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快艇出击!南部战区发布 ·  2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全红婵大哥全进华回应被贴标签 ·  5 天前  
人民网  ·  郑钦文,武网首秀开门红! ·  5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春节要不要申遗?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8 16:57

正文




年味变了,城市尤甚

春节要不要申遗

时代变了,年的本质并未改变

春节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 本期封面 |





| 卷首语 |


近几年,有关“春节要不要申遗”的话题,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


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们认为,将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冯先生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工作的首位,尽快启动。与此同时,以王蒙先生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春节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日没必要申遗,申遗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其实,无论春节申遗与否,都不会改变它的精神内核。目前,这一古老节日呈现两种发展态势:其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蜕变。


春节的时间跨度是节日中最长的,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年俗文化,密集而又丰富。这种年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南北差异颇大。以东北为例,冰雪把白山黑水铺陈出别样的底色,“中国红”被映衬得愈发明艳、喜庆。那首耳熟能详的民谣道出了东北过年的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东北,热炕、剪纸、年画、爆竹、秧歌呈现出一幅幅红火热辣的年景。东北人的豪放、热情,赋予了中国农历新年浓郁的风情。


民俗是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东北年俗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闯关东时期,中原人曾将本地年俗文化带入东北。今天,在年画、二人转、挂钱、社火等习俗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历史的文化遗存。而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也使东北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艺术。


根据时代的特征、个人的成长经验,以及老辈人的口传心授,我们不断塑造新的年俗形象,这种变化也催生了“年味变了,城市尤甚”的感慨。旧有的一些年俗在消失,新的内容也在不断被注入,这或许是民俗学家们要将春节申遗的主要原因吧。但无论怎么变,春节的本质并未改变,团圆、喜庆、祈福、平安、和谐的内涵也不会发生改变。因为,春节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正值春节之际,本刊特别策划“东北年俗”专题。记者深入白山黑水,拜访民俗学专家,为读者呈现鲜活的东北过年文化。我们还特邀东北本土的作家书写、讲述他们的春节往事。与您一起,辞旧迎新。


执行主编:宗波)



| 特别策划 |


|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东北人过年,总的风格,大抵是传统与现代、粗犷与精细、严谨与自由相结合的。但是,在东北各地过年,仍有各自的不同。作者的家乡在黑龙江,与辽宁、吉林两省的区别就很大。比如说辽宁人大年三十有吃高粱米饭的,而黑龙江人绝不。过年了嘛,怎么能吃高粱米饭呢?



| 当春节渐成往事


《入乡随俗》《冰天雪地热腾腾的年》《最好的时光》这组稿件,由居住在东北的一家三代人合力记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春节在他们的笔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入乡随俗》的作者姜淑梅,是一位会用笔讲故事的传奇老人。她生于1937年,在60岁之前,大字不识几个,75岁时却写就了一部“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乱时候,穷时候》,女儿张爱玲便是教她识字的人。《冰天雪地热腾腾的年》是由张爱玲(笔名艾苓)讲述她记忆中的东北过年情景。张爱玲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爱玲之子——李一,目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在《最好的时光》一文中,东北的春节在他笔下,已然是另一番模样。



| 土匪、淘金客及行帮把头的江湖


土匪、淘金客、木帮,诞生于东北这片土地。东北的行帮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常常不为外人知晓。其实,行帮并不神秘,他们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在东北仍有淘金客、木把头,他们早已成为东北活态行帮文化的代表。



| 闯关东,过大年 民情年俗入非遗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如今,东北地区的年俗,处处可见闯关东之后文化融合的痕迹,也能看到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



| 查干湖冬捕:神秘祭湖与千年渔猎


查干湖冬捕,已有上千年历史。神秘的祭湖仪式,壮观的冬捕景象:冰封湖面,人马齐喧,渔网撒布,众人欢笑,万鱼欢跳。2008年,查干湖冬捕活动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寻城记 |


| 左望布达 右恋佩斯 多瑙河畔最美双子城


布达与佩斯,两座原本十分接近的城市,合为一体,成为布达佩斯。这座双子城有山之挺拔,也有平原之柔和,处处都体现着匈牙利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浪漫与狂热、温暖与沧桑,在流淌绵延的多瑙河中,化作城市的气质,让人着迷。





| 视野 |


| 日本型染 制约下的自然之美


日本传统型染技艺,色彩明艳、古法自然,代代流传。型纸的制约与自然之物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理念。笔者得以与师承“人间国宝”的日本型染艺人今田史朗学习型染技艺,更加充分地领略这种传统工艺的自然之美。





| 聚焦 |


| 老市场的生存密码


市场,作为传统集市的一种,是城市居民生活半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超市兴起,消费空间面临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空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作为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市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经验、情感息息相关,也因此富于活力,成为外来者认知城市的窗口。


进入21世纪,中国许多旧城区内的老市场逐渐被拆除。面对老市场该不该留下、如何留下的问题,老市场的意义与价值重新引起人们思考。


好的市场能成为城市的活力地标,能助力城市宜居发展。本期“聚焦”,列举墨尔本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与曼谷安帕瓦水上市场两处经典案例,为挽留日渐消逝的老市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 博物馆 |


| 圣·尼古拉斯博物馆 穿行于900年的塔林风云


作为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不仅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还是北欧唯一一座保持着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城市,这里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作者在一座拥有900多年历史,几乎与塔林同龄的古老的教堂博物馆里,观赏中古时期至20世纪的艺术品。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仿佛正在讲述爱沙尼亚与塔林古老的历史与文化。





| 遗产视界 |


| 圣米歇尔山 如史诗般绚烂的圣地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靠近,圣米歇尔山都会给我们带来一次视觉的冲击:一望无际的海湾、时涨时退的海潮、呈现虹影的沙滩,还有在众多大理石建筑中突显出来的修道院轮廓……人与景观相看两不厌,四季的交替更是为之增添了一分别样的色彩。早在1979年,圣米歇尔山及海湾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但从面积和人口的角度来说,这是法国最小的一个市镇了:圣米歇尔山共有40多位居民。然而每年,这里却要接纳至少300万名游客,是法国第二大旅游景点。






新媒体编辑/朱梦依(实习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谢绝商用。


想阅读完整的文章,了解更多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遗产地理》纸刊