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柳州晚报  ·  最新!国企回应:不存在违规操作! ·  昨天  
直播海南  ·  贩卖这种食品,多名“网红”主播被抓!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2岁男童在托育园午睡后意外身亡,官方回应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幼儿园将免费?最新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虚虚实实的敌人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5-24 12:00

正文


昨天那篇《“境外势力”的幻影》写完,引发热议,但或许是因为太激烈了点,很遗憾,先是一半多的评论都被消失了,然后评论区也没了。


在诸多评论中,有不少人相信“境外势力”确实是有的,何况如今国内外环境如此复杂,提高警惕并没有错。还有人则坦率了表露出一种可能是更普遍的情绪:看了半天,还是没明白究竟有没有境外势力。对此,我的回答是:那么,以前有“阶级敌人”吗?


某个破坏性力量确实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它是否无处不在,以至于你所遇到的所有坏事都是它干的,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就好比你家有个死对头,他甚至也确实有可能在处心积虑地搞破坏,但如果你连自己家头疼脑热都怀疑是他搞的鬼,那恐怕也高估了他的能耐。


当事件过程不明晰时,人们常常很容易把它归结到某个最熟知的主谋。就像在“9·11事件”之后,“基地组织”暴得大名,以至于世界各地再有什么恐怖袭击,世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会猜想:“那会不会是基地组织干的?”到头来,不仅各路恐怖组织乐于利用它的名头造成更大的心理效果,甚至基地组织有时也乐于利用这种心态,认领本来不是它制造的袭击,仿佛它真的无所不能似的。


基地组织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么想的人都“愚昧无知”,倒不如说是一种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一种有情可原的直觉。它也不完全是出于恐惧的过度反应,因为人们对自己崇敬的英雄人物也常常如此。


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神出鬼没地惩处、暗杀出卖苏格兰利益的人,民间吟游诗人们到处传颂,把所有这样的事都归到他头上。不仅如此,在此之前人们就传闻他有7英尺高(2米13),以至他也自嘲说根据这种传闻,“他会眼冒金星烧死英军,还从屁股放出雷电——但我就是威廉·华莱士”。


这与谣言心理学非常相似: 当事件发生,人们不清楚内情,但又急于想要了解,此时,最好有符合他们原有理念的简单解释 。也因此,他们不仅会乐于采纳那种说法,无暇细想,常常还会有一种“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恍然大悟,并由此更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原有的信念——就像中世纪的人如果相信一切坏事都是撒旦和女巫干下的,那么对他来说,种种迹象只会不断巩固这种信仰。


现代人已渐渐不再那么相信超自然力量,但社会运作却更复杂了,对人们来说,如何分辨那个操纵性力量的虚虚实实,反倒变得更难了。1979年伊朗君主制垮台后一度担任总统的阿布尔·哈桑·巴尼·萨德尔曾回顾:

很多伊朗人动辄骂英国人。如果下雨了,那是因为英国人想要下雨;如果是某个首相自己做了些坏事,那么,也是英国人让此人当首相的。在整个伊朗的大城小镇,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发生了一件犯罪案,人们都会认定背后肯定有英国人的阴谋诡计。

在1907-1951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波斯的确可说是英国的一个附庸国,英国势力是真实存在的,英国外交官们甚至决定着由谁来统治这个国家,但殖民部官员从未在那站稳脚跟,更没到能完全操控其内部所有事的地步。 这反映的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对外国势力的一种反感情绪



我昨天在文中也已经说了,这些忧虑未必只是空穴来风,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头脑中所设想的那个“虚拟世界”,并不就是现实世界,而很多人往往就是搞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分。


因此,如果争论“境外势力”究竟“有”还是“没有”,很可能会模糊焦点,导向没有结论的争吵。真正的关键,在于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信念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反思,承认自我认知和理性的有限性:我们所以为的,究竟是否就是事实?


20世纪的反犹主义,曾带来深重的悲剧,但为什么那么多甚至是杰出的头脑,也都对此深信不疑呢?那或许是因为,在一个复杂多变的转型时代,人们又看不清楚前因后果,而犹太人确实在社会上拥有着与其人口数量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力,这就提供了一个现成的靶子,让很多人相信,自己所遭受的不幸,都是因为这群该死的异类在暗地里操纵所致。


这样的推论要成立,需要三个必要的前提: 信息过程的不透明性;跳跃性的论证过程和逻辑链条;以及社会不满情绪的存在 。由此构成了一个自洽的闭环,因为既然是“阴谋”,那当然是不透明的,于是只要你怀疑,那么甚至不需要证据,就能认定其中存在着问题。就像“疑人偷斧”的故事所表明的,一旦你怀疑,就难以跳出自己的情绪,觉得对方怎么看都像是嫌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