。中方的组团人也逐渐放松了警惕,给予客户较长的付款账期。然后客户有一天突然宣布倒闭,而此时外方对于国旅总社的欠款已经达到上百万美金。虽然后来国旅总社通过各种法律手段讨要欠款,甚至多次派员去奥地利索赔,依然没有太好的结果。当时的组团人也因此被迫离开了国旅总社。这件事对于刚刚入行的我来讲触动很大,后来与外方合作只要不是长期合作伙伴,一律要求客户在团队抵达前就全款到账。


对于从事入境旅游的同行,很多人都遇到过客户破产倒闭的问题,疫情前的加拿大华景旅行社,至今在国内还有大批的债主。而境外的破产法是保护本国企业的。申请破产的企业和法人有可能通过第三者摇身一变继续从事旅游行业,但是国内供应商辛辛苦苦的利润就因为一句破产打了水漂儿,甚至还会欠下一系列的债务。


当然,欠款和三角债在国内旅游企业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笔者的一位同事2023年暑期就被一位旅游同行坑得很惨,就因为接了一个研学团,至今还有近十万的欠款无法追回。


虽然今天我们说的是德国一家旅游企业的倒闭,但是笔者还是深深地佩服德国企业的契约精神。对于大部分德国企业来讲,合同上的白纸黑字就意味着彼此的信任和商业的基础。哪怕是一年以后的事情,都会按部就班地按计划执行。而境外很多宣布破产的旅游企业,背后往往都有我们同胞的身影。


对于入境的同行,还是要区分市场来分析客户的可信度,在商业利益和破产风险之间要寻求一个平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起码从来没有合作的客户,全款到账是最保险的。哪怕这个生意不做,也比几年后一直在追讨欠款更好。


二、旅行社市场份额在逐步缩小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组让旅行社同行心寒的数据:


国内游:旅行社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1.03亿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为14147.25万人次。旅行社所占市场份额:6.73%。


201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游客为18472.66万人次。旅行社所占市场份额:3.08%。


疫情以后的数据暂时没有,但是我们看到的哈尔滨、淄博、开封的爆火,旅行社基本上分不到几勺羹。


入境游:旅行社市场份额下滑幅度整体平稳


2010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2408.06万人次。旅行社所占市场份额:17.97%。


2019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45亿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1829.62万人次。旅行社所占市场份额:12.62%。


2023年随着免签等利好政策的出台,入境游热度持续走高。


©摄图网


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德国柏林展,在参观其它展台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欧洲最大的旅游集团TUI今年竟然没有搭设展台,记得往年TUI的展台基本占据了欧洲展厅近一半的面积。而欧洲排名第二的旅游集团,也是我们的最大客户,已经好多年不设自己的展台了。欧洲头部旅游批发商的勤俭节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困境:一方面固有客人在不断老去,又没有太多的办法吸引年轻消费者买单;另一方面受到OTA的影响,市场份额也在逐年下降。而中国的入境同行大多以传统的toB业务为主,除了桂林唐朝和海纳等几家旅行社,国内鲜有入境旅游企业能够将触角直达境外C端游客。所以即使市场份额还有,但是总体规模还是在逐年下滑的。


三、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红海


今天笔者将FTI破产的消息发了一个朋友圈,有一位做出境旅游的朋友给我回复说:“所以不只是中国人的出境游减少了,是各国的出境游都少了!”


FTI的破产,对于在艰难复苏的中国出境游企业来讲,的确是一个大大的警钟。中国的出境游批发企业,一直是在负重前行。所谓负重,一方面是说市场的蛋糕的确太大了,大到仿佛看不到天花板;另一方面也是说,在出境游这片深深的红海当中,利润空间已经被内卷得所剩无几。


去年笔者曾经与同行预言,2024年出境游企业的日子会比2023年更艰难,因为出境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兑付供应商的资源供给,包括机票、游轮、火车、酒店,所有的定位都需要真金白银才可以拿到确认。一旦收客情况不好,就意味着亏损。而三年疫情所有的旅游企业已经将资金消耗殆尽,因为旅游企业的毛利率太低,净利润更低,所以大部分银行不愿意给旅游企业贷款,更别提风投了。随着旅游市场的恢复,出境游企业需要大规模扩张,增加门店的规模和资源的采购,一旦资金链断裂,FTI就是最好的例证。特别要指出的是德国联邦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曾经向FTI旅游集团提供了约 6 亿欧元的支持,作为国家经济稳定基金 (WSF) 的一部分,但联邦政府现在拒绝进一步的援助。而国内的旅游企业基本上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的。


中国出境游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批发商凯撒和众信的日子都不好过,凯撒旅业被青岛国资收购,改弦易主。众信旅游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0.25亿元,同比增长643.38%;净利润2804.53万元,去年同期亏损3749.9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不到3%的净利润,对于一家大型的旅游批发集团来讲,并不是一个很满意的经营数据。相信2024年下半年应当会有更大的增幅,让我们拭目以待。


©摄图网


四、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蓝海


相比出境游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国内游的火爆,入境游一直处于低调运营,波澜不惊的状态。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入境游的利好政策层出不穷,对于入境游客的便利化措施不断出台,“入境游”成为了热搜,很多从来不做入境游的企业和个人也纷纷加入。笔者上个月参加广州的GITF旅交会的时候发言说:“入境游是旅游行业中的蓝海,希望有更多的资本和企业关注和投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